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论克孜尔石窟中心柱窟的建筑特点
论克孜尔石窟中心柱窟的建筑特点
$
41,* 米 " 进 深 6108 56102 米 " 高 610( 米 " 后 行 道 宽 (1++
米 " 进深 410 米 " 高 610* 米 . 小 规 模 的 如 第 6,4 窟 " 主 室 面宽 *172 米 " 进深81+, 米 " 高61,2541, 米 " 高 610* 米 *
*442 年 2 月
第 *7 卷 第*期
+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 *442 ?@81*7> A@19
!"#$%&’ "( )*%+*%, -"$.&’ /%*01$2*3456"7*&’ 67*1%7128
论克孜尔石窟中心柱窟的建筑特点
苗利辉
( 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 " 新疆 乌鲁木齐 ,(4444 )
4/0, 米 " 高 61,7 米 " 后 室 面 宽 +1-, 米 " 进 深 *147 米 " 高 (120 米 ( 图 6 ). 中 等 规 模 者 如 克 孜 尔 第 (, 窟 " 主 室 面
宽 (1+* 米 " 进 深 (12 米 " 高 -14* 米 " 左 右 行 道 宽 417+5
由于受新疆地区特殊
&
在现存古龟兹石窟群中 "
共 保 存 中 心 柱 窟 )(* 个 " 克 孜 尔 石 窟 就 有 +, 个 " 占
--. 强 " 而且保存状况也是最好的 * 长期以来 " 由于 !!!!!!!!收稿日期 - *442/ 46 / *+
公 元*世
作者简介 - 苗利辉 (6073 /)" 男 " 新疆石河子人 " 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文博馆员 " 主要从事佛教考古研究 *
的自然环境以及中亚地区 的 人 文 历 史 传 统 的 影 响 " 支提窟的形制发生了很大 的 变 化 " 其 中 最 主 要 的 一 个方面 " 就是在印度支提 窟 中 作 为 中 心 供 奉 对 象 的 覆钵塔演变为正面有佛龛 像 的 中 心 方 柱 " 但 其 作 为 礼拜场所的性质并未发生变化 * 龟兹地区的 中 心 柱 窟 一 方 面 规 模 很 大 " 形 制 复 杂 "装 饰 精 美 "常 常 以 其 为 中 心 和 其 它 类 型 的 洞 窟 形成寺院组合 . 另一方面 " 它的 施 工 难 度 大 " 施 工 技 术精细 " 集中体现了龟兹 地 区 石 窟 建 筑 的 成 就 * 随 着其向东传播 " 又对吐鲁 番 及 中 原 地 区 早 期 石 窟 的 建造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
印度早期支提窟一 般 分 为 前 厅%正 厅 %后 殿 三 部分 * 这里的前厅则相当于克孜尔中心柱窟中的前 室 或 前 廊"后 殿 相 当 于 克 孜 尔 中 心 柱 窟 的 行 道 (有 的洞窟还有后室 )" 正 厅 大 致 相 当 于 克 孜 尔 中 心 柱 窟中的主室 * 建筑结构为 承 重 墙 结 构 " 承 重 构 件 为 墙壁及列柱 " 规模很大 * 如巴雅第 6* 窟 " 窟内最宽处 达 710 米 " 进深 6, 米 . 又如卡尔拉的塔堂窟 " 从前厅到 后殿总长 (710 米 " 最 宽 处 达 6(10 米 ( 图 * )*
!
通过比较 ! 我 们 发 现 克 孜 尔 的 中 心 柱 窟 与 印 度 公元 # 世纪以后的支提窟极为接 近 ! 但 也 有 所 不 同 ! 如规模比印度支提窟小 ! 行道 # 或 后 室 $ 及 中 心 柱 所 在平面为方形 ! 作为礼拜对象的 塔 # 塔 柱 $ 平 面 亦 为 方形 ! 且上宽下窄 ! 主室窟顶以 纵 券 顶 为 主 要 样 式 ! 主室中没有列柱 %
#
图 # 印度卡尔拉石窟塔堂窟平 & 剖面图 ’ 选自宫治昭 * 印度美术史 ,$
方形平面的 覆 钵 塔 ! 公 元 5 世 纪 就 已 出 现 在 犍 陀罗地区 ! 如阿富汗的哈达覆钵 塔 %
$
其 后 !伴 随 佛
教艺术东渐 ! 传到了新疆 地 区 % 新 疆 地 区 现 存 早 期 佛教遗迹中就有这 种 方 形 覆 钵 塔 ! 如 建 于 公 元 4 ( 6 世 纪 民 丰 尼 雅 遗 址 内 的 佛 塔 !基 座 三 层 !每 层 均 为 方形平面 ’ 图6 $% 而公元 4 世纪初期兴建的洛浦县热 瓦克塔院则是方形平面寺院的实例 ’ 图 7 $%
%
克孜尔中心 柱 窟 源 于 印 度 支 提 窟 ! 支 提 " 又 译 为 # 制底 $%& 制 多 $" 梵 文 为 !"#$%" ’ 它 源 于 围 绕 火 祭 坛或呔陀 &#$# 建立的建筑 !
!
