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契约论》
——卢梭
读书笔记
第一节.关于作者。
卢梭(1712~1778),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
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
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
他出生后不久母亲便离开了人世。
卢梭10岁时,父亲被逐放,离开日内瓦,留下了
孤苦伶仃的儿子。
1728年卢梭16岁时,只身离开
日内瓦。
卢梭长年做临时工,他把自己的五个孩
子都送进了一家育婴堂(他最终到了56岁时才与
勒瓦瑟结婚)。
虽然起初法国启蒙运动的自由主义
作家有几位是卢梭的朋友,其中包括德〃尼〃狄德
罗和让〃达朗贝尔,但是他的思想不久就开始与其
他人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卢梭反对伏尔泰在日内瓦
建立一家剧院的计划,指出剧院是所伤风败俗的学
校,结果他同伏尔泰反目,成了终生的仇敌。
此外
卢梭基本上属于情感主义,与伏尔泰及百科全书派
成员的理性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从1762年
起,卢梭由于写政论文章,与当局发生了严重的纠
纷。
他一生的最后二十年基本上是在悲惨痛苦中度
过的,1778年他在法国埃及迈农维尔去世。
第二节关于整本书的结构。
本书共分为六部分。
即前言、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附录《日内瓦手稿》第二章。
作者在每卷中又分为若干章和结论。
第三节.关于《社会契约论》的三大看点一.我认为《社会契约论》是一个极具颠覆性和挑战性的文章。
我认为他对传统的政治理论发起了严峻的挑战,从理论上否定了自然统治论和君权神授论。
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论。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有两个理论前提:人生而自由、社会秩序神圣。
其理论的特点是反对暴力——不管是政府的还是个人的,其要解决的问题是:“把权利所允许和私利所期望的结合起来,使得正义和功利不再分割”。
他在第一卷的第一章开头就说“认识生而自由的,但却无望不在枷锁之中。
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为奴隶。
”作者的这一论点的矛直指王权专制论者。
提出了人生而自由且平等的。
他还说“我探讨的是权利的道理,我不要争论事实。
”那么他要探讨的权利的道理是什么?我认为不外两点。
(一)自然权利论。
即天赋人权。
每个人是大自然的一员,都是大自然的产物,且一律平等。
因此大自然赋予每个人平等的权利,叫“自然的权利”这一权利不可转让,更不可以剥夺。
这一论证驳斥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人根本不是天然平等的,而是有些人天生做奴隶的,另一些人天生是来统治的。
凡是生于奴隶制度之下的人,都是生来做奴隶的,这是再确凿不过
的了。
”具有极大的进步思想。
为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美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纲领。
美国革命的《独立宣言》、法国革命的《人权宣言》以及其他各国的宪法和法律都直接或简介地继承和体现了卢梭的治国理念,在历史的长河中处在革命时代的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曾经把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当作福音,包括以卢梭为代表的天赋人权思想在本世纪初传到我国时,对我国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曾经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二)人民主权论。
即主权在民。
政府是人民自由意志的产物,所以人民有权废除一个违反自己意愿、剥夺自己自由的政府。
这个理论成为近代世界民主诉求最有力的思想武器。
二.作者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即社会公意论。
按作者的话来说公意本身是一个独立的人格,它不同于众意,公意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则着眼于私人的利益。
众意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合。
公意是一种牺牲个人的利益来保全集体的利益的国家意志。
个别意志决年、不能表达公意。
因此为了很好的表达公意,最重要的就是国家之内有派系存在,并且每个公民只能表达自己的意见。
卢梭补充一句说,伟大的莱格古士的独特而高明的制度便是如此。
但是如果有派系存在的话,那么就必须增殖它们的数目并防止它们之
间的不平等。
这种防范方法是使公意可以发扬光大而且人民也决不会犯错误的唯一好方法。
作者是通过这一方法来论证公意的完美性和不可能犯错误的。
我认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设想,是一个伟大的构造。
在我看来,卢梭所说的公意有点有公产主义的色彩。
一种黑暗中的明灯。
一种人民努力的方向,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同时更是一个思想武器。
具有进步意义。
三.作者提出“论主权”。
作者所说的主权不同与我们现在意义上的主权(即国家的主权)我认为作者提出的主权是个人的意志。
而主权者是一个立法者,作者在文中多次强调立法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比如他在文章中说“法律是人民自己意志的记录”、“根本就不存在没有法律的自由,也不存在任何人是凌驾与法律之上的。
一个自由的人民,服从但不受奴役。
有首领但没有主人,服从法律但仅仅是法律”。
他认为法律是一种公意的行为。
而公意永远是正确的,根本不发生任何需要修正的东西,但却要及时的加以审查。
既然法律对一个国家如
此的重要,那么制订法律的人(立法者)必须是一个非凡的人物。
在我认为作者所说的立法者就是主权者,这个主权者在国家中担任什么样的角色,他的职业在国家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难解的问题。
因为任何人是有情感的动物,我们无法保证他制订的法律公正性和全面性,他制订的法律对他自己有没有约束?作者对于这个连傻瓜也能想出的问题没有做太多的解释和论证。
只是说这个职务缔造了共和国,它是一个独特的、超然的职能。
另外作者似乎极力的想解释清楚几个几个概念。
比如有全体个人的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以前成为联邦..,现在则称为共和国...或政治体...
;当它是被动时,它的成员就称为国家..
;当它是主动时,它就称为主权者...
;而以之和它的同类相比较时,则成它为政权..。
至于结合者,他们集体地称为人民..
;个别地,作为主权权威的参与者,就叫做公民..
,作为国家法律的服从者,就叫做臣民..。
尽管我实在没有办法搞明白卢梭在
此所下的定义,但是他毕竟总结了一套似乎比较完整的体系,在理论上澄清了一些以前对于这些词的模糊概念。
为后来的政治体系的完整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那么什么是主权?作者进一步解释说正如自然赋予了每个人一支配自己各部分肢体的绝对权利一样,社会公约也赋予了政治体以支配它的各个成员的绝对权利。
正是这种权力,当其受到公意指导时,就获得了主权这个名称。
凡是一个公民能为国家所做的任何服务,一经主权者要求就应该立即去做,但是主权者这方面,决不能加以任何一种对于对于集体是毫无约束的;他甚至于不可以有这个意图。
第四节.我认为《社会契约论》的两点不足一.《社会契约论》毕竟只是描绘作者个人的理想国,而一切理想国都大有极大的乌托邦性质。
加上他本人生活的在小国寡民的日内瓦,因此不可避免的包含了大量空想的、反科学的观点和方法。
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公意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这种所谓的公意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无法实
现,包括现代的社会气候下似乎也无法实现。
二.同时作者过分的强调法律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但似乎忽略了道德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我在阅读中多次注意到这个问题,但遗憾的是我几乎没有看到作者在这一方面的阐述。
也就是说作者有点忽略了文化的力量。
一个良性的社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文化的软实力比制度的硬实力更不可或缺。
第五节我的小结。
尽管在我看来《社会契约论》存在着诸多不足的地方,他所设计的理想国从来不曾,也不会永远存在的。
没有谁签署这么一张建立国家的“社会契约”。
从此出现作者在文中所“设计”的一个乌托邦式的社会。
但它毕竟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
他的政治思想的气质,他的真挚、热情,对人与人道的深切执着,对世俗权威的蔑视。
以及一个普通公民对社会的责任感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深深的思考。
也鼓舞了很多革命者。
政治学一班达挖多杰
学号2010402 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