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同步练习1.有学者指出:“1264年,忽必烈建立总制院管理吐蕃并监督政府和佛教僧徒的关系,八思巴成为总制院的第一位行政长官。

”上文中“总制院”即( )A.理藩院B.御史台C.宣政院D.中书省2.元代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却“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诠调权。

这表明,行省的设置( )A.改变了地方积贫积弱的现状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C.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3.元朝划分行政区采取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

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统治区域B.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C.加强专制皇权D.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4.古代中国新统一的王朝通常会编写前朝的历史,既是对前朝的“盖棺论定”,也表明对前朝正统的继承。

元朝在修前朝历史时,为确定奉哪个朝代(金、辽、宋)为正朔,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元朝统治者将金、辽、宋均奉为正朔。

据此推断,该举措()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政治的影响B.有利于推动元朝的政教合一C.打破了传统的中原中心观念D.激化了帝国内部的民族矛盾5.在宁夏发现的印制于西夏后期(南宋时期)的一本佛经残本有以下特点:各字字形大小不等,笔画粗细不一;有一部分字排列歪斜,每行左右不齐;印出的字墨色浓淡不均等。

据此可以推断出()A.西夏已经出现活字印刷术B.活字印刷术在西夏得到普及C.佛经的雕版印刷始于宋代D.西夏的印刷技术落后于宋朝6.元朝历代皇帝经常征召社会上大批有名的汉儒进人政治上层,其中也包括最被歧视的南人儒士,但他们大多进人中央的翰林院、集贤院等无实权的机构。

这表明元朝()A.政治管理实现封建化B.表面上积极缓和民族矛盾C.用高官厚禄笼络汉人D.以汉儒学者牵制蒙古官员7.元朝时期,西域之土“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之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

这反映出元朝()A.民族隔阂的消除B.对外政策的开放C.中央集权的加强D.民族交融的加强8.王问:有人说辽朝因为信佛而废灭,金朝因为崇儒而亡国,有这样的事吗?臣答:辽代的事臣不完全知道,但金朝末年是臣亲眼看见的....灭亡是注定的,所以说儒并无过错。

这里的“王”应是()A.耶律阿保机B.完颜阿骨打C.忽必烈D.努尔哈赤9.北宋政府屡次下令禁止士庶和妇女仿效少数民族的衣冠和装饰。

南宋朱熹说: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

”对上述社会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胡服丰富了宋朝人们的生活B.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C.宋朝积贫积弱,文化落后D.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并立10.幽州人韩延徽等成为契丹的谋士。

“延微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

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汉人与契丹人分享政权B.契丹人开始了农耕生活C.契丹实行番汉分治制度D.契丹接受中原先进文化11.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B.“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12.西夏有汉式官称和番号官称。

西夏的两套官称( )A.本质上是两套政治制度B.实际是一套官职的不同称呼C.基本没有关系D.不利于民族交融13.《辽史》载:“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材料中辽用汉制治理的地方是( )A.燕云十六州地区B.黄河中下游地区C.辽河上游一带D.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14.唐朝末年,一些汉族农民为躲避战祸迁到长城以北同契丹族杂居相处。

契丹人逐渐会种植庄稼部分契丹人开始了农耕生活这说明( )A契丹族放弃了游牧生产 B契丹既有农业生产又有游牧生产C.已经完成农业化过程 D唐朝末年契丹实力已经威胁中原15.“省”作为我国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始于( )A.魏晋B.隋唐C.元朝D.清朝16.13世纪后半期,“汗八里”成为影响世界的国际大都市,“汗八里”可能是指中国的( )A.开封B.临安C.大都D.长安17.“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

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

”该诗反映的历史时期最有可能是( )A.春秋战国B.魏晋南北朝C.五代十国D.辽宋夏金18.下列哪个区域在元代正式成为中国行政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A.蒙古B.新疆C.西藏D.海南岛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代十国时期,地处“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的契丹族在北方崛起,当时的契丹实行的还是游牧民族的部族制,事简职专,官制朴实。

契丹从后晋石敬瑭手中取得幽云十六州,俘获了大量以农业文化为主的汉人,为了发挥汉人所长,史载“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

至此,南北双轨制运行下的“蕃汉分治”便以国策确立下来,并为有辽一代所沿用。

有辽一代,北方草原树海中出现了许多农田区;银币成为法币;北部边疆得到开发和巩固。

宋辽时期,我国的封建制度开始向边疆地区传播。

辽朝在汉族先进文化的浸润下,也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摘自田泽斌《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完颜阿骨打称帝前,顺应女真族历史发展趋势,于1114年改造原有的社会组织。

