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形容词重叠的方式和语法意义及使用规则

形容词重叠的方式和语法意义及使用规则

形容词重叠的方式和语法意义及使用规则作者:顾良玉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07期汉语中词语的重叠方式主要有三种:语法形态、构词方式和修辞手法。

重叠方式的不同,其作用及语法意义就不同,其叠字的读音也有所不同。

词语重叠中,形容词重叠是汉语中很有特色的语法现象。

外国人在形容词重叠方面,往往不能正确使用其重叠式,本文试图从语法形态和构词方式的角度,通过对汉语中重叠形容词的梳理,概括总结出形容词的重叠方式及作用与语法意义,以及重叠形容词中叠字的读音,以使外国人能迅速掌握其使用规则和方法,并求教于专家学者。

1.从语法形态角度看,形容词重叠式可分为两种: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和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式。

形容词重叠有程度加深的意思,即有“很”的意思,前面不能用“很”或“不”,包括双音节形容词。

1.1 单音节形容词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式一般为“A+A”,在口语里,第二个音节可以儿化,即“A+A+儿”。

如:好好慢慢早早远远甜甜厚厚快快好好儿慢慢儿早早儿远远儿甜甜儿厚厚儿快快儿(1)张老师远远儿地走了过来。

(2)那个小男孩不是好好儿的吗?(3)我们狠狠地批评了他。

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后,后面一般加“的”,作状语时一般要加“地”。

在读音方面,一般来说,单音节形容词重叠,不儿化,叠字则读为轻声。

第二个音节如果儿化,就变为第一声,不管其原来是什么声调。

但也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重叠部分不儿化,则保持原声调[1]。

1.2 双音节形容词1.2.1 AABB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后,后面一般也要加“的”,作状语时一般也要加“地”,这与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后的用法相同。

读音方面,第二个音节可以读轻声,第三、四个音节则变读为第一声。

漂漂亮亮清清楚楚马马虎虎高高兴兴勤勤恳恳随随便便慌慌张张认认真真凄凄惨惨冷冷清清(1)他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

(2)她长得漂漂亮亮的。

(3)他做起事情来总是马马虎虎的。

形容词可以重叠,但并不是每个形容词都可以重叠。

如“快乐”“高兴”“漂亮”等可以重叠,“愉快”“靓丽”“美丽”等则不行。

如可以说:(1)我们每一个人都快快乐乐的。

(2)她长得漂漂亮亮的。

(3)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了。

但不能说:(1)我们每一个人都愉愉快快的。

(2)她长得美美丽丽的。

(3)她长得靓靓丽丽的。

在双音节形容词中,能重叠的大概占六分之一左右。

从一般意义上说,能重叠的大部分是口语词,书面语词大部分不能重叠。

这就是说,有一些口语词也不能重叠,如:“容易”“合适”“美丽”“新鲜”“愉快”“精彩”等这样一些口语词就不能重叠[2]。

至于哪些形容词可以重叠,或者说那些口语词可以重叠,那些书面语词可以重叠,并没有一定的规律,只能靠我们在学习中一个一个地去记住。

1.2.2 ABAB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一般为AABB,但有些复合形容词的重叠式则是ABAB,如:火红雪白冰凉笔直漆黑碧绿通红惨白碧蓝火红火红雪白雪白冰凉冰凉笔直笔直漆黑漆黑碧绿碧绿通红通红惨白惨白碧蓝碧蓝“笔直”就是“像笔一样直”,“冰凉”就是“像冰一样凉”,“火红”就是“像火一样红”等等[3]。

一般来说,这类词都有这个特点。

如:(1)湖水碧蓝碧蓝的。

(2)脸涨得通红通红的(3)这儿到处都能见到雪白雪白的花。

在句子中,与其他重叠形容词一样,后面要加“的”,但一般不做状语。

在读音方面,复合形容词按ABAB式重叠后,其中“A”一般要重读。

1.2.3双音节形容词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重叠方式,即:“A+里+AB”。

此类形容词重叠式表示轻蔑、厌恶等意义,一般为贬义词。

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及作用与其它的重叠式大致相同[4],与其它的重叠式形容词相比,则具有更强的口语色彩。

如:土气流气妖气糊涂罗嗦邋遢慌张土里土气流里流气妖里妖气糊里糊涂罗里罗嗦邋里邋遢慌里慌张(1)穿着要像个样,不要让别人说我们土里土气的。

(2)他歪戴着帽子,满脸流里流气的。

(3)她这个人平日里化起妆来总是妖里妖气的。

(4)老师解释了第二遍,可我还是糊里糊涂的。

(5)他罗里罗嗦地说了一大堆话。

(6)这个房间平时总是邋里邋遢的。

(7)她慌里慌张地跑出房间来了。

1.2.4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形容词兼属动词,其作为动词使用时,按动词的重叠方式进行重叠[5],即为ABAB式,例如:明白—明白明白热闹—热闹热闹明了—明了明了清楚—清楚清楚(1)你该明了明了他的实际情况。

