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1]

山西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1]

山西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风》中的《椒聊》《葛生》《绸缪》《鸨羽》;《魏风》中的《硕鼠》《伐檀》《十亩之间》《汾沮》《葛屡》等就有记载。

它们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非常广泛,或歌咏劳动生活,或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无耻,或倾诉人民生活的痛苦,也有反映婚姻或爱情生活的。

从这些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劳动人民,不仅用民歌来歌唱他们的生活,抒发他们的感情,而且通过民歌,去抨击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表达他们对压迫的反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山西民歌的题材与分类山西民歌的题材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反映农民苦难生活和对自己悲惨命运不满和反抗的歌此类歌曲在山西民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十年九旱的贫瘠山区。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由于自然条件、劳动条件很差,生产力极低。

他们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披星戴月,终年辛勤劳动,有的甚至远离亲人去关外谋生。

民歌《走西口》就是表现一对新婚夫妇,为生活所迫,丈夫决定到口外去谋生时,妻子依依惜别的动人场景。

2.反映青年男女之间爱情和有关婚姻问题的歌此类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表现了他们对封建礼教以及不合理婚姻制度的愤懑和反抗。

如左权:《有了心思慢慢来》《苦相思》;河曲:《铡草刀剜头不后悔》等。

3.歌唱历史人物和传说故事的歌这些民歌的内容大多是歌唱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或那些在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中引起共鸣的历史故事。

如《三国调》《张生戏莺莺》《苏三起解》等。

这些民歌长期以来在民间流传,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4.反映人民革命斗争的歌此类歌曲在山西民歌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人民,用自己编创的大量新民歌,讴歌着自己的斗争生活。

如左权县的《黄岩洞大胜利》、代县的《打飞机》、忻县的《围困蒲阁寨》、定襄的《痛打飞鹰队》、武乡的《关家垴、打得好》等等。

二、山西民歌体裁的分类山西民歌品种繁多,形式多种多样。

大致可分为五大类体裁:1.山歌山歌是指那些适于劳动人民在山间田野或崖畔、场院随时可唱的一种短歌。

一般的特征是:(1)形式短小、单纯,一般为上下两句的乐段结构。

(2)词、曲格律均较自由,便于歌唱者抒发自己的感情。

(3)歌词一般都是歌唱者根据自己的劳动或自己的思想感情即兴编创的。

(4)无须伴奏,无一定调高,随时随地张口便唱。

山西的山歌有“山曲”“开花调”“卷席片”等,其名称由于地域的不同而不同。

2.号子号子就是劳动号子,它是人们从事沉重的劳动时,为了统一号令、协同动作和振奋精神而唱的歌。

这种劳动号子虽然也有曲调,但主要是强调节奏以便人们在统一的有规则的节奏中进行劳动。

因而具有节奏鲜明有力,音调单纯流畅,情绪乐观豪放等特点。

3.小调小调是指那些适于在室内或在室外从事不太沉重的劳作时随时可以哼唱的小曲。

小调在山西民歌中数量最多,分布也最广,遍及全省各地,不论在农村还是在城镇均颇为流行。

山西小调的体裁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有优美秀丽的抒情歌,也有表现日常家庭生活的俚俗小曲,还有咏人述事的叙事歌,热烈欢快的娱乐性歌曲,以及幽默、风趣的诙谐歌等等。

如《绣荷包》《姑嫂挑菜》《秋香哭婆婆》《闹元宵》《高高山上一骨嘟蒜》《抓跳蚤》等。

小调的结构一般比较规整,以二句式、四句式乐段结构为其基本形式,体现着“起、承、转、合”的规律,而这种乐段结构的变化形态又是多种多样的。

4.秧歌山西各地的秧歌品种繁多,分布也很广,其中特点较为鲜明的有:祁太秧歌、沁源秧歌、祁县过街秧歌、原平凤秧歌、临县伞头秧歌,其中最为突出、影响最大的是祁太秧歌。

山西还有许多“地秧歌”。

如“汾阳地秧歌”“曲沃地秧歌”以及其他民间歌舞形式,如晋东南的“花篮灯”“九莲灯”、晋南的“花鼓”“打花棍”等等。

这些民间歌舞形式,都是以舞蹈为主,歌曲伴唱为辅的形式进行演唱。

5.套曲在山西民歌中,还有一些叙事性很强、形式较大的民间声乐套曲。

这些套曲的曲调,大部分也是在明清俗曲或当地小调的基础上,根据内容的需要,经过/minzuyinyue/2009/0621/lw200906211251436989.html加工后发展变化组合而成的,其结构比较严密,组合方式也有一定规律。

内容多系歌唱历史人物或历史传说故事。

三、山西民歌在艺术风格上的特征山西的民歌不仅多,而且地方色彩十分鲜明。

山西各地的民歌,在艺术风格上是很不相同的。

这是由于各自所依附的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以及历史条件的不同所造成的。

如:河曲、保德、偏关一带的民歌,其艺术特色是音调高亢,音行跳跃性大,因此听起来有塞上高原的那种特有的辽阔雄浑之感,而且抒情憨直、泼辣、朴素明快之中又洋溢着诙谐、缠绵之美。

左权民歌是自成脉系的,它的格调不同于山西任何地区的民歌。

一般说来都显得比较清新、柔媚。

左权民歌有不少“三拍子”情歌,这是其他民歌中所没有的。

祁县、太谷民歌,还有寿阳、太原民歌,由于这一带地理条件优越,交通发达,经济、文化繁荣,再加上近代社会商贾流行,所以这儿的民歌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较为灵活、自由、富于变化。

