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及其评价四川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童左贵 310106349181指导老师:冯超群摘要:土地资源调查是运用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借助遥感和测绘制图的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区域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服务。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全面的土地资源普查,也是国家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
关键词:土地资源现状调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1.我国土地资源概况我国国土辽阔,从北纬53.30至4.15,南北跨49个纬度;从寒温带至赤道带,从东经73.40至135.20,东西跨62个经度,由太平洋沿岸直到欧亚大陆的中心,自然资源极其丰富。
土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折合144亿亩,约占亚洲大陆陆地面积的22.1%,为世界陆地面积的6.4%,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规定,我国享有充分自主权的领海海域面积为38万多平方公里,可以管辖的海域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这个数字是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从土地利用的类型的分布来看,地域分布差异极为明显。
若把我国分为东南部和西北部两大部分,即从大兴安岭起,经河套鄂尔多斯高原中部、盐池、永登和湟水谷地,到青藏高原东南划一界限,该线东南部,是我国耕地、林地、淡水湖泊及城镇居民点、铁路等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农、林、渔业集中的主要产区,土地垦殖系数较高。
东南部在秦岭、淮河以北,以旱地农业为主,秦岭、淮河以南,则以水田农业为主。
该线西北部,集中了我国绝大部分的沙漠、戈壁、石山、高寒荒漠、冰川和永久积雪、咸水湖泊及草原,为我国主要牧区,垦殖系数低。
从我国地形情况来看,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到海拔较低的平原,地形相当复杂。
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平原、盆地、丘陵、山地和高原,还有许多河流和湖泊,辽阔的海域和众多的沿海岛屿。
就我国地势而言,海拔在500米以下的约占25.2%,500~1000米的占16.9%,1000~1500米的占18.2%,1500~2000米的占6.8%,2000~3000米的占7.0%,3000米以上的约占25.9%。
我国是个多山地的国家,山地、丘陵和高原共占66.1%,其中,山地占43.5%,丘陵占11.7%,高原占10.9%。
平原、盆地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33.9%。
在全国的2000多个县中,约有56%位于山地丘陵区;全国约有1/3的人口、40%的耕地以及绝大部分的森林分布在山区。
平原的海拔一般较低,大部分在200米以下,少数的超过500米,地势起伏小,高差一般不超过20米,最大不超过50米,坡度在50度以下的平坦地面占优势。
丘陵山地,地势起伏较大,坡地占优势,其海拔大部分介于200~500米之间。
低山海拔约为500~1000米,中高山为1000~3500米,高山海拔在3500米以上。
高原系由海拔较高的丘陵山地和平地相间组成。
2006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10月31日,31个省(区、市)土地调查面积中,农用地98.58亿亩,占69.1%;建设用地4.85亿亩,占3.4%;未利用地39.17亿亩,占27.5%。
2006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387.8万亩,其中当年建设占用耕地251.0万亩,比“十五”年均建设占用耕地减少24%,往年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136.8万亩;灾毁耕地53.8万亩;生态退耕509.1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60.3万亩。
上述四项加起来,2006年全国共减少耕地1011.0万亩。
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550.8万亩。
补充耕地与减少耕地相抵,全国耕地面积比上年度末净减少460.2万亩,现为18.27亿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9亩。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2.1人口密度大,人均占有耕地少2007年我国平均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37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三倍。
我国东南部部分省平均人口密度甚至达到每平方公里600人上下。
我国的耕地人均只有1.38亩,不足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
而人均土地资源才是直接关系一国人均国民收入、土地产品产量的重要指标。
2.2土地类型多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十分复杂,形成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复杂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区域差异明显。
从海拔500米以下的东部广大平原、丘陵,到西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高原和盆地,地形地貌多种多样。
我国山地约占全国面积的33%,丘陵占10%,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仅占12%。
按广义标准计算,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部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平原面积仅占三分之一;全国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农业人口和耕地在山区。
这种情况造成了我国农林牧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结果。
2.3土地资源地区差异大,耕地资源总体质量差全国90%以上的耕地和内陆水域分布在东南部地区;一半以上的林地分布并集中于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86%以上的草地分布在西北部干旱地区。
人口、工业也都集中于东南部地区。
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不仅限于地理分布,土地质量的分布也极不均衡。
土地资源中,低产田、低肥力土地达60亿亩以上。
高产田占21.5%,中低产田占78.5%,而中低产田的8O%分布在西北和黄土高原地区。