(2)你已长大了,要明白明白一些道理了。

(3)今天是中秋节,我们热闹热闹吧。

但此类词语按动词的重叠方式重叠后,其中间一般不能再加其它成分。

读音方面,与双音节动词重叠式相同,即其中“A”要重读。

2.构词方式我们知道,词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

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它不存在语素之间的结构关系或结构方式问题。

从语音形式的角度来看,单纯词又有单音节的和复音节的两种。

而合成词则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合构成的。

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合成词占大部分。

根据合成词内部语素与语素之间的结构关系、组合方式,又可以将合成词分为复合组合、附加组合、重叠组合三种[6]。

2.1 单纯词单纯词一般只有一种重叠方式,即“AA”式,它是由两个相同音节重叠构成的词,一般称为叠音词。

如:岌岌赳赳孜孜皑皑(1)白雪皑皑,无边无际。

(2)他只是一个赳赳武夫。

这类叠音词,有的在句子中可单独作为句子成分;而有的则不能单独使用,只有重叠式,或与其它的语素结合,构成新词,然后再充当句子的成分。

如可以说:(1)他孜孜不倦地学习。

(2)形势岌岌可危。

但不能说:(1)他孜孜地学习。

(2)形势岌岌。

这类叠音词在读音方面,一般都读原声调。

2.2 合成词合成词主要有两种重叠形式:附加组合式和重叠组合式。

下面就这两种形式分别介绍一下。

2.2.1 附加组合式词附加组合式词是由一个实语素(词根)和一个表示附加意义的虚语素(叠音词缀)组合而成的,它的重叠形式为ABB。

如:慢腾腾慢悠悠红彤彤急匆匆热辣辣亮晶晶乐陶陶湿淋淋乐滋滋乐呵呵湿漉漉笑眯眯笑哈哈笑咧咧笑呵呵笑嘻嘻(1)老远就看见她笑呵呵地朝这边走来。

(2)他穿上风衣,急匆匆地赶去汽车站。

(3)她脸上晒得红彤彤的。

在句子中,与其他重叠形容词一样,一般后面要加“的”,做状语时后面加“地”。

此类形容词的叠音后缀,其声调不是第一声时,一般变调读第一声。

2.2.2重叠组合式词重叠组合式词是由两个相同的语素重叠在一起构成的,可分为AA式和AABB式两种。

2.2.2.1AA式这是合成词中的重叠组合,如:济济汲汲堂堂滔滔陶陶习习楚楚昂昂匆匆(1)我们是堂堂中华儿女。

(2)微风习习,迎面扑来。

(3)白浪滔滔,无边无际。

(4)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5)他一吃完饭,就匆匆地回学校去了。

(6)小女孩的脸蛋楚楚可人。

(7)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们个个气势昂昂。

这类形容词与单纯词中的叠音形容词不同,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在单纯词中,叠音形容词的单个音节不是语素,不表达任何的具体意义,如“赳赳”中的“赳”就没有意义;而合成词重叠式中的A是语素,它表达意义,如“滔滔”中的“滔”,它表示“大水弥漫”的意思。

第二,合成词重叠式中的A作为语素,它可以同其他语素构成新的合成式形容词,如“昂昂”的“昂”可以再构成“高昂、激昂、昂然、昂贵”等等;叠音词中的单个音节一般不可以同其他语素再构成新的形容词[7]。

当然,这两类重叠式形容词也有相同之处,即都没有相对应的A式单纯词,不管是叠音词中的单个音节,还是合成词重叠式中的A语素,都不能单独使用。

如不能说:(1)他们来去匆。

(2)我们是堂中华儿女。

(3)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们个个气势昂。

这类重叠式形容词在读音方面,一般都读原声调。

2.2.2.2AABB式合成词中的AABB式重叠组合不同于双音节形容词的构形重叠,即语法形态方面的重叠。

双音节形容词的语法形态方面的重叠属构形重叠,这类形容词重叠后能产生附加的语法意义。

如“漂漂亮亮、明明白白”分别是“漂亮、明白”的语法形态变化,这种构形法上的重叠有程度加深的意思,即有“很”“非常”等意思。

合成词中的AABB式重叠组合是词汇上的一种构词重叠,属一种构词法。

如“大大落落、风风火火、形形色色”并不是“大落、风火、形色”的形态变化,而是依据AABB式构词法构造而产生的词[8]。

如:堂堂正正浑浑噩噩风风火火断断续续唯唯诺诺兢兢业业口口声声大大咧咧大大落落骂骂咧咧婆婆妈妈形形色色密密麻麻跌跌撞撞(1)我们要做堂堂正正的人。

(2)你做事不要老是婆婆妈妈的。

(3)这本书断断续续写了十年才写完。

(4)他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

在句子中,与其他重叠形容词一样,一般后面要加“的”,做状语时后面可不加“地”。

但叠字的读音比较复杂,不象语法形态方面的重叠式显得比较有规律。

如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大大咧咧”“跌跌撞撞”“口口声声”中的叠字“大”“跌”“口”都标为轻声[9]。

而在有的词典中,叠字“大”“口”“跌”都标为原声调[10][11]。

后面两个叠字,有的读第一声,与双音节形容词的构形重叠AABB式中的第三、四个音节的读音相同,如“大大落落”中的“落落”读第一声;而有的则读原声调,如“风风火火”中的“火火”读第三声[12]。

这说明重叠组合式词的叠字读音比较复杂,显得没有什么规律性。

这是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地方,因为,要想说一口标准而流利的汉语,音必须发得准确。

注释:[1]周建设主编.现代汉语[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叶盼云吴中伟编著.外国人学汉语难点释疑[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第142页。

[3]叶盼云吴中伟编著《外国人学汉语难点释疑》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第143页。

[4]卢福波著《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32~33页。

[5]付玉萍等编著《HSK语法讲练》(初·中等)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2~3页。

[6]周建设主编《现代汉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第154~160页。

[7]周建设主编《现代汉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第159~160页。

[8]周建设主编《现代汉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第160页。

[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修订第3版(增补本)第231页、第291页、第724页。

[10]《精选英汉汉英词典(新版)》商务印书馆1999年5月新版第106页、第128页。

[11]常州市教育局编《成语词典》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第419页。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修订第3版(增补本)第231页、第375页。

(顾良玉,江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