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专题》PPT课件
社会资本与“关系资源”的区别:
1、社会资本对应的是西方的公民社会,关系对应的是中国的家庭本位社会, 前者多以社团方式存在,后者多以个人关系方式存在。
2、西方的社团是自愿性组织,中国的家庭和关系网是非自愿性组织,前者 不能脱离社会规范,后者可以滥用或脱离社会规范(如潜规则)。
3、社会资本的思维逻辑具有公益性,关系的思维逻辑只有自利性。 4 、西方的社会资本是“社会整体网络”,中国的关系网是“个人中心网 络”。 5、西方的社会资本可以定量,中国的关系要考虑做人、面子和个人计策, 难以定量研究。
的其他产业
温州商业区的产业集聚与山西、徽州的区别。
专业化产业区形成的历史条件
(1) 产业特定性知识。与某一产品生产有关的技术、技巧、技能与经 验等知识并非短期内形成与发展成熟的 ,往往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积累 与沉淀过程。历史上形成的生产知识历经一代代后人的继承、发展与 突破以及流传至今,大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则与当地的文 化相结合,形成一种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潜移默化学习的缄默知识 (tacit knowledge) 。 “各种手工匠师徒之间都有行话(隐语) ,俗称‘市语’。每当客户面, 师徒之间在确定用料、工序、索取报酬等,则运用市语,商定对策。” 这种意会知识,往往是世代相传、历史积淀而成的产业特定性知识, 弥漫着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在地理空间的传播与扩散能力很弱。
8. 产业集聚
(industrial cluster)
内容摘要
集聚经济 各理论流派对产业集聚的解释
产业集聚与创新
新产业区的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现象
1、从全球来看,有限几个高度集中的核心经济区所生产的 产品占据了全世界总产出的很大一部分 2、从微观角度看,在相关产业中的企业越来越倾向于选择 相近的区位以形成专业化的产业集群 3、从时间维度看,产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具有相当大的稳定 性 4、产业集聚区往往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发源地
Harrison(1997) :新产业区 的重要特征——企业间的相互 信任和经济关系在地方的、非经济制度中的根植性 (embeddedness)
人文因素对产业集聚的效率和竞争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 汉森(Hansen,1992)把信任看作是企业间交流与合作 的捷径机制。 巴格切瓦 (Bagachwa , 1997) 认为由亲戚、邻居、朋友、同 学、宗族关系以及其他的社会关系等构成的人际关系网络、 市场联结、信用程度等在地理接近条件下,对降低交易成 本、信息交流等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一、产业集聚效应
1、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在地理位 置上相互接近的公司集团和关联组织,他们通过商品和辅 助活动相联系(迈克尔·波特,1990)。 2、集聚经济:特定区位中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的集中和彼 此相互作用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它除了包括产业集聚经济
之外,还包括社会集聚经济和家庭集聚经济。
经济政策因素
(1)对外开放度:出口占GDP比重与全国均值之比 (2)政府参与度:政府支出占GDP比重
三、产业集聚与创新
(一)产业集聚为什么能够促进创新? 1、创新的产业氛围(马歇尔)
“在这里,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且似乎是公开的,孩子们不 知不觉也学到许多秘密。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的赏识,机械以及制造方 面和企业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绩,得到迅速的研究;如果一 个人有了一种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 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泉”
信任
合作 竞争 企业规模 出口 学习
低
低 高 小 很少 很少
高
高 高 大企业和中 小企业 中等或较多 中等或较多
高
高 高 大企业和 中小企业 较多 较多
低
低 中 中小企业 中等 较多
低
中 高 大企业和中小企 业 较多 很少或中等
5、集聚经济的测度
g () ( ) ( L1 ) 1 P 1
如果两地区的资本 - 劳动比率差异很大,则两地区将发展行业间贸易
(如制造品和粮食之间),这时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说仍然适用。
影响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1)一个地区企业的数量。企业的数量多,新进入企业就容易得到原 材料的供给,同时他们生产的产品也更容易在当地销售,所以工业会 在企业数量多的地方集聚。
