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价值:
图案在敦煌石窟中有装饰、间格,甚至营作气氛和空间感的作用。
4。
5万平方米的壁画中,有数不尽的图案,令人惊异于当时人的创造能力。
而图案的美丑和变化,也能讲出一朝代艺术的盛衰,更使敦煌图案价值更上一层楼。
藻井图案一:
藻井是洞窟的窟顶,一般都画上十分精细的图案,有些更有飞天、
神兽。
本图的藻井的团心是一隻金凤,外围四周是四条金龙。
(莫高窟第400窟)
藻井图案二:
藻井是洞窟的窟顶,中央是团花图案,外围是数重的花边;最外
围的是模仿飘的围幕(称为垂幔)而与四坡的千佛图相连。
(莫高窟第323窟)
2.飞天之美--
飞天大概是人类自古的梦想,中国的飞天与欧洲的天使,是古巴队老梦想驱动下的美丽艺术表现。
而飞天不靠羽翼,衣带飘举,其轻盈多姿,成为敦煌重要的艺术形像。
飞天虽也是佛教神祗,但多而美,值得单独欣赏。
飞天:
飞天是从印度经西域传入敦煌,是敦煌艺术中最生动活泼的形象,
也是敦煌的象徵,她的东传反映了中西文化融合及绘画技法的发展。
(莫高窟第400窟)
3.中外音乐交流--
众口都说琵琶、胡琴等重要的中国乐器是丝路交通中传入的,中国音乐中有多少西域成分,敦煌握守丝路咽喉,保存壁画材料又多,最有可能为音乐研究提供真实情况。
乐队:
敦煌石窟所见的舞蹈有源自中国的清商伎、六腰舞等,有传自中
亚的胡旋舞、胡腾舞等,还有天竺舞。
舞姿和舞伎的编排,是供舞蹈
创作者重要参考之一。
从各地区、各民族舞蹈的出现,为研究中古时
期,中国和中亚、西亚和南亚的文化交流有重要作用
(莫高窟第22窟)
4.中外舞蹈交流--
唐玄宗爱看胡旋舞,顾名思义,来自胡地。
北胡朝开始,外来舞蹈如何冲击或结合中国原有舞蹈风格,是中外文化交流和舞蹈研究者、中国文学研究者的关心点,舞蹈的图像证据更是其中关键。
舞蹈:
唐代敦煌的经变画里常有舞蹈的场面,多是描绘佛界的欢乐。
其
中多数可反映出唐代的歌舞实况。
此图的舞蹈是出自华严经变。
(莫高窟第98窟)
5.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
唐宋以来,山水画成为中国绘画的重要类型,使中国艺术树立了特色,获得世界地位。
敦煌壁画在宗教艺术的空间中,山水仍有出色的表现。
并且因敦煌石窟延续时间长,由人大于山的风格到成熟的青绿山水,均有保存,大大有助于中国山水画史的探索。
盛唐青绿山水: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画种,现存唐代以前的山水画如凤毛麟角,敦
煌壁画保存的山水画上承魏晋、下啟宋元,尤其盛唐山水,举世所无。
此图乃盛唐杰作。
(莫高窟第172窟)
6.充满生命力的中国动物画--
敦煌的动物画被中国美学家称为神魔性,奇领禽异兽的泼辣表现里透进了生命的原始境界。
敦煌北朝动物画地想象和满壁流动感,确令人眼界大开,而唐代的则与今见唐画摹本精神相通,而件件均为真品,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一笔。
九色鹿本生故事:
这故事童话气氛很重,敦煌壁画中只有一幅。
讲释迦曾是毛有九
色的鹿,救了一个遇溺的人。
同夜王后梦见九色鹿﹐想猎来做衣饰。
遇溺者带国王前去﹐被九色鹿怒斥见利忘义。
最后国王不加害於鹿,
遇溺者则遍体生疮,王后亦恚恨而死。
(莫高窟第257窟)
狩猎者和奔虎:
狩猎者待赶至猛虎前才反身拉弓射虎,从而捕捉到最刺激、最紧
张、最精彩的瞬间。
这幅西魏作品的构图源自汉代画式。
画面上人比
山大,是魏晋时期的特色。
(莫高窟第249窟)
毒龙的故事:
中国的龙在不同时代的表现方法各异,因而產生不同气势的龙之
造形。
