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手足口病讲稿

手足口病讲稿

第七章第五节手足口病【目的要求】1.熟悉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及特征。

2.熟悉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

3.掌握手足口病的诊断要点与辨证论治。

4. 掌握手足口病的隔离、预防等措施。

【概述】定义:是由感受手足口病时邪(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临床以手足肌肤、臀部及口咽部发生疱疹,或伴发热为特征。

该类病毒对外界有较强的抵抗力,在4度可存活1年,但不耐强碱,高锰酸剂、甲醛、碘酒可使其灭活。

发病情况: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最多;任何年龄皆可发病,以婴幼儿儿为多见,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5%。

流行病学特点:传染性极强,易引起爆发流行,人群普遍易感。

传染源为患儿及隐性感染者,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传播,人类是其唯一的宿主。

成人通过隐性感染可以获得相应的抗体,所以以儿童为主。

患病后只获得该型病毒的免疫力,但是持续时间不明确,对其他型病毒积极交叉感染者无免疫。

预后:一般预后较好,无合并症患儿一般5-7天自愈(不留瘢痕),少数重症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甚或危及生命(邪毒内窜出现邪毒犯心、邪陷心肝等变证)。

【病因病机】本病由外感时行邪毒所致,其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脾。

肺主宣发肃降,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为水之上源;脾主四肢肌肉,司运化,开窍于口,为水谷之海。

时行邪毒由口鼻而入,内犯于肺,下侵于脾,肺脾受损,水湿内停,与时行邪毒相搏,蕴蒸于外,则发生本病。

分为邪犯肺脾、心脾积热之轻症和湿热蒸盛、气阴两伤之重症。

另外,素有脾胃积热者,更易受到时邪疫毒侵袭而发病。

西医认为,手足口病特别是EV71感染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大致认为是肠道病毒由消化道或者呼吸道侵入人体后,在局部粘膜或者淋巴组织中增值,由此进入血液循环导致病毒血症,并可以随血流播散至脑、脊髓、心脏、皮肤等靶组织继续复制,引发炎症及相应的临床表现。

大多数患儿由于自身的防御机制,可以控制感染防止继续发展,成为表现轻者甚至隐性感染者;若患儿机体抵抗力差,可使病毒载靶器官广泛复制,侵犯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及呼吸系统,发展成为重症感染。

【临床诊断】一、诊断要点1.病史病前1~2周有手足口病接触史。

4岁以下小儿多见。

2.潜伏期2~7天,多数患儿突然起病,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出现发热,多在3 8℃左右,可伴头痛、咳嗽、流涕、口痛、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等症状。

一般体温越高,病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3.主要临床表现为口腔及手足部发生疱疹。

口腔疱疹多发生在硬腭、颊部、齿龈、唇内及舌部,破溃后形成小的溃疡,疼痛较剧,年幼儿常表现烦躁、哭闹、流涎、拒食等。

在口腔疱疹后1~2天可见皮肤斑丘疹,呈离心性分布,以手足部多见,并很快变为疱疹,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如米粒至小豆粒大,质地较硬,多不破溃,内有混浊液体,周围绕以红晕,其数目少则几个,多则百余个。

疱疹长轴与指、趾皮纹走向一致。

少数患儿臂、腿、臀等部位也可出现,但躯干及颜面部极少。

疱疹一般7~10天消退,疹退后无瘢痕及色素沉着。

重症病例:少数发展迅速,1-5天后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导致死亡,存活病例可有后遗症。

1. 神经系统----多出现在病程1-5天内,患儿持续高热、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

如精神萎靡、嗜睡或易惊、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谵妄或者昏迷、惊厥等。

颈项强直在2岁以上的儿童中较为明显,可出现巴彬斯基征阳性。

2. 呼吸系统---- 呼吸增快或者浅促,呼吸困难或者呼吸节律的改变,,口唇发绀,咳嗽加重,咳白色粉红色或者血型泡沫样痰,肺部可闻及湿罗音或痰鸣音等。

3. 循环系统---- 心率增快或减慢,面色灰白,皮肤花纹、四肢发凉、出冷汗、血压降低,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等。

5. 实验室检查周围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危重者明显升高,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相对增高。

