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5期当代教育论坛
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贾锦钰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应试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科举时代就广泛存在。
在“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标下,读书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科举这一桥梁步入仕途,十年寒窗仅为金榜题名。
因此,一切以科举为中心,形成了“科举考什么,学校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应试教育恶性循环系统。
今天,尽管教育和考试制度在不断地改革,高校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在高考指挥棒下,基础教育阶段仍然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
那么,应试教育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下面仅从考试和教育的角度加以分析,并提出一些改革的对策。
一、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原因
(一)考试本身的原因
首先,考试产生的目的“选拔性”为应试教育埋下了伏笔。
“中国的考试可能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
根据2000年11月‘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代的始年被确定为公元前2070年。
这样,应该说,起码在公元前2070年前后,作为选拔官吏的考试已经在我国产生。
”可见,在4000多年前,考试是以选拔官吏为目的而登上历史舞台的。
考试产生的目的“选拔性”使考试从一开始就带有竞争性。
在教育服务于考试的科举时代,考试本身的竞争性直接导致了应试教育。
在今天,虽然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在逐渐扩大,但是还没有达到一比一的入学率,不是每一个参加考试的人都能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而且,学校之间、专业之间还存在差异。
考试本身的“选拔性”导致了考生之间的竞争,最终导致并加剧了应试教育。
其次,考试所产生的社会结果即社会阶层的流动是应试教育存在的根本原因。
从考试的历史看,不管是作为选择官吏的手段还是考核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方法,考试都只是作为一个中介和桥梁出现的,而应试教育的长期存在是与考试所产生的社会结果有直接关系的。
人们关注的不是考试的过程而是考试的结果,即通过考试,个人在社会中所处地位的变动、个人能从考试中得到什么好处。
在科举时代,贫寒士子通过科举考试从社会底层纳入统治集团内部。
在今天由于体脑分工和个体差异的存在,高考通过成绩对考生进行了一次社会分工。
由于各社会阶层既得利益存在差别而考试能够促使社会阶层流动,因此,考生挤破头皮参加考试,竞争有限的名额,从而导致了应试教育广泛存在。
最后,考试内部存在的问题是应试教育存在的重要原因。
我国传统的考试内容都是对已有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
而最常见的笔试由于试题篇幅的限制,其内容只是对知识掌握程度考查的一个抽样,不可能考查全部知识。
这就好像给考试设置了一个既定的隐形范围,考试的内容不是所有知识而是范围内的知识,并且这个范围考试结束时才能自然出现。
这个既定的范围给予人们猜测的空间,给猜题压题提供可能,加剧了应试教育。
而且今天的应试教育已不再单纯局限于猜题,更多的是带上了工业化时代的气息,通过机械化大量模拟题的训练提高应试效率。
(二)教育方面的原因
1.教育与考试的关系。
学校教育与科举或高考的关系是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
首先,它们是彼此独立的。
“学校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不一致,则学校衰;考试合于学校,则考试亡;学校合于考试,则学校亡。
”学校是教育机构,它的任务是培养人才,科举或高考是为了选拔人才,他们是彼此独立的。
其次,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的,处于主导地位的是考试。
故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趋从考试。
换句话说,在学校教育与
[摘要]应试教育在我国科举时代就开始存在。
今天,高等教育正在逐步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尽管教育理论与实践在不断改革,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依然存在。
本文试图从历史的角度,通过对科举制度与高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的比较和对照,从考试本身和教育两个视角分析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原因,进而通过教育以及考试的改革为应试教育提供一些对策。
[关键词]应试教育考试教育
考试的关系中处于矛盾主要方面的是考试,一切以考试为核心,导致了教育与考试关系的畸形发展。
2.教育目标的单一化。
我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教育的唯一目的是为了做官。
这一教育目的把考试的选拔性提高到空前的高度,又由于岗位相对稀少,大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势。
因此,在激烈的竞争中形成了“考试考什么,学校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应试教育体系。
今天,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迎合高考。
虽然我们提倡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是事实上基础教育结束后学生的出路还是参加高考。
