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钢筋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要求

钢筋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要求

钢筋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要求1、钢筋进场检验及验收本工程钢筋采用Ⅰ级、III级钢筋,受力钢筋全部采用HRB400E级钢筋。

对进场钢筋必须认真检验,进场钢筋要有出厂质量证明和试验报告单,每捆(盘)钢筋必须有标牌,在保证设计规格及力学性能的情况下,钢筋表面必须清洁无损伤,不得有颗粒状或片状铁锈、裂纹、结疤、折叠、油渍及漆污等,钢筋端头保证平直,无弯曲。

进场钢筋由项目部牵头组织验收。

进场钢筋按规范的标准抽样做机械性能试验,同炉号、同牌号、同规格、同交货状态、同冶炼方法的钢筋≤60T为一批;同牌号、同规格、同冶炼方法而不同炉号组成混合批的钢筋≤60T可作为一批,但每炉号含碳量之差≤0.02%、含锰量之差≤0.15%。

经复试合格后方可使用,如不合格应从同一批次中取双倍数量试件重做各项试验,当仍有一个试件不合格,则该批钢筋为不合格品,不得直接使用到工程上。

钢筋加工过程中如发现脆断,焊接性能不良或机械性能不正常时,必须进行化学成份检验或其它专项检验。

2、钢筋的储存进场后钢筋和加工好的钢筋要根据钢筋的牌号,分类堆放在枕木或砖砌成的地垄上,以避免污垢或泥土的污染。

钢筋集中码放,场地必须平整,有良好的排水措施。

码放的钢筋应及时作好标识,标识上应注明规格、产地、日期、使用部位等。

3、钢筋连接方法水平筋:直径<18时,采用绑扎连接;直径≧18时,采用机械连接;竖向筋:直径<14时采用绑扎连接,直径≥14时,采用机械连接,机械连接接头等级为II级。

(1)直螺纹机械连接1)工艺流程套筒准备→滚压机准备→钢筋平头→加工丝头→丝头检验→带帽保护→连接施工→接头检验。

2)各施工步骤要点①套筒准备连接套由生产厂家预先制作,螺纹的牙形、螺距等必须与套筒牙形、螺距一致,且经配套的量规检测合格,螺纹量规精度应符合5f要求。

套筒出厂质量检验a、连接套进场时提供产品合格证,并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进行复检。

b、连接套不得有严重锈蚀,油脂等影响砼质量的缺陷或杂物。

c、连接套螺纹及精度不得低于6级,表面粗糙度不得低于6.3,连接套的外径和长度尺寸允许偏差均为±0.5mm,连接套表面应有明显的规格标记。

d、根据施工的实际需要,直螺纹接头可设计成其它形状,如异径接头,可调接头等。

②滚压机准备a、滚压机冷却液箱中,加足溶性冷却液(严禁加油性冷却液),接通电源后空车试转,检查冷却水泵工作及电器控制系统工作是否正常。

b、按要求接好滚压机电源线和接地线,接通电源。

电源为三相380V 50Hz 的交流电源,为保证人身安全请使用带漏电保护功能的自动开关。

c、根据所加工钢筋的直径,调换与加工直径相适应的滚丝轮。

滚丝轮与加工钢筋直径的关系见下表:d、调换滚丝轮的同时,调换与滚丝轮螺距相适宜的垫圈,以保证螺距的正③钢筋平头a、平头的目的是让钢筋切口端面与母材轴线方向垂直,不得有马蹄形或翘曲,使接头拧紧后能让两个丝头对顶,更好地消除螺纹间隙。

b、宜采用砂轮切割机或其它专用切断设备。

④加工丝头丝轮与加工直径相适应后,将与钢筋相适应的对刀棒插入滚轧头中心,调整滚丝轮使之与对刀棒相接触,抽出对刀棒,拧紧螺钉,压紧齿圈,使之不得移动。

对于固定定位盘的设备根据所加工钢筋直径,调换与加工直径相适应的定位盘(定位盘上打印有加工直径)。

对于可调整定位盘的设备按定位盘刻度调整到相应的刻度,当剥肋刀磨损时还需要进行微调。

根据所加工钢筋规格,调整剥肋行程档块的位置,保证剥肋长度达到要求值。

剥肋长度与钢筋规格的关系见下表:a、根据所加工钢筋规格,调整行程开关压块的位置,保证滚轧螺纹有效长度达到要求值,螺纹有效长度与钢筋规格的关系见表:b、工件装夹:将待加工的钢筋装卡在定心钳口上,伸出长度应与起始位置的滚轧头剥刀片端面对齐,然后扳动手柄夹紧,在夹紧的同时根据钢筋不同直径调整钢筋端头长度,这是保证钢筋丝牙长度的关键。