现有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不到40%,还有近亿亩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需要逐步退耕。
干旱、半干旱地区40%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出现退化,全国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
由于土地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和耕地资源的质量不高,决定了我国不同地区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相差很大和土地利用上的显著差异。
2.4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面积大,后备土地资源潜力不足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已利用的达到100亿亩左右,占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还有三分之一土地是难以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以及永久积雪、石山、裸地等。
我国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土地开发程度较高,可利用的土地大多已耕种,可利用尚未利用的土地数量十分有限,而且大多质量差,开发难度大。
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目前还有土地后备资源约2亿亩,但其中可供开垦种植农作物和牧草的宜农荒地仅约1.2亿亩。
根据调查,我国现有可利用荒地资源约1.25亿公顷,包括宜林荒地7600万公顷和宜农荒地3500万公顷,人均只有0.06公顷和0.03公顷,其中,我国的宜农荒地还不足世界宜农荒地的2%,而且它们大部分分布在边远山区,土地贫脊,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近几年,我国荒地资源也随着耕地资源骤减而呈现减少趋势。
3.我国土地资源面临问题3.1人地矛盾突出我国国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15,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土地只占世界人均数的29%,是澳大利亚人均土地的1.8%,加拿大的2.4%,俄罗斯的7.0%,美国的21%。
人均在世界排序中显然居后。
全国人均土地、人均耕地、人均有林地和人均草地比世界同类指标少60%-80%,在全世界16O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分别排在第120、第114、第120和第84位。
近些年,我国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
从1997年到2003年的7年间,我国耕地从19.5亿亩锐减到18.5亿亩,而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却年均增加1000万人。
我国虽有9.6 亿公顷的土地资源,但人均占有的陆地面积只有0.74公顷,远低於世界人均2.46公顷的水平。
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的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而耕地因建设占用、生态退耕、灾害损毁等因素,将减少到18亿亩左右,人均耕地将不足1.2 亩,届时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3.2土地资源利用程度低在过去,我国在种植方面只重视粮食生产、轻视林牧渔业生产,造成种植业、林业、蓄牧业、渔业结构不合理,致使许多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利用效率低下。
耕地生产水平不高,耕地生产率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虽然近几年我国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但在主要粮食品种上比如马铃薯等,我国每亩单产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每亩耕地收益更是偏低。
2004~2006年,我国粮食每亩平均收益分别为382元、329元和320元,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林地利用率低,主要表现在:有林地面积小,森林覆盖率低。
草地利用水平更低,我国草地面积较大,但优质牧草地比重小,而植被稀疏,产草量低,草场建设速度慢,人工和改良草场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水域利用水平低,在全国120万公顷的可养殖池塘中,利用面积仅占75%。
城市土地利用率较低,尤以工业企业更为突出。
目前我国工业用地单位面积产出率很多地区每平方公里只有1亿多元,有的地区更低。
3.3土地浪费严重城镇土地至少有40%以上的潜力可挖,城市用地人均达到133平方米,比我国目前规定的人均100平方米的控制指标高出30%;村镇居民人均用地达到190平方米,超过人均用地控制指标高限(150平方米)27%。
建设项目用地普遍征多用少,闲置浪费严重,据统计,到2004年底,全国城镇规划范围内共闲置、空闲、批而未供土地近400万亩。
全国城镇规划范围内共闲置土地107.93万亩,空闲土地84.24万亩,批而未供土地203.44万亩,三类土地总量为395.61万亩,相当于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7.8%。
4.土地资源引发的环境问题严重4.1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
根据2008年发布的《中国林业与生态建设状况公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亿公顷,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
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珠江、海河等七大流域的上中游地区,尤以长江、黄河上中游分布面积最广。
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特别是大江大河中上游地区。
全国因水土流失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
4.2土地污染4.2.1农业对土地的污染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于70年代末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石油农业的转型,显著特征是农药、化肥、除草剂的大量使用.据调查,目前我国每年约有4000多万吨农药投入农田,中国农科院土肥所调查显示,全国已有17个省氮肥平均施用量超过国际公认的上限225公斤/公顷。
河南省农业厅土肥站一项调查表明,目前全省每年施用的300多万吨化肥中,只有三分之一被农作物吸收,三分之一进入大气,三分之一沉留在土壤中,残留化肥已成为巨大的污染暗流。
但由于单一使用,化肥的有效利用率非常低,造成土壤板结、酸化、养分失调、保肥保水性能下降等问题。
4.2.2工业“三废”对农田的污染据统计,全国受大工业及乡镇企业“三废”污染危害的耕地已达1000万公顷,每年减产粮食近200亿吨,造成经济损失150亿元。
主要污染物质有重金属、固体垃圾、污水中的酸、碱、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