突破血缘关系,规定以户为计算单位,以300户为一谋克,设百夫长为首领。

十谋克为一猛安,设千夫长为首领。

这是“壮者皆兵”“兵民合一”的制度。

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是一种“寓兵于民”制度。

战时出征,自备武装粮饷,是征兵制在人类社会早期的一种反映。

这种制度既保持了本民族传统又兼顾了新贵族利益,为整个国家开创了稳定的系统管理体系。

完颜阿骨打是一名特别无情,才能出众的军事将领。

他善于抓住对手因指挥失策、组织涣散等因素造成的机会来取得军事胜利。

1117年以后,他又以一个才智出众的战略家面貌出现,那正是辽金的双边关系为包括宋在内的三国关系所取代之时。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国辽宋夏金元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所学知识,分析契丹采取南北双轨制行政体系的主要原因,说明契丹实行南北双轨制行政体系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猛安谋克制的特点,并分析猛安谋克制的历史作用。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负责审查“二千石不奉诏,遵旧典,倍公问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等官员的不法行为。

——据《汉书》整理材料二行省是蒙元帝国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

在世祖前期和中期,多数行省是以中书省宰执临时派出处理军政事务的形式出现的。

随着大规模征服战争的结束,临时处理军政事务的行省陡然减少,而半固定化的行省不断扩充和发展,并且在世祖末成宗初逐步过渡到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据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整理(1)材料一中“□□”处应填的官职名称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官职的特点。

结合所学,指出该官职的职能在东汉末年所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行省在元代的双重属性。

结合所学,简要评价行省制创建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1.答案为:C2.答案为:C3.答案为:D4.答案为:C解析:依据材料“元朝统治者将金、辽、宋均奉为正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举措打破了传统的中原中心观念,故选C项;A项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元朝不是政教合一的政权,排除B项;材料中举措有利于加强民族交融,排除D项。

5.答案为:A解析:根据材料“字形大小不等,笔画粗细不一”“排列歪斜,每行左右不齐”“墨色浓淡不均”等可知,这本佛经残片活字印刷的特点十分明显,由此可以推断出西夏已经出现了活字印刷术,故选A项;仅根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活字印刷术在西夏得到普及的结论,故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不涉及西夏与宋朝印刷技术的比较,故排除D项。

6.答案为:B解析:汉儒进入的多是无实权的机构,这体现了皇帝对汉人的防范,表明元朝只是表面上积极缓和民族矛盾,故B项正确。

7.答案为:D解析: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民族隔阂仍然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元朝的民族关系,没有涉及对外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元朝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中“西域之士”“中原之士”的经历,反映出元朝民族交融的加强,故D 项正确。

8.答案为:C解析:根据材料“金朝因为崇儒而亡国”“金朝末年是臣亲眼看见的”可知,这位“王”在位时金朝已经灭亡,这位“臣”则经历了金元之际的变革,只有忽必烈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努尔哈赤等人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三项。

9.C;10.D;11.B;12.B;13.B;14.B;15.C;16.C;17.D;18.C;19.答案为:(1)原因:自然环境的影响;各族间经济文化差异大;汉族人口众多,文化先进;民族矛盾尖锐;维护统治的需要。

作用:有利于恢复农业生产,安定民心;推动了契丹社会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快了北部边疆的开发;为后世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2)特点: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组织;兵民合一(或寓兵于民,或全民皆兵)。

作用:保持了女真族的历史传统,又兼顾了军功新贵族利益;提高了军事实力;开创了金政权稳定的管理体系;促进了女真族社会的发展;为灭辽和北宋奠定了基础。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大漠之间,多寒多风”得出自然环境的影响;根据材料“游牧民族的部族制”“农业文化为主的汉人”得出各族间经济文化差异大;根据所学可知,汉族与契丹族等少数民族存在矛盾,而分而治之、因人制宜,有利于维护统治。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北部边疆得到开发和巩固”得出加快了北部边疆的开发;根据材料“辽朝在汉族先进文化的浸润下,也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得出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契丹社会封建化进程;同时分而治之就对汉族而言,有利于恢复农业生产,安定民心。

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这是‘壮者皆兵’‘兵民合一’的制度。

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是一种‘寓兵于民’制度”可知猛安谋克制的特点。

第二小问,从材料“完颜阿骨打称帝前,顺应女真族历史发展趋势,于1114年改造原有的社会组织”可知,猛安谋克制的历史作用是促进了女真族社会的发展;从材料“这种制度既保持了本民族传统又兼顾了新贵族利益”可知,其作用是保持了女真族的历史传统,又兼顾了军功新贵族利益;从材料“为整个国家开创了稳定的系统管理体系”可知,其作用是开创了金政权稳定的管理体系;从材料“他善于抓住对手因指挥失策、组织涣散等因素造成的机会来取得军事胜利”可知,其作用是提高了军事实力;从材料“1117年以后,他又以一个才智出众的战略家面貌出现,那正是辽金的双边关系为包括宋在内的三国关系所取代之时”,可知其作用是为灭辽和北宋奠定了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