后来被佛教吸收为七达
本文拟对以上两个方
磨 之 一 (达 磨 意 译 为 法 " 即 保 持 自 性 而 不 改 变 之 意 )" 其含义就与塔极为接近了 * 两者的差异 "+ 摩诃 僧祗律 , 记载 -& 有舍利者名塔 . 无舍 利 者 名 支 提 " 如 佛生处 % 得道处 % 转法轮处 % 般泥洹处 % 菩 萨 像 % 辟 支 佛窟 % 佛脚迹等 * $ 其用途 " 据 + 翻译名义集 ,-# 支提 " 或名难提 % 脂帝 % 制底 % 制多 " 此翻可 供 养 处 " 或 翻 灭 恶生善处 * $ 即为佛教徒用来礼敬 % 朝拜的象征性纪 念物 * 而支提窟则是佛教 徒 们 开 凿 于 山 崖 上 % 安 置 支提的场所 * 公元前 ’ 世 纪 中 叶 " 西 印 度 的 西 高 止 山 上 开 始 出现佛教僧侣开凿的支提窟 "" 随 着 佛 教 的 发 展 " 先 后传播到中亚 % 东亚等地区 * 大 约 在 公 元 ( 世 纪 末 " 龟兹地区开始修建支提窟 *
# " # 图 )$! % 中心塔柱立面类似于克孜尔中心柱窟 的 塔
柱立面 & 武威天梯山 * 窟平面为 方 形 % 方 形 塔 柱 % 塔 基一层 % 塔身二或三至四层 % 每 层 均 上 宽 下 窄 % 每 面 开一龛 % 塔柱周围的行道 呈 一 面 坡 状 & 酒 泉 文 殊 山 万 佛 洞 平 面 方 形 % 窟 宽 +,)) 米 % 进 深 +%-( 米 % 高 +%$( 米 %中 心 柱 四 面 也 分 两 层 开 龛 %龛 内 塑 一 佛 二 菩 萨 # 图 & $&
#
面的问题作一些探讨 " 以 便 为 龟 兹 地 区 的 古 代 建 筑
一 % 克孜尔中心柱窟的建筑结构
克 孜 尔 中 心 柱 窟 一 般 由 前 室 ( 前 廊 )% 主 室 % 行 道 三 部 分 构 成 "前 室 大 多 塌 毁 "有 的 行 道 后 段 扩 大 成后室 * 建筑结构为拱券 式 的 承 重 墙 结 构 " 承 重 构 件为主室四壁 % 行道各壁及中心塔柱 * 就规模而言 " 可分为大 % 中 % 小三类 * 规模大的如克孜尔第 , 窟 " 主 室 面 宽 -/0 米 " 进 深 +1*2 米 " 高 +130 米 " 行 道 宽 410*5
摘
要 - 克孜尔中心柱窟为承重墙结构 " 它的主室 % 行道 % 中心方柱平面均为方形 " 中心方柱立面为蘑菇状 *
克孜尔地区特殊的地质 % 地理条件是形成这种特点的重要影响因素 * 克孜尔中心柱窟的墙面共有五种类型 " 地坪 有四种类型 " 复杂的类型中使用了动物纤维和石膏 * 纵券顶是克孜尔中心柱窟中采用最广泛的窟顶形式 * 关键词 - 克孜尔石窟 . 中心柱窟 . 承重墙结构 . 墙面 . 地坪 . 纵券顶 中图分类号 - 9,701*+ 文献标识码 - : 文章编号 -644+/ 0*-+ (*442)4* / 44*- / 42 种种原因 " 学者们对克孜 尔 中 心 柱 窟 建 筑 问 题 的 研 究偏重于形制方面 " 而对 于 它 的 建 筑 结 构 和 构 造 等 方面的问题较少深入探讨 * 提供新的认识 *
"
克孜尔石窟所在地区属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 干 旱 气 候 ! 区 内 年 气 温 差 可 达 $%& ! 日 较 差 亦 很 大 " 多 风 少 雨!植 被 稀 少!特 别 是 石 窟 开 凿 的 崖 顶 没 有 植被 " 开凿的岩体属第三系上新统巨厚层苍棕色砂 岩 & 粉 砂 岩 ! 岩 石 产 状 ’’(()(*+, -. /-0123 岩 层 在 地 壳 中的空间方位 " 产状是用 产 状 要 素 表 示 的 ! 产 状 要 素包括走向 & 倾向和倾角 $ 近于水平 " 岩层中含碳酸 盐 & 蒙脱石 & 伊利石等易溶物质 ! 遇 水 易 导 致 岩 体 崩 解 " 另外 ! 石窟位于塔里木盆地地台北缘 & 库车山前 拗 陷 区 内 ! 其 北 部 与 天 山 海 西 地 槽 相 接 ! 喀 什 (库 车大断裂带呈东西向在北侧通过 % 该区属于地震活 动 带 !地 震 频 率 高 !强 度 小 !但 烈 度 一 般 也 在$级 以 上%
克孜尔中心 柱 窟 的 建 筑 构 造 问 题 " 由 于 石 窟 建 筑的特殊性以及研究材料 的 有 限 性 " 本 文 的 论 述 主 要涉及三个方面 " 即 # 墙面 ! 地面和窟顶 $ 以叙述 # % 一 & 墙面 属于墙体的 一 部 分 " 但 由 于 墙 体 主 体 为 岩 体 " 所以这里仅论述墙面部分 " 克 孜 尔 中 心 柱 窟 的 墙 面 做法有五种类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