c、接通电源,打开冷却水阀门,按下正转起动按钮,即可转动进给手柄,向工件方向进给实现切削,当剥肋长度达到要求时,剥肋刀自动张开,转动手柄继续进给,即可实现滚轧螺纹,当滚丝轮与钢筋接触时一定要用力,并使主轴旋转一周。

轴向进给一个螺距长度,当进给到一定程度后,即可实现自动进给,直到整个滚轧过程完成后自动停车,按下反转起动按钮,即可实现自动退刀。

d、当自动退刀结束后顺时针转动进给手柄,将滚轧头退回到初始位置,此时剥肋刀自动复位。

卸下加工完成的工件即可。

e、滚轧反丝时,先将滚轧头中的滚丝轮任意两个互换位置;再将行程开关压块前后互换位置,并保证行程不变。

f、滚轧反丝时,按下正转起动按钮,转动进给手柄向工件方向进给实现切削,当剥肋长度达到要求时,剥肋刀自动张开,停止进给,此时按下停止按钮停车后,按下反转按钮,滚轧头反向旋转,操纵手柄继续进给,即可滚轧反扣螺纹,当滚丝轮与钢筋接触时,一定要用力,并使主轴转一周,轴向进给一个螺距长度,当进给到一定程度后,即可实现自动进给,直到整个滚轧过程完成后自动停车。

按下正转起动按钮,即可实现自动退刀。

g、钢筋采用的接头型式有标准型、正反丝型和变径型三种,柱子等部位钢筋不带弯钩或一端带弯钩的、安装时起码有一根钢筋能转动的钢筋采用标准型接头,梁等部位钢筋两端不能转动的接头采用正反丝,对柱子钢筋直径有变化的采用径型,由于施工方便程度及质量控制难易程度不同,施工应尽量采用标准接头。

⑤丝头检验a.环规检查螺纹长度,误差在范围内为合格;同时用螺纹通止规检查丝头尺寸,通规能旋入,止规不能旋入或不能完全旋入为合格。

丝头检验方法如下:⑥带帽保护a、用专用的钢筋丝头保护帽或连接套筒将钢筋丝头进行保护,防止螺纹被磕碰或被污物污染。

b、按规格型号及类型进行分类码放。

⑦连接施工a、钢筋就位:将丝头检验合格的钢筋搬运至待连接处。

b、接头拧紧:每种规格的接头连接时先用力矩扳手进行样板拧紧,按到达下表的拧紧力矩时进入套筒的丝头数作为后续接头的控制参数。

后续接头使用工作扳手或管钳进行施工,将两个钢筋丝头在套筒中间位置相互顶紧(锁母型接头除外)。

拧紧力矩不应小于下表的规定:钢筋直径(mm) 16-18 20-22 25 28 32 36-40拧紧力矩160 230 270 300 320 360 (N·m)c、作标记:经拧紧后的钢筋剥肋滚压直螺纹接头应作出标记,与未拧紧的接头区分开,防止出现漏拧现象。

⑧接头检验a、单边外露丝扣长度不应超过2p。

b、操作者自检:外观逐个检查,每10个接头用螺纹环规检验一次。

c、质量员抽检:按同一批内的10%抽检,合格率不低于95%时为整批合格。

d、取样试验:3)质量注意事项a.冷却液体必须使用水溶性乳化冷却液,严禁使用油性冷却液,更不可用普通润滑油代替。

b.没有冷却液时严禁滚轧加工螺纹。

c.待加工的钢筋端部应平整,必须用无齿锯下料。

且在端部500mm长度范围内应圆直,不允许弯曲,更不允许将气割或切断机下料的端头直接加工。

e. 在初始切削时进给应均匀,切勿猛进,以防刀刃崩裂。

f.滑道及滑块应定期清理并涂油。

g. 铁屑应及时清理干净。

h.冷却液体箱半月清理一次。

i. 减速器应定期加油,保持规定油位。

j. 滚压机应定期进行保养。

k. 机床的机壳必须可靠接地后再使用。

l.加工钢筋端头的螺纹时,采用水溶性润滑液,不得使用油性润滑液。

m.连接钢筋时,钢筋规格和连接套的规格必须一致,并确保钢筋和连接套的丝扣干净完好无损。

n.连接钢筋时用普通扳手拧紧,外露有效丝扣牙数在3牙以内,并做好拧紧标记。

o.钢筋弯曲点与接头端头距离大于钢筋直径的10倍,严禁在接头处弯曲。

p.接头套筒处保护层不小于15mm,连接套之间横向间距大于25mm。

q.在钢筋35 d区段范围内,有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蓄百分率不宜超过50%。

