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政法大学801法学综合二刑法学部分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1.甲酒后与邻居乙发生争吵,回家拿起一根大棒,朝邻居乙猛击过去,不料没有击中乙,而是击中前来劝架的邻居丙,导致丙死亡。
甲的行为构成何罪?()A.构成故意伤害罪
B.对乙构成故意伤害罪(未遂),对丙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D.对乙构成故意伤害罪(未遂),对丙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处罚
【答案】A
【考点】刑法上认识错误的分类、打击错误对于定罪的影响以及罪数形态。
【解析】刑法理论上一般将认识错误分为法律错误与事实错误,打击错误是事实错误的一种。
打击错误又称为行为差误、打击偏差,是指行为人在实施某种危害行为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发生了并不是行为人所期望的结果。
打击错误的表现形式有:①同一构成要件内的打击错误,如本案中甲用大棒打乙却误伤了丙,②不同构成要件间的打击错误,如某人意图泼硫酸毁坏他人的汽车,却将硫酸泼在行人脸上使其毁容。
打击错误具有以下特征:①
行为人对自已意欲侵害的对象实施了侵害行为。
如本案中甲拿起大棒朝乙猛击过去。
②实际侵害的对象与行为人意欲侵害的对象不一致。
③行为人在主观上不仅不希望而且也没有放任自己的行为对实际侵害对象造成危害。
甲举棒打击乙而将丙打死,其行为属于同一犯罪构成内的事实认识错误。
甲举棒打击乙而击中丙致其死亡,其主观上具有伤害他人的故意,客观上也实施了伤害他人行为,而且其伤人行为导致了丙的死亡,二者在刑法规定的故意伤害罪的犯罪构成内是完全一致的,因而成立故意伤害罪既遂。
12.刑法上的不作为是指()。
A.负有特定法律义务当为能为而不为的行为
B.消极行为
C.静止行为
D.过失行为
【答案】A
【考点】刑法上不作为的含义或要件。
【解析】刑法上的不作为,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
构成刑法上的不作为,客观方面应当具备三个条件:①前提条件是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
②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的义务。
能够履行是指具有履作为义务的可能性。
③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
没有履行是指没有履行法律或者职责所要求履行的作为义务。
没有履行是不作为成立的事实前提,已经履行了作为的义务就不会发生不作为的问题。
没有履行又是以能够实际履行为前提的。
能够履行是一个履行能力问题。
如果行为人虽然没有履行作为义务,但根据实际情况,根本不可能履行就不存在不作为的问题。
13.甲为逼迫乙偿还5万元赌债,关押乙于地下室达一个月之久,乙仍称无钱可还,甲气愤之下将乙打成重伤,甲构成()。
A.绑架罪
B.非法拘禁罪
C.故意伤害罪
D.敲诈勒索罪
【答案】C
【考点】非法拘禁罪与绑架罪的界限、非法拘禁罪的结果加重情形与转化犯情形之间的区别。
【解析】《刑法》第238条第1、2、3款规定:“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为索取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非法拘禁他人行为如何定罪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行为人为索取高利贷、赌债等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本题中甲逼迫乙偿还赌债将乙扣押在地下室并将其打成重伤的行为,根据以上法条,甲为了追偿赌债而扣押乙仍构成非法拘禁罪,但是,因为其故意殴打乙导致其重伤,所以应当定故意伤害罪。
注意,非法拘禁罪中致人重伤或死亡的加重情节是指过失致人重伤或死亡。
14.甲偷割通信电缆卖给废品收购站,得赃款1500元,造成通信线路中断6小时。
甲的行为属于()。
A.牵连犯
B.连续犯
C.结合犯
D.想象竞合犯
【答案】D
【考点】本题考察的是罪数形态,想象竞合犯的特征与要件。
【解析】想象竞合犯,也称想象的数罪、观念的竞合,通说认为,是指一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形态。
想象竞合犯有如下基本特征:①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危害行为。
这是想象竞合犯区别于实质数罪及牵连犯等犯罪形态的根本点。
②行为人的行为同时触犯了数个罪名。
③行为所触犯的数个罪名都无法全面评价该行为,也就是说行为所触犯的各个犯罪构成之间没有重合关系。
④行为虽然基本符合一罪名的犯罪构成,但依照该罪名处罚就会发生罪责刑不相适应的情形,产生量刑畸轻的后果。
对于想象竞合犯的处断,我国刑法理论界通说主张:“从一重处断原则”处理,即依照行为触犯的数个罪名中法定刑较重的犯罪定罪处刑,而不实行数罪并罚。
本题中,甲偷盗通信电缆的这一行为,一方面危害了公共安全构成破坏电力设备罪;另一方面构成盗窃罪,符合想象竞合犯的特征。
同时在此要注意其他罪名的含义:牵连犯指出于一个犯罪目的,实施数个犯罪行为,数个行为之间存在手段与目的或者原因与结果的牵连关系,分别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状态。
且对于牵连犯,除我国刑法已有规定的外,从一从重处断。
连续犯,是指行为人基于同一的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连续实施数个独立的犯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情况。
结合犯,是指基于刑法明
文规定的具有独立构成要件且性质各异的数个犯罪(即原罪或被结合之罪)之间的客观联系,并依据刑事法律的明文规定,将其结合成为另一包含与原罪相对应的且彼此相对独立的数个构成要件的犯罪(即新罪或结合之罪),而行为人以数个性质不同且能单独成罪的危害行为触犯这一新罪名的犯罪形态。
15.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中的“不认为是犯罪”应当理解为()。
A.是犯罪但不以犯罪论处
B.是犯罪但不予刑罚处罚
C.不构成犯罪
D.不具有社会危害性
【答案】C
【考点】犯罪的概念与对于《刑法》第13条规定中的“但书”的理解
【解析】通过我国《刑法》第13条对犯罪的概念的规定,犯罪这种行为有以下三个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