从这样一个现实的角度出发,基础教育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培养学生参加高考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这样相对单一的目的,必然导致一切以高考为中心的应试教育。
3.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矛盾。
首先是供求矛盾,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相对多于高校招生人数。
随着人口的增多以及经济的发展,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而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
虽然从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大学录取人数增加,但是并没有达到百分之百的录取率。
其次,基础教育的一元化与高等教育模糊的多元化之间的矛盾。
我国目前普通基础教育中尽管有少量的职业学校存在,但总体呈现一元化的单线发展形式,并形成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普通教育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主要以升学为主,因此,学生高中毕业自然希望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高等教育中虽然存在着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两种学校类型,但在体系上没有明确,呈现模糊的多元化。
一元与多元的对立导致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矛盾。
这种矛盾又致使考生激烈竞争普通本科院校,放弃职业院校,进而加剧了应试教育。
4.职业院校办学质量不高且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乐观。
我国现在大多数高职学校都是以前的中等技术学校升格或者传统的大专学校转轨而成,教学质量不高而且特色不明确,毕业生出路不好。
这一现实原因导致了考生不愿报考高职学校,只能竞争普通高等学校。
二、应对的策略
以上可以看出,应试教育长期存在是一个历史问题,既有考试本身不可避免的原因,又有长期以来教育体制方面的原因。
以下从教育和考试两个方面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教育方面的改革
1.改革高中教育。
首先,高中阶段的教育实施学分制。
学校为学生提供必修和选修两种课程。
必修课程是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性课程。
选修课程提供各种实用性课程,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修满学分即可参加高考。
其次,高中阶段增加选修性职业课程。
该课程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了解职业的平台,为他们在高中毕业后选择学校类型以及职业类型时提供有效参考,其目的不指向就业。
2.改革高等教育。
首先,明确高等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中存在普通和职业两种学校类型的现实与模糊的高等教育体系之间产生矛盾使职业教育处于尴尬的局面,而考生激烈争报普通高校最终加剧了应试教育。
因此,必须从高教体系上明确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两种并列的学校体制以及不同职能。
其次,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能力和质量,并形成特色。
质量是一所学校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而良好的就业情况是保证生源的重要途径。
另外,特色可以内化为学校存在和发展的精神动力。
现在的问题是,普通学校为了就业模仿职业学校,职业学校为了提升所谓的档次模仿普通学校,结果是普通学校学生综合科研素质下降,职业学校学生技能不好,所培养的人才不伦不类,导致人才结构性失衡。
(二)考试方面的改革
1.建立二元高考模式。
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这两种类型学校并存的现实要求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二元化。
而目前的高考,一份试题兼有两种考试的职能,那么即使这份试题再改革也不可能同时完美地体现两种考试的目的并选拔出适合各自的考生。
因此,需要两种类型的考试,一是选拔一部分考生到普通高校以理论学习为主,类似于现在的高考;二是对一部分考生进行职业适应性考试以检测学生职业倾向为主,弱化选拔功能。
2.在考试方式上,普通高校采取全国联考,职业院校采取单独招生。
普通高校主要是培养科研型人才,采用全国联考可以保证考试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减少因试题的偏差或者漏题等客观原因造成选拔的不公正,更重要的是能避免逐路取人的历史问题,使考试走向公平化。
职业院校由于各校具体特征不同,统一考试有诸多不利,既不利于学校录取合适的学生,又不能给考生更多的机会。
采取单独招生,可以根据专业情况命题以及设定考试科目。
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报不同学校,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考生在两类考试中自由选择,也可以兼报。
考试的改革使考试明确分类并和高等教育的明确分类一致,而且给考生选择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海峰.中国考试发展史[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2]杨学为,廖平胜.考试社会学问题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42.
[3]潘懋元,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3):8-13.
(责任编辑:何艳云)
教育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