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加运动,推拉摇移跟,稳平准匀清,远全中近特,正侧逆,平俯仰,白加黑,看色温,三角形,主辅轮。
复习范围:林渊渊提供详细内容:文聪1摄像机的基本技术操作(聚焦、变焦、光圈等)。
P36-P40、P80-81Focal length 焦距:指镜头设在无限远时,从光圈焦点瞄准的对象之间的距离。
常以毫米或英寸来测量。
Zoom range 变焦幅度:也叫变焦比率(zoom ratio),指运用变焦镜头从最远的广角位推到最近的长焦能得到的景象。
幅度通常用比率来表示;假如是20:1,叫“变焦比例”。
Zoom lens 变焦镜头:焦距可以变化的镜头,是所有摄像机的必备设备。
F 光圈:在镜头内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装置F-stop光圈值:判断镜头能进多少光的标准,例如光环上所刻有的数值:1.7、2.8、4、5.6、8、11、16光圈值数字越小,光圈孔径越大,进入的光越多,大口径镜头的光圈最小。
光圈值数字越大,光圈孔径越小,进入的光越少,大口径镜头的光圈最大。
聚焦:聚焦就是旋转聚焦环,使被摄物的影像清晰(通过改变成像面的位置,使之与聚焦点重合)变焦:调解焦距,使不必改变拍摄距离而变化景别摄像机的自动对焦方法:把摄像机镜头对准被摄物,片刻,摄像机就能聚焦清晰2固定画面和运动镜头的概念固定画面:(固定镜头)摄像机的机身、机位、镜头焦距,在拍摄中均不发生变化。
画面带来的效果:1.稳定的视觉感受2.提供客观的参照物3.观众视线可以在画面上随意浏览4.镜头可塑性大,容易形成稳定的视觉节奏感运动镜头:推、拉、摇、移、跟、甩、升、降(运动画面)摄像机的机身、机位、镜头焦距,在拍摄中发生变化的镜头。
画面带来的效果:增强画面动感,扩大镜头视野,影响着响应的速度和节奏,赋予画面独特的感情色彩。
3推拉摇移跟镜头的拍摄要求和画面特点P68-71起幅:运动镜头开始的画面,讲究构图,有适当长度,由固定转为运动画面时要自然流畅。
一般,有表演的场面,让观众看清戏剧动作;无表演的场面,让观众看清景色。
落幅:运动镜头终结的画面。
由运动转为固定画面时能平稳、自然,尤其要准确、恰到好处地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景物范围或主要被摄对象位置停稳画面,画面构图要精确。
推拉:在拍摄过程中,摄像机沿光轴方向,推近/远离被摄主体拍摄的镜头。
画面特点:A、当主体物位置不变时推:逐渐接近被摄主体拉:逐渐远离被摄主体B、纵深运动时1.运动物体由远及近推:冲击力最强拉:具有很强震慑力的展示效果2.运动物体由近及远推:伴随和尾随深入拉:表达意境,长于抒情摇:在拍摄一个镜头的过程中,摄影机机位不变,机身作上下、左右等方向的均匀摇动。
画面特点:1、人们观看画面内景物的时间相对短2、不通过剪接而观察到画面内容的变化3、使观众在观看时受到某种制约(具某种强制性)4、表示运动主体的动态、动势、运动方向和运动轨迹5、通过某个活动物体的追摇,引出被摄主体6、摇出意外之物,制造悬念。
在镜头内形成注意力的起伏7、表现一种主观镜头,模拟主观视线8、非水平的倾斜摇、旋转摇表现一种特定的情绪和气氛移:①、摄影机沿水平面作各方向移动时所拍摄的镜头。
(新的书本上的定义)②、借助移动式摄像机支架使摄像机在一条大概的直线上移近或移开被拍摄物。
(旧的书本上的定义)画面特点:1、人不动,摄影机动2、人和摄影机都动。
(接近“跟”,但是,速度不一样)3、展示事件的规模、气势4、表示处于上升或下降运动中人物的主观视象跟:摄影机镜头始终跟随被摄主体进行拍摄,使运动的被摄主体始终被保留在画面之内,且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基本保持不变。
