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文化与建设——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城市文化与建设——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城市文化与建设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论文
XXXX XXXX XXXX XXXX
城市的建设是受到文化的支配的,城市的形态以及模式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这个地区或者这个国家的文化。

文化与城市之间不断的相互影响着,文化指导了城市及其空间的生成,城市的形态与模式又不断的强化着文化,最终不同的地区因文化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城市。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巨大的,其城市的形态以
及模式也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一点从古代就能看出。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点很多,其成因主要来自于东西
方不同的历史。

这些差异变现在东西方人的宗教信
仰不同,思考问题的逻辑不同,为人处事的方式不
同等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东西方关于宗教信仰
的差异。

关于宗教信仰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中,宗教信
仰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的思维
模式也受到不同的宗教信仰的影响而大不相同。


国虽然没有很明显的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但也不
能说中国人就没有宗教没有信仰。

我们有的是儒家
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等等,这些不能定义为
宗教信仰,但他们的思想同宗教信仰相似,都植根
于中国人心中,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习惯,影响着
中国文化。

西方的人文主义是在反抗中世纪神权文化的过程中兴起的,把长期处在神权统治下的人提高到神与自然之上的中心地位,强调人性、主体价值和人权平等,肯定人是万物的尺度。

中国人文传统的核心价值,既不刻意于宗教寄托,也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而是专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道德人格的完成。

古代时期,西方就将宇宙视为一种和谐的体系,人们认识到众多星体都围绕着一个“宇宙中心”在旋转。

所以西方的城市规划会设置一个“宇宙中心”,让其他所有的城市空间都围绕其发展。

按照这种做法的最典型的就是雅典,雅典卫城中的中心是神庙,雅
典的中心是卫城。

雅典
卫城不但在平面布局
上处于中心地位,其所
处位置也是雅典的制
高点,更加突出其中心
地位。

春秋末年时期,齐人写下《周礼》,其中的《考工记》中写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这种“匠人营国”的方式被视为中国古代都城的理想布局方式,被后人学习继承,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格局。

西方城市的建设追求抽象的
对称和协调,寻求纯粹几何结构
和数学关系,强调轴线和主从关
系,寻求几何图像与数之间的和
谐与秩序的美,希腊化时期之后,
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是街道、建
筑与广场规整划一。

西方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一直到市中心与广场的规划布局都是严格按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设计的。

城市道路系统不规则,多为蛛网状的放射环状系统。

城市中心区为教堂、市政厅及其广场。

广场是市民集聚的空间,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思想反映了西方的民主文化和以神学为中心的世界观。

中国城市受到儒家文化的影
响,其文化提倡“居中不偏”,
“不正不威”,反映在城市规划
上就表现为宫城居中及中轴线对
称的布局。

中国古代主张“天人
合一”的自然哲学观,强调“天
道”与“人为”的合一。

城市规
划中关于数字的应用也逐渐形成
一种传统的观念。

数字“三”代表了天、地、人合一的思想,“五”代表了金、木、水、火、土和阴阳五行,“九”象征着九重天,寓意尊贵。

要顺之以天理,追求与天同源、同构,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些思想最终导致了方格网状的城市形态。

时至今日,当代建筑师的设计不光只是
在城市中的一个或者几个普通的建筑,他们
的的思想表现在设计上或多或少的也影响
着城市的形态,印象甚至是文化。

如何做一
个能够契合文化,融入城市环境的设计成为
了建筑师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大家纷纷寻求
研究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现象,试图提取出
其精髓,最终表现在自己的设计上,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能将文化与传统元素表现在设计上的建筑师已有很多,其中有的人并没有找到一种很好的办法去在设计中融入文化,有时为了建筑忽视了文化,有时又为了文化忽视的建筑本身;有的人又做的过多过于极端,有的人又做的太少,看上去就只是在号称自己的设计契合了文化,融入了城市;当然也有人可以将文化与城市与建筑的关系处理的很好。

何镜堂先生从事建筑事业多年,现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院长。

虽然他知识渊博,学富五车,想必
对中国传统文化,城市发展都有着深刻的
认识,但是其设计的建筑并没有能够将其
思想与建筑形态很好的融合到一起。

何镜堂先生设计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形态来源与中国汉字“華”,被人们誉为中国之冠,但是其建筑空间并没有与其概念形态有机的结合,甚至可以说中国馆是形式主义的典型例子。

