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
三年级上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是XXX中心校的XXX,我今天给大家解说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我将从七方面给大家介绍本册教材: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二、内容标准。
三、教材的特点和内容结构。
四、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五、教学建议。
六、评价建议。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在《土壤》这一单元中,我们知道了土壤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那么从我们自身做起,不要污染土壤,不能随意丢弃垃圾,保护土壤。
在《水》这一单元中,我们明白了科学用水的必要性。
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
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土壤、水、空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习了这些课程,我们更明白了要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二、内容标准。
小学科学包括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三方面。
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
作比较。
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现象做假设与猜想,能对小组的探究问题制定计划,能用各种感官感知自然事物,并用图画描述形态特征。
在第三课《寻找动物和植物》中,充分利用感官寻找感兴趣的事物,在课本13页中,小朋友充分利用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猜出事物。
借助简单的工具(放大镜)等进行细致的观察,并用图和文字表达整理有关资料。
在课本19页中,小朋友利用放大镜认真观察凤仙花,并亲自画一株凤仙花,标出它的各个器官。
对待科学学习:大胆想象,爱提问,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愿与人合作。
在我们三年级上册这本教材中,大多数的探究活动都是合作完成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不迷信权威。
要珍爱生命。
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
三、教材的特点和内容结构
(一)教材的特点
1、确定了每一单元的核心概念和具体概念,并围绕这些概念的建立组织教学活动,是活动的目的更加明确。
2、每个单元后面设置资料库,提供与单元学习有关的资料和拓展性活动,弥补了学生的经验不足,并提高了教科书的可读性。
3、使用维恩图、网状图、柱状图、气泡图等图表,使学生在记录和加工整理信息,将事实转化成证据方面增加了新的手段和工具,便于理解认识。
4、改进了一些活动设计,使教学活动更具有探究性和可操作性。
(二)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六个单元,分别是亲近科学,认识自己,动物和植物,土壤,水,空气,食物和健康。
其中动物和植物包括:寻找动物和植物,蚯蚓,凤仙花。
土壤包括:观察土壤和土壤的保护。
水包括:水和生命,浮与沉,流动的水,节约用水。
空气包括:认识空气,风,纸飞翼。
食物和健康包括:食物的营养,食物的加工,保持健康。
四、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以植物为例,在三年级中,我们使用放大镜观察凤仙花的器官,用尺子测量它的高度,并用图画描绘它的特征。
在四年级中,我们种植植物,经历松
土,浇水,浸种,播种,出苗,间苗,施肥等一系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用照片,绘图,文字记录它的一生。
在五年级中,我们探索植物繁殖的秘密。
科学探究活动:三年级是对物体的观察,学会更多的观察方法,学会提问题做观察记录,小组交流。
四年级对一个主题展开多侧面调查,学习制定小组计划并付诸实践。
五年级参与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自主完成探究过程。
学会改变一个量对比试验做出解释。
六年级自主探究,系统积累经验。
五、教学建议
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把握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让科学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细心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六、评价建议.
充分明确评价目的,观察记录及学习结束后学生的发展情况,对科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收集资料的能力及对科学的学习态度,观察学生的表现以及记录信息的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
准确把握评价内容:科学探究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方面。
灵活运用评价方法: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测验与考试、学生成长记录袋、活动产品分析、杰出表现记录、作业法、评议法等。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校:实验室、教科室、图书室等;
家庭:家庭饲养、家长职业等
社区:报刊、科技馆、展览会、少年宫、公共图书馆等开放性教育资源,让
学生接受良好的科学教育。
最后我想说:说一节课也好,分析一节教材也好,我们最终是为了学生。
所以今天我对教材的分析,也只不过是一个探究过程,运用课堂中效果如何,还有待课堂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