晋东南壶关、晋城、阳城、沁水一带的民歌,调式古板,乡土习俗气味较重。

山西民歌有着它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各地所处的环境、经济、文化、语言及风格习惯的不同决定了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着山西人民的生活和历史。

它今后仍将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发展,随着人民日新月异的新生活而放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河曲位于晋西北黄河中游的拐弯处,西望陕西,北接内蒙,是“鸡鸣三省”的地方。

在解放前,河曲人民的主要谋生手段是“走西口”、“跑河路”。

因此,在这种颠沛流离,聚少离多的生活中,积淀下了许多动人的民歌,被称为“民歌的海洋”。

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有许多作曲家和理论家们都对河曲民歌进行过实地的采查工作。

其中1953年由晓星带队的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的八位音乐工作者对河曲县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采风,共搜集了四百多首民歌曲调,四千余首歌词。

之后,20世纪70年代末“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开展了全国性的民间音乐集成整理工作,再次对河曲民歌进行了大规模的搜集整理。

发展到现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经历了重大的变化,河曲民歌的实际情况成为音乐学者关心的问题。

对河曲民歌现状的了解,以及造成现状的原因,也就成为了文化艺术科研领域一项重要的课题。

河曲民歌现状调查及其成因的研究,对了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对民间艺术生存、发展的影响和对民间艺术本身形成、生存、发展及变化的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尤其在当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这一课题的研究,将会对保护工程提供科学、详实的数据和事例,具有实际的现实意义。

河曲民歌包括山曲、小调和劳动号子。

山曲属汉族民歌山歌类,最具代表性。

小调在河曲数量较少,大多成为“二人台”的演唱曲调,劳动号子在河曲包括船工号子和作坊号子——打蓝调。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以山歌、小调及劳动号子为重点,在调查中主要采用田野调查、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四种方法,以能够了解到在不同年龄、性别、家庭、专业与非专业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实际流传情况。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以实地调查为主,掌握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将调查的真实数据与前人所做的内容资料进行分析比对,从而得出能支持本论文的最有力的实际论据。

民歌是方言的夸张,方言土语、野嗓子、环境声加旋律才是真正的民歌。

所以,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存在,与文化心理相关的歌词,在民歌的表达中不可或缺,它同样传递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根不深则叶难茂。

山西方言是中华民族语言当中最复杂、最有特色、最丰富多彩的一支语系,是一座蕴藏十分丰富的语言学宝库。

方言学家李荣先生曾经说过:“山西的方言,跟山西的煤炭一样丰富。

”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丰富多彩的山西民歌根植于山西方言的沃土,沐浴着黄土高原的风情,一字一句、一腔一调,几千年来,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并因此而还原和营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夜深人静一个人听时,你绝对能感受到一个民族最真实、最底层的呼喊,你要掉眼泪的”。

在今天,要想了解最淳朴地道的山西方言,还是要去听一听生动的山西民歌。

篇幅短小、抒情性强的民歌是诞生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古老的艺术,其产生的背景与一定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不同地域人们的气质、性格、情感和审美情趣。

山西地处华北高原,位于黄河中游,大部分是十年九旱的贫瘠山区,但正是这样恶劣、低下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力给山西民歌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

面对着生活中的艰辛和难离的故土,吼唱便成为世代居住在黄土高原上的人民的唯一抒发方式。

通过对山西民歌歌词的咀嚼,可以从中窥探到一些山西方言的特点,进而更深刻地体会这种古老方言的古朴韵味与丰富的表现力。

一、叠词的大量运用叠字在我国古代的歌曲中就有应用,在现代汉语中,叠词的运用主要是在形容词方面,不仅在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且在内容上更丰富了语言的涵义,表示了程度的加深,有强调的作用。

而山西方言中的叠词原本就特别多,不仅形容词可以叠用,就是动词、名词、量词等也可以重叠使用。

这些叠词一方面是从古代民歌中沿袭下来,另一方面是民间口语的提炼,虽然这些词在叠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形式不同,但最终都能传达出更加生动而丰富的意义。

山西方言的音韵特点直接影响着山西民歌的旋律、节奏等表达,以上例句中的叠词都是人们每天挂在嘴边的日常生活话语,极富山西特色,它们叠出了劳动人民对事物的喜爱之情,形象丰富,淳朴生动,具有灵俏幽默的艺术风格,真切地抒发了劳动人民的心声,同时使得歌曲节奏、旋律跳荡激越,曲调流畅优美,浓厚的山野风味动人心扉。

二、即兴性淳朴的乡亲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面对单调贫乏的生活,他们在繁重的劳作之余,以各种各样即兴创作的民歌作为精神的调味品,在困境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乐趣。

他们质朴的歌声,黄土高原的“风也听见,沙也听见”。

“感情和思想是人类灵魂的一对孪生姐妹,交流思想的过程有时候也就是抒发感情的过程。

人们把语言和音乐结合起来娱人娱己,‘抒发感情,娱乐生活’也就成了人类创作民歌的原初动力。

”山西民歌歌词的即兴性不仅表现在题材方面,也表现在用词方面。

(一)取材的即兴性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根据自己的劳动或自己的思想感情即兴编创的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始终和人民生活保持密切联系,因而感情真挚、朴实。

民歌具有相当强的传承力,其作者和传唱者都是劳动人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劳动人民不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在自己的房前屋后,走到哪儿就唱到哪儿,“做甚唱甚,想甚唱甚”,无须伴奏,无一定调高,随时随地张口便唱,其主题更是涉及世情风物、爱情婚姻、社会斗争等多个方面,不仅抒发感情,而且抨击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且很少带有修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