建筑的形态与内部空间几乎没有发生联系,形态,空间与功能相互脱离,使得其建筑只是空据一副满含中国元素的外壳。

王澍先生2012年获得了普利兹克
奖,一时间成为了举世瞩目的中国设计
师。

王澍先生力图将中国文化融入其建
筑中,并将建筑融入城市,甚至试图去
通过其城市设计还原中国传统城市风
貌,影响人们的生活,唤醒人们对中国文化的重视。

这种做法是很值得认可的,其关注点不是城市中的一个建筑,而是试图去设计一条街道,一个社区,去还原传统城市中的“场所”,通过这种场所精神再表现出传统的文化,并且将传统与现代结合,使其也表现出一定的时代性,而不会在现代城市中失去活力。

但是并不是王澍先生的所有作品都能受到一
直的好评,例如其规划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
校区就饱受争议,褒贬不一。

王澍先生希望通过
一些夸张的手法去扩大传统文化的符号,以表现
其设计的文化性,本土性,但是这种夸张的手法
往往过于夸张而让人难以接受。

在象山校区里建
筑墙面混杂的材质算是其主要特色之一,这样本
土化,乡土化的建造方式,从小面积看来是很有
意思的,不同材料的穿插使得其层次丰富。

但是
这样的手法用在大面积的建造中并不和谐,大面
积的混杂材质的墙面给人混乱的感觉,而且这种
堆砌的墙面厚实笨重,使得建筑显得很不透气,
虽然墙面上有些许开洞开窗,但是并不能挽回其给人的封闭印象,使其与环境对立而不融合。

这样夸张的变现民族文化,城市文化的方式显得过于极端,从形式
形态上看似与城市融合,其实不然。

贝聿铭先生,美籍华人建筑师,其的祖辈是苏
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
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贝聿铭先生童年的经历和青年
时期的背井离乡经历,使其对中国文化的眷恋与思
想情感联系起来。

他在建筑设计中常常运用中国的
传统元素,表现传统文化以及城市空间。

他对中国
传统的“留白”艺术手法有着深刻的理解,并能
很好的运用到设计中。

右图上下图分别为象山饭店平面图和苏州博
物馆平面图,从平面布局看贝聿铭先生巧妙的运
用虚实关系的转换来创造“留白空间”,将建筑
与环境尽可能的融合起来。

其建筑与传统的园林
想结合,顺之以天理,追求与天同源、同构,与
自然和谐统一,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

贝聿铭先生并不追求以单一建筑去表现中国文化,而是通过建筑与园林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城市空间。

“留白”艺术不仅在传统书画和小范围传统建筑群体中能表现其价值,在城市规划中,“留白”艺术也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

城市规划留白不等于城市规划空白,恰恰相反,城市规划留白是在规划中划定特定区域做为留白区,是理性规划和适应社会形势发展方式。

现在很多城市都在通过巨型商业综合体,超高层建筑以及各色的标志性建筑来展示各自的城市发展水平,土地被占用的所剩无几,公共空间,自由空间越来越少,这样满铺的城市形态已经与中国传统的“留白”,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思想相去甚远。

城市规划布局中的“留白”空间不应该
是用剩下的空间,而应该是刻意预留的空间。

在现代城市“留白”空间的处理上,西方国
家的观想做法反而超越了提倡“天人合一”
中国,这算是一种文化的缺失。

也许我们应该向王澍学习,如其规划设计南宋御街一样,通过建筑群体的总体设计和布局,或者还原传统城市空间,使这些城市“留白”空间中的生活速度放慢,引入自然元素,再配合传统园林手法,去营造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城市空间,去唤醒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去学习和继承其精髓。

【参考文献】
1、《中西方古代城市建设特征比较》,史彦廷,孙长青,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
区域发展研究所
2、《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董鉴泓,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中西城市规划理论对比研究》,杨子君,《山西建筑》,第33卷第29期
4、《论“留白”在贝聿铭建筑作品中的隐现》,刘彦鹏,中央美术学院
5、《王澍建筑作品中传统元素运用研究》,凰顺裕,中南大学
6、《用建筑语言昭示“城市智慧”》,陈炜敏,济南日报,2010年5月25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