4、吸聚作用。产业集聚规模越大,越容易吸引外来投资者 的进入;也越容易吸引衍生公司的加盟(科技人员或经理 人员辞职单干建立的公司),衍生公司通常都把选址靠近 母公司,以利用原来的关系网络和共享信息资源 5、根植性。产业集聚容易形成共同的产业文化和行业规范。 此规范使人们相互信任和交流,从而加快了新思想、新观 念、信息和创新的扩散速度。
动态收益递增:
单位成本
C*0 C1
1 L 2 L* D QL 累积产量
学习曲线说明一个地区工业的累积产出越大,其单位成本也就越低。一个在产 业上具有广泛经验的地区( L)比没有经验的地区具有更低的单位成本,即使 后者的学习曲线(L*)由于较低的工资等原因而更低。
三种类型的新产业区
嵌入型产业集聚:通过外部资源进入带动起来的新产业区,
五、新产业区的产业集聚
集聚优势可以超越比较优势而决定专业化生产模式。 如浙江温州等一些原本没有任何李嘉图式的比较优 势的地方,却能形成专业化产业区,而一些原本有 资源优势的地方却没有很好地发展制造业。
外部经济对区域分工的影响
外部经济,即产业集聚为什么可以导致收益递增? 厂商集中能促进专业化供应商队伍的形成 有利于劳动力市场共享 有助于知识外溢 例子:中关村
新经济地理学派的产业集聚理论(克鲁格曼):
在初始均衡的两个地区,随着贸易成本的逐渐降低,当 聚集力大于离心力时,劳动力的移动最终会导致行业分布
在地理上的集聚。
在这一过程中,最初贸易成本的下降对厂商生产区位 并没有任何影响,当贸易成本一旦下降到“均衡点”,聚
集力将起主导作用,所有的工业将会移动到一个地区,而 此时劳动力和工业区位的转移并不是逐渐发生的,而是会 发生突变。
(2)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水平高,新进入企业就容易招聘 到所需要的人才,同时,高的人力资本意味着R&D的成本低,企业容 易获得创新收益。
(3)消费者的购买力。如果一个地区消费者的购买力强,那么对于消 费品的需求就会多,会导致本地消费品价格的上升,吸引企业进入这 一市场。同时企业在本地的集聚也导致了工资的上升,消费者的购 买力进一步提高,从而产生地区工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3、集聚经济的形成:
马歇尔的古典集聚思想(即克鲁格曼所说的外部经济)
产业联合体模型:产业集聚可以实现空间交易费用最小化,由此引
起更多的产业集聚。
社会网络模型:产业集聚植根于所谓的“社会资本”,即个体间的
联系产生于某种可以带来相互信任的文化、规范、习俗等等。社会网 络发达的地区更易形成产业集聚。
如珠江三角洲中的东莞、惠州
原发型产业集聚:根据传统生产要素的积累而形成的新产
业区,如温州
衍生型产业集聚:由专业化贸易市场转化而来的产业集聚,
如珠江三角洲中的佛山、江门、中山
温州的原发型产业集聚
清代以前温州地区的产业积累:如制鞋业和服装业
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市场+民营企业+小城镇模式
收益递增引起的原发型产业的自我强化,抑制了与其竞争
—— 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
2、国家创新系统学派对知识传播的解释
知识与信息都是创新的关键性投入,但二者有所不同,信息通常比较 容易编码(Codify)并且内涵明确,而知识尤其是新知识往往十分模糊, 难以编码。 知 识 可 分 为 编 码 化 ( Codified knowledge ) 和 缄 默 知 识 ( Tacit knowledge)两种。当代的创新活动是企业和用户在交流编码化和缄默 知识的过程中相互作用所推动的。在这两类知识中,缄默知识占据整 个知识的绝大部分,而编码化知识则只是冰山一角。 编码化知识的传播是十分容易的,但缄默知识的传播则更适合通过频 繁的、面对面的方式才能够实现。
p
L
其中,1、P、L是参数, P1和L1是区域1人口的密度和就业。只要P、 L是正的,集聚经济就存在。对上述方程取对数,得到:
Ing () In1 P InP 1 L InL1
这种形式被广泛应用以估计集聚经济。其中,度量人口P1对集聚经济的 影响,叫做城市化效应;度量劳动力就业 L1对集聚经济的影响,叫做地 方化效应。如果将上述方程中的不变弹性改为下降弹性,即集聚经济递 减,可以得到:
6、社会资本强调网络中的企业家精神,关系强调网络中的可利用价值。
如何计算社会资本:
1、中国各省守信状况调查
中国各省人均无偿献血率(工具变量)
2、信任度、互助度、参与度调查 3、民间组织密度:民间组织总数与就业人口的比值 民间组织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及民办非企业单位
4、产业集聚的分类(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
国家创新系统学派认为,创新和学习除了需要正式的机构 和制度外,还需要具备企业间的网络关系、各种非正式的 文化、习惯以及相关部门与制度的支持,而这些都要求企 业在地理上的接近性,以便于新知识、新思想的交流。特 别是在创新早期,非编码的知识和经验是最关键的因素, 这是产业集聚有利于这些非编码知识的溢出效应。
两个工具变量:
(1)1933年是否通铁路 (2)1984年的人口密度
二、各理论流派对产业集聚的解释
新产业区学派的产业集聚理论:
新产业区是由具有共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和企业在一定 自然地域上形成的社会地域生产综合体。 这些地区一般都是由中小企业集聚而成,企业之间不 但有投入产出联系、合作和竞争关系,而且还有各种非正 式渠道的交流和沟通,形成“合作网络”。
克鲁格曼的国际分工和区域分工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