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生理需要:生理的需要是直接与生存相关的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
安全需要:安全需要主要是对于秩序、自由的需要。
爱和归属的需要:又称为社交的需要。
尊重需要:自尊和受人尊重。
自我实现需要:表现为人要求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要求成为他能够成为的人。
需要层次论的优点:(1)分类细致,把需要分为五个高低层次,揭示了需要在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励和组织人的行为中的巨大作用。
(2)核心是人的本质的实现。
乐观地看待人的发展,重新唤起了人的自尊。
(3)可以解释很多需要现实。
(4)可以指导教育教学。
需要层次论的局限(1)十分重视潜能的作用,认为自我实现是潜能发展的过程,实际上用“潜能”替代了“本能”,没有摆脱“本能说”的局限。
(2)把自我实现看成最高需要,忽略了人的社会价值,犯了“自我中心”的狭隘主义错误。
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各种活动任务中都有动机的最佳水平问题。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的性质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
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一般来说,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中,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
这种现象被称为是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1)动机水平适中,学习效率最高。
动机和效率之间不是正比,而是倒“U”型曲线(2)作业难度会影响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难度作业,最佳动机水平偏低。
容易作业,最佳动机水平偏高。
对我们的启示:1.动机过强或过弱对学生的学习都是不利的;2.动机的强度应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水平来调整。
奥苏伯尔成就动机理论:奥苏伯尔学校情境中成就动机的三大内驱力: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
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有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主观因素。
1.刺激物的特点(1)刺激物的强度(2)刺激物之间的差异程度(对比)(3)刺激物的变化活动(4)刺激物的新异性2.个体的主观状态:1、个体的需要和兴趣2)情绪状态(3)身体状态(4)知识经验怎样保持有意注意1、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间接兴趣。
对活动结果的兴趣。
3、排除干扰。
自我警告、提问。
4、自我控制和自我提醒注意品质:一、注意的广度: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1、注意对象的特点2、个体的知识经验3、活动的任务二.注意的稳定性(1)狭义:注意保持在感受某种事物上的时间长短。
广义:注意保持在某种活动上的时间。
反面是注意的分散(分心)三、注意的转移:由于活动任务的改变,主动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1)刺激物特点;(2)个体因素。
四.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注意可指向两个或多个活动。
注意分配的条件:(1)多种活动中至多有一种是生疏的;(2)多种活动已成了一个系统。
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课堂上学生注意力涣散的原因1、刺激过多或过少2、情绪急剧波动3、反抗或淡漠4、寻求注意和承认二、课堂上怎样组织学生的注意力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1)尽量消除与教学无关的刺激物(2)适当应用有关刺激物,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2、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教师采取下列方法促使学生注意听讲:1)给予信号2)邻近控制3)提出问题4)特殊安排5)提出批评6)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感觉的一般规律: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指有机体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一般用感觉阈限来衡量。
1、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我们把刚刚可以被人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强度称为绝对感觉阈限;而人能够感觉到这一最小强度的能力就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E)与绝对感觉阈限(R)之间成反比。
即E=1/R。
2、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刚刚可以被人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而人能够觉察这一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韦伯定律:中等强度的刺激下,差别感觉阈限与标准刺激的比是个常量。
韦伯公式:K=△R/R,其中K为韦伯常数。
不同感觉的韦伯分数不同。
二、感觉的相互作用1.适应: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人的某种感觉的感受性会发生变化。
2.感觉的对比:同一感觉在不同刺激物影响下感受性会发生变化。
3.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又称联觉或通感。
一种感觉受刺激物影响会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发生变化。
三、感受性和练习:感受性可以通过练习而得到提高。
知觉的特征:1、知觉的相对性:(1)对象与背景的相对关系:①同一知觉对象处于不同的背景上,从而引起知觉的变化。
②对象和背景的相互转换,造成知觉的相对变化。
(2)知觉者选用参照系。
知觉的参照系:知觉事物时所使用的判断标准。
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由许多不同的部分组成,但人们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知觉对象的特点①接近律:空间位置相近的客体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②相似律:物理属性(形状、大小)相似的物体,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③连续律: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特点的客体,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言语的指导是影响知觉理解性的一个因素4、知觉的恒常性:(1)大小恒常性(2)明度和颜色恒常性(3)形状恒常性(4)声音恒常性记忆的表象: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形象。
1、形象性。
但有模糊、暗淡的特点。
2、概括性。
但受经验限制,有片面性。
分类:一般表象和特殊表象。
