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经济发展变化经济发展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云南省的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云南全省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10多年来,云南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排序,由1980年的第22位,上升至1999年的第18位,以能源、通讯、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产业结构逐步得到调整,一批新的支柱产业正在兴起。
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增强,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粮食及各种经济作物生产连续获得丰收。
在中央对外开放方针的指引下,云南省对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
基本形成了以中国大西南为依托,省会昆明市为中心,边境开放城市和边境一线为前沿,面向东南亚和全世界的对外开放格局。
从1993年开始,云南省联合中国各省区及东盟各国,连续16次成功地举办了“中国昆明出口商品交易会”。
随着澜沧江-湄公云南省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示意图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云南正成为中国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通道和前沿。
2006年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到4006.72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增速创1995年以来的最高纪录,比2001年增长61.1%,5年平均增长10.0%。
全省人均GDP2001年达到5015元(606美元);2004年达到7012元(848美元),提前一年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均GDP800美元的第一阶段战略目标;2006年人均GDP达到8970元(1149美元),又跃上人均1000美元的新台阶;2001年~2006年全省人均GDP年平均增长8.4%。
2007年云南生产总值预计4700亿元,增长12%以上,创13年来最高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8%,增幅创10年来最高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7.8%和10%;城镇登记失业率4.18%;人口自然增长率6.86‰。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7171亿元,新增1041亿元。
2008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5700.10亿元,比上年增长11.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20.94亿元,增长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51.09亿元,增长1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完成增加值2056.95亿元,增长12.5%,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94.14亿元,增长5.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28.07亿元,增长12.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
人均GDP达到12587元,比上年增长10.3%。
非公经济蓬勃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活力增强,创造增加值2194.5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占全省GDP的比重达38.5%,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农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云南农村除城市附近有一定的商品经济外,大多数地方处于封闭、半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
农业耕作技术基本上处于传统农业阶段,特别在边疆一些民族地区,还保留着原始的刀耕火种和游牧(耕)式的生产方式。
农村经济基本上是单一粮食种植,资源开发程度低。
1949年,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3.3%;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69万公顷中,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只有727万公顷。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和土地改革,农民从封建地主、土司的残酷压榨剥削中摆脱出来。
接着又进行了合作化,广大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集体经济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普遍推行了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在此基础上,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乡镇企业,使农业经济逐步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单一的粮食生产向农、林、牧、渔、工、商全面发展转化。
据统计,1952年农民出售给国家的农副产品总值只占农业总产值的10%,1978年农业商品率为34.3%,1997年提高到56.5%。
1997年,农民家庭经营人均收入的1901.11元中,种植业收入占59.18%,林业占1.98%,牧业占24.78%,渔业占0.77%,工副业及其他收入占13.29%。
90年代以来,云南支农投入的总量及其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均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前列。
1997年,全省农村有效灌溉面积达132.1万公顷,比1957年的44.7万公顷增加1.96倍;机耕面积达46万公顷,比1957年的0.15万公顷增加305.67倍;平均每公顷施用化肥由1957年的1.5千克增加到360千克。
科技兴农方针的实行,使农业科技覆盖率逐年增加。
1997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8.5%,云南农业已开始由长期落后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997年,云南农业产值为612.01亿元,按可比价格比1949年的8.3亿元增加6.96倍,年均递增4.42%;粮食产量为1271.9万吨,比1949年的393万吨增加2.24倍,年均递增2.48%;烤烟产量为109.28万吨,居全国第1位;甘蔗产量为1434.92万吨,茶叶产量7.08万吨,均居全国第3位;橡胶产量15.4万吨,居全国第2位。
工业云南近代工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和抗日战争期间有较快发展,但基础很薄弱。
1949年,全省工业企业只有1400多家,绝大多数是小型企业,以手工操作为主,职工不到6万人,钢产量仅356吨,发电量为5100万千瓦·时,机床产量仅39台。
工业集中在昆明、个旧等极少数城市,许多地方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基本没有工业。
从1953年起,开始大规模进行工业建设。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业遭受严重挫折,但仍然建设了一批工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国有工业企业经营体制,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卷烟、糖、茶叶、有色金属、磷化工等优势产业,加强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发展电子工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使云南工业上了一个新台阶。
到1997年,云南已形成具有自己特色、门类较为齐全,并有一定规模、实力和水平的工业体系。
全省各地州市县都建有规模不等的工业企业。
1997年,工业产值达1440.1亿元,按可比价格比1949年的1.95亿元增长281.05倍,年均递增12.47%;烟草工业成为全省主要支柱产业,产量、品种、质量、销售量和利税均居全国第1位;糖的产量居全国第3位;10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居全国第4位;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居第7位;化肥产量居第9位;钢产量居第16位。
(四)服务业云南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增加值1040.96亿元,增长10.7%,其中消费品零售总额、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总额和旅游业总收入的同比增长均超过10%,已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的支柱产业。
——云南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6121万人次,完成总收入369.3亿元,分别增长16.3%和20.44%。
全省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110.1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0.1%;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22亿美元,同比增长24.1%;接待国内旅游者6010.64万人次,同比增长16.3%;国内旅游收入334.08亿元,同比增长16.3%。
旅游业带动了就业,还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全省新增A级以上旅游景区7家,达到86家。
——2004年,云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4.90亿元,总额比上年增长13.1%,增幅在西部排第8位,与上年持平。
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82.05亿元,增长13.4%。
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01.13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0%。
汽车类销售额达47.65亿元,增长58.7%,通讯器材商品销售额达7.78亿元,餐饮业零售额149.91亿元。
——外资增幅较大。
招商引资发展较快,2004全省外商直接投资额达1.42亿美元。
同时,外贸进出口也呈现良好态势,2004年,云南海关进出口总额37.50亿美元,总量在西部排第6位,海关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40.4%,其中出口22.4亿美元,进口15.1亿美元,分别增长33.6%和52.1%,增幅在西部由上年的第10位上升到第4位。
——2004年,云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3.28亿元,总量在西部排第2位,云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15.0%。
2004年,云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61.80亿元,总量在西部居第2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长12.7%。
2004年末,云南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404.36亿元,总量仍居西部前3位。
云南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比年初增长16.8%,增速在西部的排位由上年的第6位升至第5位。
2004年末,云南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398.29亿元,总量仍居西部前3位。
云南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15.2%。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仅1998年到2004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004年达到2959.48亿元人民币,增长11.5%,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丽江市地处云南省西北部,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
2002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丽江撤地设市,辖一区四县,即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
总面积2.0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0万,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8.1%。
近年来,丽江市立足境内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富集的优势,以把丽江打造成“生态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际精品旅游胜地”为发展目标,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进入“十一五”规划以来,丽江市国民经济逐渐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2006年和2007年丽江市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12.9%和13.9%。
2008年,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丽江市经济发展依然以13.1%的增长速度推进。
2009年GDP完成117.44亿元,同比增长13.0%,据测,2010年丽江市经济发展形势总体比较乐观,增速将保持在15%以上。
几年来,丽江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但该市发展仍存在经济总量小,支柱产业不大不强,综合实力较弱,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增大等急需改善的问题。
促进经济持续科学发展仍然是丽江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丽江市提出按照西部大开发和云南“两强一堡”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快“生态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建设,实现三大产业协调带动发展,努力把丽江建设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窗口和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以上,达到3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6%,五年累计完成投资2000亿元以上;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