4、钢筋工程施工工艺钢筋摆放位置线的标定:每根钢筋摆放位置线用至少两个粉笔点(直筋在两端,箍筋在对角)来标识,但插筋在插入部分的底和顶用红漆标点标识。

板筋、梁主筋摆放线分别在每层顶板模板四周和梁底模端部标出。

柱、梁箍筋摆放线在对角主筋上标出。

钢筋的绑扎:钢筋采用22号钢丝绑扎。

所有钢筋交错点均绑扎,且必须牢固。

同一水平直线上相邻绑扣呈“八”字形,朝向混凝土体内部(局部无法朝向内部的,只有朝向外部,但绑扣露头部分应与水平筋相贴,且同一直线上相邻绑扣露头部分朝向应正反交错),露头部分与水平筋成45°,且同一直线上相邻绑扣露头部分朝向正反交错。

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LaE以结构总说明和16G101图集为准,并应符合施工验收规范要求。

钢筋的接头及搭接长度L1E 详见结构总说明及16G101图集。

搭接接头任一接头中心至1.3 l aE 范围内或焊接接头任一接头中心至35 d 且≥500mm 范围内,受力钢筋接头面积不能超过规范规定。

其他要求:①外边轴框架柱插筋弯钩,外侧弯钩向内,内柱弯钩应向两边。

②标准层施工,梁钢筋在完成柱筋及梁底模及1/2侧模通过验收后,便可施工梁钢筋,按图纸要求先放置纵筋箍筋,严禁斜扎梁箍筋,保证其相互间距。

梁筋绑扎同时,木工可跟进封梁侧模,梁筋绑扎好经检查合格后方可全面封板底模。

在板上预留洞留好后开始绑扎板下排钢筋,绑扎时先在平台底板上用墨线弹出控制线,后用粉笔(或墨线)在模板上标出每根钢筋的位置,待底排钢筋、预埋管线及预埋件就位并交检验收合格后,方可绑扎上排钢筋。

板按设计保护层厚度使用对应大理石垫块,板、梁底按1m的间距,梁两侧每1m均在各面垫上两块水泥垫块。

(1) 梁筋工艺流程:支梁底模及侧模→在底模划箍筋间距线→主筋穿好箍筋,按已划好的间距逐个分开→固定弯起筋及主筋→穿次梁弯起筋及主筋并绑好箍筋→放主筋架立筋、次梁架立筋→隔一定间距将梁底主筋与箍筋绑住→绑架立筋→再绑主筋→放置保护层垫快,主次梁同时配合进行。

①梁的纵向主筋 ≥22 mm根据绑扎现场实际情况采用单面或双面焊接接头,其余采用绑扎接头,梁的受拉钢筋接头位置应在跨中区(跨中1/3处)、受压钢筋接头应在支座处,接头位置应相互错开,在受力钢筋35d区段内(且不小于500mm),有绑扎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百分率,在受拉区不得超过25%,受压区不得超过50%。

②在完成梁底模板及侧模通过质检员验收后,即施工梁钢筋,按图纸要求先放置纵筋再套外箍,梁中箍筋应与主筋垂直,箍筋的接头应交错布置,箍筋转角与纵向钢筋的交叉点均应扎牢。

箍筋弯钩的叠合处,在梁中应交错绑扎。

③纵向受力钢筋出现双层或多层排列时,两排钢筋之间应垫以直径25㎜的同梁宽同长钢筋(端头应作防锈处理)。

如纵向钢筋直径≧25㎜时,短钢筋直径规格宜与纵向钢筋规格相同,以保证设计要求。

④主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在同一高度遇有垫梁、边梁(圈梁)时,必须支撑在垫梁或边梁受力钢筋之上,主筋两端的搁置长度应保持均匀一致;次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应支承在主梁的纵向受力钢筋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