有经验的大夫可根据起病情况及皮疹情况作出正确的诊断,但是临床中不乏有不典型的病例,诊断困难,因为需要结合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作出诊断。

2.病原学检查鼻咽拭子、气道分泌物、疱疹液或粪便标本中CoxA16、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或分离到相关肠道病毒可确诊。

3.血清学检查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等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提示,对于3岁以下的患儿,具有以下表现者,可能在短时间内发展为危重病例:1. 持续高热不退;2. 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3. 呼吸、心率增快;4. 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5. 高血压;6. 外周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7. 高血糖。

二、鉴别诊断1.水痘由感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

多在冬春季节发病,以6~9岁小儿多见,有水痘接触史。

以发热、皮肤黏膜分批出现斑丘疹、疱疹、结痂为特征。

疱疹多呈椭圆形,较手足口病稍大,呈向心性分布,以躯干、头面多,四肢少,疱壁薄,易破溃结痂,其长轴与躯体的纵轴垂直,在同一时期、同一部位斑丘疹、疱疹、结痂三形并见。

2.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病毒A组感染引起(和手足口病邪毒是亲戚),亦好发于夏秋季,5岁以下小儿多见。

起病较急,常突发高热、咽痛、流涕、头痛,疱疹主要发生在咽部和软腭,周围红赤,1~2天内疱疹破溃形成溃疡,疼痛明显,伴流涎、拒食、呕吐等,皮疹很少累及颊黏膜、舌、齿龈以及口腔以外部位皮肤。

(有种说法认为,疱疹性咽峡炎是没有表现完全的手足口病)。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本病的辨证方法以脏腑辨证为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

根据病程、疱疹特点以及临床伴随症状以判断病情轻重,区别病变脏腑等。

严重者可因邪陷心肝,或邪毒犯心而出现心经、肝经证候,均为变证。

二、治疗原则本病以清热祛湿解毒为基本治疗原则。

轻证治以宣肺解表,清热化湿;重证治以清气凉营,解毒祛湿。

出现邪毒内陷或邪毒犯心者,又当配伍清心开窍、熄风镇惊,益气养阴、活血祛瘀等法。

三、证治分类1.邪犯肺脾证候发热轻微,或无发热,流涕咳嗽,咽红疼痛,或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约1~2天后或同时出现口腔内疱疹,破溃后形成小的溃疡,疼痛流涎,不欲进食。

随病情进展,手掌、足跖部出现米粒至豌豆大小斑丘疹,并迅速转为疱疹,分布稀疏,疹色红润,根盘红晕不著,疱液清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浮数。

辨证要点本证为手足口病轻证,由时行邪毒侵于肺脾所致,以手足肌肤、口腔部疱疹,全身症状不重为特点。

治法宣肺解表,清热化湿。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黄芩、薄荷清热解毒,宣肺透表;白蔻仁、藿香、石菖蒲芳香化湿;滑石、茵陈蒿清热利湿;板蓝根、射干、浙贝母解毒利咽,化痰止咳。

药物加减恶心呕吐加苏梗、竹茹和胃降逆;泄泻加泽泻、薏苡仁祛湿止泻;高热加葛根、柴胡解肌退热;肌肤痒甚加蝉蜕、白鲜皮祛风止痒;恶寒加防风、荆芥祛风解表胜湿;若发热、口渴、恶心呕吐、泄泻、舌红苔黄,合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里,化湿和中。

2. 心脾积热心烦躁扰,口舌干燥,疼痛拒食,小便黄赤,大便干结,手掌、足跖、口腔疱疹,分布稀疏,疹色红润,根盘红晕不著,疱液清亮,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有力。

辩证:本病为手足口病轻症,多见平素脾胃积热的患儿,以口腔部疱疹为主,并伴有心烦躁扰,口舌干燥、口痛拒食等症。

偏心火旺可有心烦躁扰,小便黄赤;偏于脾胃积热者,可有齿龈、上颚等处疱疹较多,伴有大便干结。

若高热,易转为重症。

治法清热泻脾,泻火解毒。

方药清热泻脾散合导赤散加减。

口渴者,加天花粉、芦根清热生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玄明粉通腑泄热;疱疹溃烂不愈者,加五倍子生肌敛疮;高热可用、羚羊角粉、柴胡、青蒿等解肌退热,湿重者,可用藿香、滑石化湿利湿。