画面特点:1、突出运动中的主体,交代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速度、体态与环境的关系,使物体运动保持连贯,有利于展示人物在动态中的精神面貌。
2、改变空间4摄像的基本要领:稳平准匀清,如何达到?P70-P781、要架设摄像机:①、手持或肩扛②、用三脚架③、演播室台座④、利用其他一些特殊支撑架装置稳:拍摄时,应当消除一切不必要的晃动,保持画面稳定,可以利用三脚架,当没有三脚架或者无法使用三脚架时,就应当尽量利用各种支撑物,控制好呼吸,使用广角端摄取画面。
平:是指所摄画面中的地平线一定要平,不能倾斜。
拍摄的画面要摆平即换面中的水平性质的横线如地平线等应与寻像器的横边平行,垂直性质的直线如旗杆等应与寻像器的竖边平行。
调节三脚架上的气泡水平仪,使气泡至水平仪中央。
肩扛拍摄时可寻找有明显水平垂直性的景物,使之分别于画框的横边和竖边平行。
准:一般指落幅要准。
当某个运动镜头结束时,落幅画面中镜头的焦点、构图等应该是最佳的。
任何落幅之后的修正,都会明显的在画面中表现出来。
如运动镜头的拍摄中,画面的构图、焦点都在不断变化,为了保持构图均衡、画面清晰,常常结合多种技巧,结束时落幅应当是最佳的。
一旦操作出现失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应当重新拍摄。
另一方面,必须要正确地重现彩色,白平衡调整要正确;聚焦要准确;光圈调整要准确等。
匀:指运动镜头的速度要匀,不能时快时慢、断断续续。
无论是推、拉、摇、移、跟,还是其他运动镜头,都应当匀速进行。
镜头的起、落幅加速或减速缓慢、均匀,中间运动过程必须是匀速的。
推、拉镜头要匀速,最好使用电动变焦装置。
而摇镜头时,要注意均匀。
清:指摄像机拍出的画面应该是清晰的,不能模糊不清。
为了保证画面的清晰,首先要保证摄像机镜头清洁,其次是调焦时,无论是拍摄远处还是近处的物体,都要先将镜头推到特写景别(焦距最长)进行聚焦,5景别的概念?各种景别的区分和作用?P51-P52Field of view 景别:指物体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即拍摄者的镜头中包含了场景的多大范围。
距离区分:大远景、远景、中景、特写、大特写镜头区分:P51的5张图、P52的6张图镜头内人物的区分:1.半身像,拍摄人体的上半部分2.齐膝拍摄,拍摄人体的膝部以上3.双人像,镜头里有两个人或物4.三人像,镜头里有三个人或物5.过肩拍摄,镜头越过一个人的肩部拍摄另一个人的影响6.交叉拍摄,交替地拍一个人或另一个人,靠近摄像机的那人不在镜头中出现。
6拍摄角度(正侧逆、平俯仰、主客观)不同,画面有什么不同?水平角度1、正面角度有利于表现被摄对象正面特征,用正面角度拍摄人物中近景称为肖像。
正面角度能表达人物的本来面貌。
正面角度有利于表现景物的横线条,可以营造庄重、稳定、严肃的气氛。
其缺点是缺乏立体感和空间透视感,若用的不当容易形成无主次之分,呆板无生气的画面效果。
2、侧面角度有利于表现运动对象的方向性,线条富于变化,多用于对话、交流、会谈、接见场合,有平等的含义。
其缺点是不利于立体、空间感的表现。
3、斜侧角度斜侧角度包括前侧和后侧,是一种最常用的角度。
在拍摄两个人时能分清主次。
比如采访摄像,以记者的后侧为前景,拍摄被采访者的前侧面,并使其位于画面中间,把视觉重点置于被采访者身上,主体突出并且有深度感,画面有变化。
采用这种角度拍摄的镜头画面,叫做过肩镜头。
4、背面角度(逆)用背面角度拍人物,被摄人物所看到的空间和景物也是观众看到的,所以这种角度拍的画面有把观众带到场面的纪实效果,有身临其境的参与感。
比如背跟拍摄记者的镜头,就有这种效果。