表象作用:从表象的形象性看与感知相似;从表象的概括性看与遗忘的原因:三种假说1.衰退说:衰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致消失的结果。
2.干扰说: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只要干扰一旦排除,记忆也就能恢复。
此学说最明显的证据是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前摄抑制: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回忆的干扰作用。
3.提取失败:遗忘是由于一时失去线索或线索错误,难以即时提取所需要的信息。
这是一种暂时的检索失败现象。
一旦有了线索,经过搜索之后,所要的信息就能提取出来。
衰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
干扰说: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它材料的干扰而导致了遗忘。
提取失败: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不会消失,遗忘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提取线索。
有效地组织复述和复习1、及时复习2、克服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我们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的材料有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以前学习的材料有干扰。
3、进行必要的“过度学习”100%地记住材料以后继续进行的学习叫过度学习。
研究发现:150%的过度学习效果最好。
4、采用分散复习的方法5、阅读与尝试重现交替进行的方法。
尝试重现指在材料没有完全熟记以前就尝试进行回忆。
6.多种器官参与复习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1、记忆的敏捷性,识记材料的速度快慢。
2、记忆的持久性,保持材料的时间长短。
3、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正确程度。
4记忆的准备性,提取(再认与回忆)材料的速度快慢。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假设:1.问题情境:九点连线2.原型启发:原型: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
叩诊法、听诊器、跳跃机、飞机 3.动机(叶克斯——多德森定律):(1)动机水平适中,解决问题的效率最高。
(2)动机水平与解题效率的关系受作业难度影响:①简单作业,最佳动机水平偏高。
②困难作业,最佳动机水平偏低。
4.思维定势:定势是解决问题前的心理准备状态。
过去常用同一种方法解决同一类问题,于是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路,在解决新问题前便有了一定的心理倾向。
陆钦斯量水实验 5.功能固着:人们容易看到物体的通常用途却看不到它的新用途6.个性:自信和自卑7、心理表征:心理上如何反应问题状态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重大影响。
8、实践知识思维的品质:(1)广阔性和深刻性。
广阔性是指善于全面地辩证地思考问题。
(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思维品质的培养:(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3)加强言语的训练;(4)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绪情感的关系:区别:(1)情绪是机体的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是与社会性需要相连。
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比较低级;情感是人类特有的,比较高级。
(2)情绪带有情境性,不稳定;情感较深刻而稳固。
(3)情绪冲动而外露;情感深沉而隐含。
联系:(1)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
(2)情感是情绪的内容。
意志的品质:1、独立性:一个人自己有能力作出重要的决定并执行决定。
其反面是受暗示性和武断2、果断性:迅速作出正确决定的意志品质。
其反面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3、自制性:正确地自我克制的意志品质。
其反面是放任、任性和畏缩不前。
4、坚定性(坚韧性):正确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
其反面是半途而废和顽固不化。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巴甫洛夫用条件反射方法发现高级神经活动的两种基本过程“兴奋与抑制”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灵活性。
这三种基本特性的不同结合构成高级神经活动的不同类型,并与气质类型对应。
兴奋型(强、不平衡),对应于胆汁质;活泼型(强、平衡、灵活),对应于多血质;安静型(强、平衡、不灵活),对应于粘液质;抑制型(弱型),对应于抑郁质。
四种典型的气质类型是:1.粘液质:忍耐持久,不冲动,交往适度。
思维灵活性差,但考虑问题细致、周到。
学习、接受慢,但扎实,稳定。
2.多血质:活泼,善变,适应力强,情绪丰富且外露,灵活是优点。
喜欢与人交往,自来熟。
但缺乏耐心、毅力。
3.胆汁质:脾气暴躁,为人耿直,思想简单,行为冒失。
感情用事,表里如一。
4.抑郁质:敏感,细致,易倦。
但自制力强,注重内心世界,踏实稳重。
气质与因材施教:(1)粘液质:教师首先要有耐心,教师应注意提醒他们提高行为的速度。
(2)多血质:教师应特别注意培养其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品质。
(3)胆汁质:教师应注意克服其马虎、急躁、冲动的缺点。
另外,在教育胆汁质的学生时,应注意策略。
(4)抑郁质:教师应注意培养其开朗乐观的品质,鼓励他们多与别人交往、多参加社会活动。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气质是个体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性格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
区别:1、气质主要受个体先天生物特征制约,具有很大的“天赋性”,相当稳固;性格则由后天环境和教育造就,可塑性较大。
2、气质类型无所谓好坏,性格有好坏之分。
3、气质与性格不一一对应。
4、儿童早期个性更多地表现为气质,随着成长,性格越来越重要。
联系:(1)气质会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使性格带上个体独特的气质色彩。
(2)气质会影响性格的形成速度。
(3)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改造气质。
性格的结构(1)性格的态度特征:对他人、集体、社会的态度,对劳动、学习、工作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2)性格的情绪特征:踏实;浮躁;乐观开朗、精神振奋;郁郁寡欢、闷闷不乐(3)性格的意志特征:独立、受暗示;自制、任性放任;持之以恒、半途而废果断、优柔寡断(4)性格的理智特征:认知方面的特点,主动还是被动;观察细致还是感知模糊性格的类型(1)机能说:(英)培因与(法)李波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2)向性说:(瑞士)荣格内向外向(3)独立—顺从说:(奥地利)阿德勒独立型顺从型(4)根据人们在时间上的匆忙感、紧迫感和好胜心等特点,可将性格分为:A型性格B型性格C型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