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武汉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流域土地利用的规划和
管理策略,一方面为太湖流域土地利用水文效应研
究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研究实例,另一方面也为太
湖流域土地利用可持续管理提供一些参数和实施策
略。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史培军,袁艺,陈晋
城市洪涝灾害问题已成为影响城市安全的一大障
碍。能否有效抵御和防治城市洪涝灾害已成为现
代城市进行长远规划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
要主题[3]。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作为洪涝灾害的主
要孕灾环境之一,严重影响洪涝灾害的致灾过程,
所以探究城市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引起的水文
响应,对进一步研究其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变
城市洪涝灾害问题已成为影响城市安全的一大障
碍。能否有效抵御和防治城市洪涝灾害已成为现
代城市进行长远规划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
要主题[3]。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作为洪涝灾害的主
要孕灾环境之一,严重影响洪涝灾害的致灾过程,
所以探究城市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引起的水文
响应,对进一步研究其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变
-----武汉降水情况以这个为反例,用排除法
-----武汉最近几年产生暴雨,发生洪涝灾害的情况
-----不同的土壤类型在降雨过程对水的影响机制
-----地下水位的变化
-----不同的土地类型对水文效应的不同结果
-----植被的利用率
-----地表的入渗率
-----
水文降水(速度及强度)入渗径流蒸发
背景
武汉市土壤种类繁多,共有8个土类,17个亚类,56个土属,303个土种,其中红壤和黄棕壤分布较广,利用类型多样,土地适应性广泛,利用程度高。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界
的显著标志,是区域、全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之一,对于自然环境系统中的水文过程、生态过
程等有着显著且深刻的影响[1]。在城市化进程中,
-----工业化、城市化导致的下垫面变化对流域水分循环及水量平衡产生的影响---
地表径流
----土地利用通过影响下渗、蒸发散等水文过程而影响径流的时间和空间变化,
-----土地利用对空气湿度会不会有影响呢,间接地,长江流域,天气的变化
-----土地覆被对地表流的影响
-----武汉最近几年土地利用的变化
示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对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影响。我国的研究者多选择了“生态环境脆
弱区”进行LUCC研究,如中国东北样带[9](内含牧区、农牧交错区、农区、林区)、地处
干旱、半干旱过度带的榆林地区[10]等。
由于大部分水文模型均涉及大量的流域水文、下垫面特
征参数,限制了长序列水文模拟的分析和应用。因
此,目前土地利用规划还很少将水文效应作为土地
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主要进行的是单一的城市化土地利用和对地表水文过程的研究,较少的对两者这间的综合关系进行研究,而有的
目前,我国的LUCC研究主要集中在下列两类地区。一类是“热点地区”,即人文和自
然驱动力极为活跃的地区。这类地区有多种表现形式[4]:首先,可以是目前或过去一段时期
内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剧烈的地区;其次,可以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将要发生较大变化的地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周围的大量其它土地
利用类型都转变为城市用地。这种变化将显著影
响区域的水循环过程,使下垫面不透水面积增加,
从而导致城市降雨后,截留、填洼、下渗、蒸发
量减少,产生的地面径流量增大[2],使得城市内
涝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由于城市往往是人口和
财富的聚集地,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将大大增加,
此,目前土地利用规划还很少将水文效应作为土地
利用方案优于实施的L-THIA(Long-Term Hydrologic
Impact Assessment)模型[8],选择太湖上游地区蠡
河流域,通过模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的地表产流,对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子流域的水文效应敏感度
利用方案优化的一个因子。本项研究采用相对简
单、便于实施的L-THIA(Long-Term Hydrologic
Impact Assessment)模型[8],选择太湖上游地区蠡
河流域,通过模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的地表产流,对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子流域的水文效应敏感度
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流域土地利用的规划和
流域内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覆盖的巨大变化所引起的流域水流特性的改变是相当剧烈的(1)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不透水面积大增,流域中原有雨水滞留能力锐减,径流系数大增;(2)城镇用地的大面积出现,地表粗糙度下降,加上道路和排水系统的大量修建,使汇流速度大大加快,缩短了地面径流的汇流时间;随着流域滞水能力降低,汇流速度加大,洪水波形较流域开发前变陡,洪峰流量明显增加。程晓陶,冯智瑶。城市化与现代社会中的水害演变---从日本经历看今日深圳【J】自然灾害学报,1994,3(2);41-48.
城市洪涝灾害问题成为城市安全的一大障碍,探求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2003年国际减灾日主题
面对灾害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界
的显著标志,是区域、全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之一,对于自然环境系统中的水文过程、生态过
程等有着显著且深刻的影响[1]。在城市化进程中,
第三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环境影响大的地区。在“热点地区”的研究中,研究者多选择
了那些人文因素高度复合的地区,如深圳市[5,6]、北京市[7]、长江三角洲[8]等。另一类是
“脆弱区”,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消耗,各种各样的“脆弱区”不断出现。
对这类地区的LUCC研究,有利于人们对脆弱性的认识、揭示脆弱区的形成演变机制、揭
管理策略,一方面为太湖流域土地利用水文效应研
究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研究实例,另一方面也为太
湖流域土地利用可持续管理提供一些参数和实施策
略。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长周期水文效应及管理策略李恒鹏,杨桂山,刘晓玫,万荣荣
由于大部分水文模型均涉及大量的流域水文、下垫面特
征参数,限制了长序列水文模拟的分析和应用。因
武汉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地处汉江平原东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市区有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素有“武汉三镇”之称,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之间。2007年末,全市总人口828万人,土地土地总面积8494.4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为2143万平方公里,水域占土地面积的1/4,辖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厦,黄陂,新洲13个区。据统计,2007年武汉国内生产总值35500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收入达5371元。根据市统计局出版的《武汉市统计年鉴—2008年》,全市户籍总人口828万人口中非农业人口528万人,以非农业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已达到63.8%,预计到2010年后将达到70%。
得极为重要,对于城市地区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价
及灾害防御等有着极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在
这方面的研究很少而且仅局限于小流
思路:自然因素的影响的比率,人为因素的比率,看哪个的比率更大
研究内容
(1)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武汉为例
--------武汉城市化进程的情况
-----武汉市土地利用的调查
-----武汉市土壤类型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4年末的41.8%,参考文献:李慧莲。中国城市化故事如何演绎?【N】。中国经济时报,2005-09-15
城市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未来15年城市化率仍将以不低于1%的年均增长率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中国城市化面临三大瓶颈【N】。广东建设报,2005-10-2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周围的大量其它土地
利用类型都转变为城市用地。这种变化将显著影
响区域的水循环过程,使下垫面不透水面积增加,
从而导致城市降雨后,截留、填洼、下渗、蒸发
量减少,产生的地面径流量增大[2],使得城市内
涝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由于城市往往是人口和
财富的聚集地,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将大大增加,
得极为重要,对于城市地区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价
及灾害防御等有着极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在
这方面的研究很少而且仅局限于小流参考文献
武汉市统计信息网。武汉统计年鉴2008【Z】。2008-11-6
殷妍。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研讨【D】。华中科技大学,2004,P13-18
武汉建设年鉴2007年鉴2007【Z】。20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