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6章 膜亲和过滤

第6章 膜亲和过滤


2.5 亲和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一些亲和膜的特征和应用
举例:IgG的亲和膜分离
1.起始膜材料的选择:细胞的尺寸大于10μm,蛋白质小于 0.01μm-选择中空纤维微滤膜 2.膜表面的预处理:聚砜类微孔膜表面改性亲水化(-OH) 3.接配基反应-表氯醇法活化羟基,将配基L-NH2偶联在膜上 4.膜分离 a.细胞培养液IgG单抗液(pH8.0)引入膜中错流过滤 b. PBS 淋洗杂质 c.洗脱-pH3.5 PBS d.膜再生-p离是利用亲和配基 修饰的微滤膜为亲和吸附介 质亲和纯化目标蛋白质,是 亲和层析的变型,又叫膜亲 和层析。
2.2 特点 传质阻力小、压力小、配基 利用率高、流速快
亲和膜分离原理
2.3 亲和膜分离过程
(1) 分离膜的改性-一个间隔臂(Spacer), ≥3C (2 )亲和膜制备-一个适合的亲和配基(Ligand) (3 )亲和络合 -配基和配位物(Ligate)为一体的复 合物(Complex) (4 )洗脱-改变条件,如洗脱液的组成、pH值、离 子强度、温度等,使复合物产生解离,并将解离物收 集起来,进一步处理。 (5 )亲和膜再生-将解离后的亲和膜进行洗涤、再 生、平衡,以备下次分离操作时再用。
1
2
3
4
5
2.4 亲和膜对膜材料的要求
(1 )膜表面要有足够多并可利用的化学基团(一般为-OH,NH2,-SH或-COOH基),使其能进行活化,接上合适的间隔 臂和配基。 (2 )要有足够数量可利用的化学基团则必需有足够高的表面积, 要便于让生物大分子自由地出入膜,必需有足够大的孔径。 (3 )孔分布应窄而均匀,以获得高的通透量和分离效能。 (4) 为了实现快速分离,常要加压操作,因此要求膜有一定 的机械强度,能承受一定的压力,长期使用不变形。 (5 )亲和膜要耐酸、耐碱、耐高浓度的缓冲液和有机溶剂。 常见的有:葡聚糖、琼脂糖、纤维素、聚丙烯酰胺、聚羟乙基 甲基丙烯酸酯、多孔玻璃和硅胶等
3.2.2亲和载体的制备
1.先于载体粒子上嫁接间隔臂后, 再共价结合亲和配基; 2.间隔臂与亲和配基共价结合后, 与载体粒子相连。
3.3分离过程
(1)亲和载体与蛋白质→复合体
(2)膜分离-蛋白质复合体被截留,杂蛋白随液 体透过膜 (3)复合体中蛋白质释放-改变缓冲溶液 (4)膜分离-亲和载体被截留,目标蛋白透过膜 (5)亲和载体的再生
3.2 亲和载体
内核 生物分子无特异吸附性 对所提取的蛋白质有 一定的特异吸附性
3.2.1亲和 载体结构
特定基团
载体的内核的类型 1.水溶性的大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载体与分离 对象的结合更为有效并更为迅速,表面基团在与 蛋白结合时,消除了空间障碍,大大提高了过程 速率。 2.非水溶性的粒子:粒子具有尽量大的表面积, 也就是说要求粒子的直径尽可能小。
1.3 膜分离技术具有高效快捷、操作方便、易于自动化 等特点,适合工业大规模生产,但单独使用膜分离, 难以达到较好的分离效果。 1.4 膜亲和过滤技术 就是将膜分离技术与亲和分离有机结合,发挥各 自长处的重要分离手段,它包括两项技术: ①亲和膜分离技术,制备带有亲和配基的分离膜,直 接进行产物分离; ②亲和-错流膜过滤,将水溶性或非水溶性高分子亲 和载体与产物进行特异反应,然后用膜进行错流过滤。
亲和-错流过滤流程总图
3.3 亲和-膜过滤的应用
• 亲和-膜过滤纯化伴刀豆蛋白A的实验装置
分子量102k,截断1000k
4-6章复习题
• • • • • 1.简述各种膜分离方法的原理及应用 2.超滤膜的截留率与回收率、浓缩倍数的关系 3.膜组件种类及特点 4.亲和膜分离技术与亲和膜过滤的区别 5.纳滤的原理及特点
3 亲和-膜过滤
3.1 原理 亲和-膜过滤又称亲和过滤或亲和错流过滤 (Affinity Cross-Flow Filtration),是一种新型大 规模分离纯化技术。这一技术是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和 生物工程等多门学科的前沿交叉点,它将亲和层析和膜 过滤特别是超滤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兼有亲和层析和 膜过滤的优点,从而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6 膜亲和过滤法
亲和膜分离技术
亲和膜过滤
1.生物亲和作用
1.1亲和作用的本质
具有亲和作用的分子对具有“钥匙”和“锁孔”的关 系,在结构互补的部位通过静电作用、氢键、疏水相 互作用、配位键、弱共价键相互结合。
1.2亲和分离技术 被认为是解决生物工程下游产品回收和纯化的高效方 法。主要有亲和分配、亲和沉淀、亲和色谱等技术正 在迅速发展,其中亲和色谱已成为色谱领域中的一个 重要分支,它的选择性和特异性极强,是其他技术无 法比拟的。 亲和色谱的不足:流速低、扩散传递慢,不易大规模 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