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全管理定义:安全管理是管理者对安全生产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
(掌握)
2.安全管理学定义:安全管理学就是以社会、人、机系统中的人、物、信息、环境等要素之间的安全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合理有效的配置诸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系统中安全状况的持续实现,保证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安全生存、安全生活、安全生产。
(掌握)
3.安全管理学的主要内容: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安全管理方法、事故管理、安全文化、安全法规。
(掌握)
4.特点:系统性、决策性、前瞻性、实用性、交叉性。
(掌握)
5.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及核心代表任人物:核心代表人物是美国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国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德国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了解)
6.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系统原理(整分合原则、反馈原则、封闭原则、动态相关性原理)、人本原理(能级原则、动力原则、激励原则)、弹性原理(重点)
7.稳定的管理结构的四个能级:决策层:是组织的战略、方针的决策集团;管理层:运用各种管理技术与手段,进行各种职能管理以实现组织目标;执行层:执行各种管理指令,进行人力、物力、财力的组织和协调;操作层:从事具体的操作,完成工作任务。
(重点)
能级原理的要求:(重点)
(1)合理的组织结构应该具有层次分明、稳定的结构。
(2)相应的人才应处于相应的能级。
(3)不同的能级应授予不同的权力、不同的地位、不同的利益和不同的荣誉。
8.动力原则分类:精神动力、物质动力、信息动力(重点)
正确运用动力原则的要求:(重点)
第一,三种动力要综合运用
第二,要正确处理个人动力与集体动力的关系
第三,要正确处理眼前动力和长远动力的关系
第四,发挥动力的作用,应保持适当刺激强度
激励原则: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正激励、负激励、内激励、外激励
激励机制:(重点)
恰当的激励时机
合理的激励频率
适当的激励程度
正确的激励方向
激励理论:(重点)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论
9.(掌握)事故特点和分类:因果性、随机性、潜伏性、必然性、可预测性
按照事故的成因分:可分为责任事故和非责任事故;
按照事故伤害的对象分:可分为伤亡事故和非伤亡事故;
按事故发生后造成的后果分为:伤害事故,损坏事故,环境污染事故和未遂事故
导致事故的因素:(系统安全评价中20类伤害)
直接原因:又称一次原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间接原因:是指使事故的直接原因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间接原因有以下7种:
①技术上和设计上有缺陷;②教育培训不够;③身体的原因;④精神的原因;⑤管理有缺陷;
⑥学校教育的原因;⑦社会历史原因。
其中前5条又称二次原因,后2条又称基础原因
(重点)事故致因理论:事故因果连锁轮、人与轨迹交叉理论、能量意外释放论、系统安全论
10.:(重点)安全管理学原理:责任原理、强制原理、预防原理、人本原理、系统原理
系统原理是指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时,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到安全管理的优化目标,即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认识和处理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人本原理指管理者要达到组织目标,则一切管理活动都必须以人为中心,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为核心和动力来进行。
人本原理原则:动力原则、能及原则、激励原则
预防原理是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使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
预防原理原则:偶然损失、因果关系、3E原则【工程技术对策(Engineering)、教育对策(Education)和法制对策(Enforcement)】、本质安全化
强制原理是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为,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管理要求的约束,从而有效的实现管理目标
强制原理原则:安全第一原则、监督原则
责任原理是指管理工作必须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组织各级部门和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相应的责任
11.(掌握)事故统计分析:是通过对大量的事故资料、数据加工、整理和综合分析,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事故发生的规律和分布特征
伤亡事故统计分析:是以大量的伤亡事故资料为基础,应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从宏观上探索伤亡事故发生原因及规律的过程
事故统计的方法:描述统计(事故统计表、事故统计图)、推断统计(回归分析原理、伤亡事故预)
指标:伤亡事故频率、事故严重率、其他
死亡人数
千人死亡率=—————※103
平均职工数
重伤人数
千人重伤率=—————※103
平均职工数
伤害人数
伤害频率= —————※106
实际总工时数
12.(掌握)现场的准备工作:(1)事故调查组(2)现场询问(3)勘察器材(4)排除险情现场调查的主要项目:(1)现场处理(2)收集物证(3)现场记录(4)绘制事故图(5)证人取证(6)现场取证
现场调查的基本步骤:
13.(掌握)事故的原因分析: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主要原因
事故的责任分析:直接责任者、领导责任者、主要责任者
14.事故分析方法的基本步骤、事故树的符号、利用布尔代数化简事故树(计算)
15.(掌握)安全管理计划方法的内容与形式:
内容:计划、措施、目标
形式:按时间顺序来划分,可分为长期计划、中后期计划、短期计划;按计划的内容分为安全生产发展计划、安全文化建设计划、隐患整改措施计划、班组安全建设计划;按计划的性质可分为安全战略计划、安全战术计划;按计划具体程度可以分为安全目标、安全策略、安全规划、安全预算;按计划管理形式和调节控制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安全管理计划方法指标体系的分类:(1)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2)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3)考核指标和核算指标(4)指令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5)单性指标和综合指标
安全管理计划编制的方法:定额法、系数法、动态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综合平衡法安全决策的分类:(1)战略性安全决策和策略性安全决策(2)程序化安全决策和非程序化安全决策(3)确定型安全决策、风险性安全决策和非确定型安全决策(4)静态安全决策和动态安全决策(5)高层安全决策、中层安全决策和基层安全决策
安全生产决策的基本方法:
16.(掌握)安全管理组织的结构类型:职能制结构、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矩阵制结构、网格结构、网格结构
17.(掌握)激励理论主要有:1)内容型激励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激励理论)2)过程性激励理论(期望理论、归因理论、公平理论)3)行为改造理论(强化理论、挫折理论)
18.(了解)安全管理控制方法:计划、决策、组织、激励、控制
19.(了解)系统安全的一般要求:1)系统安全大纲2)系统安全大纲要求3)系统安全设计要求4)系统安全优先次序5)风险评价6)已识别风险的处理
20.(了解)全寿命周期各阶段的系统安全工作:1.技术指标论证阶段2. 方案论证及初步设计阶段3. 工程研制阶段4. 生产阶段5.使用和保障阶段6.报废或退役处理阶段
21.(掌握)安全生产法规的主要表现形式:1.法律2.行政法规3.地方性法规、自制条例和单行条例4.规章
22.(掌握)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的组成:1.宪法2.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3.安全生产行政法规4.地方性安全生产法规5.部门安全生产和地方政府安全生产规章6.安全生产标准7.我国批准的国际劳工安全公约
23.(掌握)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理论:
24.(掌握)应急管理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