=====================================垂直角度1、平摄角度(平摄)平摄角度指机器的高度位置与被摄对象同等高度,对人物来讲摄像机高度位于肩部称为平摄角度,简称平角度。
平角度具有以下造型特点:①、由于机位处于人眼高度,画面具有平视、平稳效果,是一种纪实角度。
②、垂直形态的对象能得到正常再现,水平线条则容易重叠。
③、透视关系正常不变形(用中焦镜头)④、适合拍摄图案、照片。
⑤、平摄,前后景物容易重叠而看不出前后景及背景的景次关系,故不利于空间层次、空间深度的表现。
平角度适合拍摄人物近景特写不变形。
如果追求构图平稳,不要大的透视关系,用平角度拍摄最为合适。
2、俯角度(俯摄)——上往下看①、有利于表现对象的立体感。
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关键是表现其多面关系。
平面拍摄可以表现物体的正面侧面二个面,俯角拍摄可以表现正、侧、顶三个面,从而增强了物体的立体感。
②、俯角可以增强平面景物的线条透视。
俯角度离镜头近的景物降底,远处景物升高,从而展示了视野,增加了空间深度。
比如列队行进、车队的奔驰、草原的羊群以及展示纵横线条的场景,大多采用俯角拍摄,其目的在于表现多景次的地面景物。
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就是这个道理。
③、俯角可以渲染情绪。
造成压抑的气氛。
根据规定情景和人物的情绪,采用俯角处理,能使地面扩大,人物变小,还可以使人物压缩变形,产生萎缩、矮低的视觉效果,造成一种情绪上的压迫感。
④、俯角度用于拍摄人物,可以美化人物面部特征,也可以丑化人物的形象。
如果标准镜头,稍俯的角度,可使圆脸,高颧骨,胖脸型,得到适当拉长和校正,在肖像摄像中经常用这种角度稍许改变人物的脸型。
⑤、俯角度(俯摄)经常用于交待地理位置。
在拍摄战斗场面第一个镜头常常是用大俯角拍摄远景画面,用来确定敌我双方地理位置及双方的运动方向。
3. 仰角度(仰摄)——下往上看摄像机高度处于人眼以下位置或低于被摄对象的位置进行拍摄称为仰摄,仰摄的镜头称为仰视镜头。
①、仰摄前景升高、后景降低,有时后景被前景所遮挡看不到后景。
如果前景是主体,仰角有实出主体形象的作用。
在外景用仰角拍摄以天空做背景可以净化背景,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②、仰摄垂直线条的景物,线条向上汇聚,有夸张被摄对象高度的作用,从而产生高大、挺拔、雄伟、壮观的视觉效果;③、由于仰摄能形成高大挺拔、雄伟的视觉效果,因此仰摄经常带有褒意,往往用赞颂、敬仰英雄人物。
④、仰摄拍摄人物既能夸张人物形体及面部特征,又能校正人物面部缺陷。
比如身材矮小的可以显得高些,消瘦的脸可以显得胖一些;对于脸颊(腮帮子)宽的脸型,如采用仰角会使两颊更宽大,从而夸大面部缺陷,所以脸颊较宽的人物不宜采用仰角度。
⑤、用仰角拍摄跳跃的腾空的动作,能夸张跳跃的高度。
⑥、仰角拍摄时,摄像机的光轴和水平线形成向上倾斜的夹角,镜头到人物头部(或其它物体顶部)和脚部的距离,产生远近不等的差别,影像将产生明显的透视变形现象,近而产生人眼不常见的奇形效果。
大俯大仰角度表现的是人眼不常见的视点,其影像往往是变形的,故称大俯、大仰角度为两个特殊角度。
稍俯、稍仰角度则是常用角度。
大俯、大仰角度如果和镜头的焦距、拍摄距离结合起来,变形效果将更加明显。
=====================================①、主观角度主观角度是代表剧中人物视线的拍摄角度。
摄像角度就是观众的视点,如果有意从剧中人物的视线角度拍摄,意味着让观众从剧中人物的视线看发生的事情,这时拍摄角度称为主观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