晚唐和五代的龙四足比较长,身躯比较短,整体上给人有刚健
威武的感觉,与明清的龙之造形区别较大。
(莫高窟第61窟)
7.中外人物画交流--
人物画在中国绘画中有重要的位置,而敦煌的人物画极丰富,光是供养人像已有8000余身,经变画中的人物更不计其数,具见犍陀罗艺术传入与中国固有人物画合流的多采面目。
都督夫人礼佛图临本:
这是敦煌最美的唐代供养人画,且最前的都督夫人比真人还大。
原画已残破,这是名画家段文杰的临摹作品,且带有研究復原性质。
都督夫人、夫人女儿、奴婢的服饰打扮各各合身,主人面饰花鈿,具
见唐代风韵。
(莫高窟第130窟)
毒龙的故事:
狩猎者待赶至猛虎前才反身拉弓射虎,从而捕捉到最刺激、最紧
张、最精彩的瞬间。
这幅西魏作品的构图源自汉代画式。
画面上人比
山大,是魏晋时期的特色。
(莫高窟第249窟)
8.古代建筑--
敦煌石窟是建筑、绘画、塑像一体的,要充分体会敦煌的艺术,不能不留意敦煌的石窟建筑,更何况窟前木檐斗等,有存留甚少的唐宋遗构。
至于壁画上的建筑物更是包罗有,包括西域房屋。
大佛光寺:
巨大的五台山壁画上,寺院颇多,这间佛光寺却与中国名建筑学
者梁思成(梁啟超的长子)有一段著名佚话。
梁思成在敦煌见到这间唐
代名剎的图像,竟真的在山西五台山找到其建筑,可见敦煌壁画虽是
艺术,也有很高的实际参考价值。
(莫高窟第61窟)
阿育王拜塔故事:
公元前三世纪有著名的印度阿育王(下跪者),他祟信佛教,有次
误拜了不属於佛教的石塔,石塔受不起佛教徒那份诚心,当场崩毁,
以这种夸张的神怪故事,突显佛法无边和至尊的地位。
(莫高窟第323窟)
高楼和角楼:
此图是出自盛唐的经变画,绘製时使用正确的透视,细部和装饰
十分精细和準确,是研究中国唐代木构建筑的最佳图像之一。
(莫高窟第217窟)
曇延法师入宫的故事:
曇延法师入宫,有一次登上御座,南面而坐,各殿外蓆地而坐的
隋文帝君臣传授八戒。
由此可见,南面而坐和朝北而坐是中国传统的
君臣坐向,而隋代仍然流行蓆坐。
(莫高窟第323窟)
9.彩塑艺术--
敦煌有2000多身圆塑,1000多身影塑,三十几米到十多公分高的塑像俱多,延续一千多年,堪称世界之最。
虽是佛教神像为主,但折射出人世的各种形象,尢为难得的是敷彩仍然鲜艳夺目,且与附近的壁画结合,画塑一体。
供养菩萨:
唐代菩萨有如宫娃之娇美,这身塑像是最著名的实证,意态身姿,
令人恋慕。
供养菩萨上身披天衣,下身著长裙,胡跪於莲台之上,面
相庄严,虔诚合十,表现出清净心境,丽质冰肌,把东方特有的朴素
含蓄之美表露无遗。
(莫高窟第384窟)
佛龕尊像:
佛龕尊像的塑像正中是坐佛,两旁是佛弟子和胁侍菩萨,这些塑
像原是唐代塑造的,在清代重修和重彩,所以并不见唐代华丽而精致
的衣饰图案。
(莫高窟第323窟)
10. 佛教尊像绘画--
尊像是佛教世界中的诸神圣众画像,是石窟中被崇拜的对象,是石窟中被崇拜的对像,也是敦煌画师心血精华。
大势至菩萨:
大势至菩萨的法力和观世音不相伯仲,此壁画的大势至菩萨肌肤
原本是雪白的,因时间久远,才变成黑灰色。
(莫高窟第217窟)
四坡的千佛:
千佛的排列整齐有序,与南北两壁有丰富故事内客的壁画相比,
前者静,后者动,使洞窟有一种不呆板的感觉,而且千佛的整齐有序,
又啟示人要有佛一样的心境寧静。
(莫高窟第323窟)
11.佛陀生平与佛传艺术品的产生--
对佛陀生平的描绘是印度原有的佛教艺术主题,也是了解佛陀生平的连环图故事图。
佛传故事:
佛传是佛陀的生平事蹟,第61窟底部的屏风式壁画,表现佛传故
事的一部分。
壁画分为四屏绘画:左起第一屏的情节有四个,其中一
个是燃灯佛降生,第二屏是童子离开雪山,求得莲花献佛,第三屏是
人民迎接燃灯佛,第三屏画燃灯佛为童子授记将来成佛(莫高窟第61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