3.湿热蒸盛证候身热持续,热势较高,烦躁口渴,口腔、手足、四肢、臀部疱疹,分布稠密,或成簇出现,疹色紫暗,根盘红晕显著,疱液混浊,口臭流涎,灼热疼痛,甚或拒食,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苔黄厚腻或黄燥,脉滑数。

辨证要点本证为手足口病重证,多见于年幼儿及感邪较重者。

因邪毒炽盛,燔灼气营所致,以疱疹量多、色紫、分布较广,并且全身症状显著为特点。

治法清热凉营,解毒祛湿。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常用药黄连、黄芩、栀子、连翘清热解毒祛湿;生石膏、知母清气泄热;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凉血清热;板蓝根、紫草解毒透疹;菖蒲、茵陈蒿、车前草清热化湿。

药物加减偏于湿重者,去知母、生地黄,加藿香、滑石、竹叶清热利湿;大便秘结加生大黄、玄明粉泻热通便;腹胀满加枳实、厚朴理气除胀;口渴喜饮加麦冬、芦根养阴生津;烦躁不安加淡豆豉、莲子心清心除烦;瘙痒重加白鲜皮、地肤子祛风止痒。

4. 气阴两伤见于恢复期,伴有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唇干口躁,或伴低热,舌淡红,苔少或薄腻,脉细。

辩证:以疱疹减退,全身症状好转为特征。

偏于气虚者,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偏于阴虚者,唇干口躁,或伴低热。

治法益气健脾,养阴生津。

方药生脉散加味。

常用党参、白术、山药益气健脾;麦冬五味子玉竹养阴生津。

低热反复者,加地骨皮、青蒿滋阴退热;食欲不振加焦神曲、炒麦芽和味消食。

若失于调治,可出现邪毒内县之变证。

(二)变证1. 邪陷厥阴高热持续,头痛烦躁,嗜睡易惊,肢体抖动,甚至神昏谵语,肢体抽搐项强,双目上视,舌质红绛,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数有力辩证:本病以邪毒炽盛,内陷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所致。

以病情突然加重,高热、烦躁、嗜睡、易惊、抽搐、神昏等心肝二经症候为特征。

若失于救治,易出现内闭外脱证。

治法清热解毒,息风开窍。

方药清瘟败毒饮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常用黄芩、黄连、栀子清热泻火解毒;羚羊角、钩藤、将禅平肝熄风;石菖蒲、浴巾开窍豁痰。

高热不退者,加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抽搐重者,加紫雪镇痉息风开窍;昏迷重者,加至宝丹涤痰安神。

2. 邪陷心肺壮热不退、胸闷心悸、咳频气急、鼻翼煽动、张口抬肩、口唇紫绀、咯吐白色或者粉红色泡沫痰,舌紫暗,脉沉迟。

辩证:邪毒伤及心肺,损阴伤阳,水汽上犯所致。

临证以胸闷心悸、咳频气急、鼻翼煽动,张口抬肩,口唇紫绀,咯吐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舌紫暗,脉沉迟为特征。

治法泻肺逐水,温阳扶正。

方药己椒苈黄丸和参附汤加减。

大黄、葶苈子泻肺逐水;桑白皮前胡素肺化痰;防己、泽泻、车前子利水消肿;人参、附子温阳扶正。

咳血重者,加青黛、栀子、瓜蒌清热凉血;高热不退,加青蒿、葛根、柴胡解肌退热。

3. 湿热伤络以肢体痿软无力,活动受限,肌肉松弛,甚或瘫痪、吞咽困难及呛咳,或伴低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为辩证要点。

由于湿热毒邪浸渍经络,络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所致。

治法清热利湿,疏通经络。

方药四妙丸加味常用苍术、黄柏、防己、薏苡仁清热除湿;木瓜、牛膝、当归、威灵仙等舒筋活络。

低热起伏者,可加青蒿、银柴胡清退虚热;胸脘痞闷可用藿香、厚朴、茯苓等化湿和中;小便涩痛可加竹叶、栀子、小级清热利尿通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