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设计开题报告
张志云(2003)对车身侧围快速开发系统的结构设计和方法,汽车侧围断面结构,断面数据库进行了深入研究,在UG软件平台下,以二次开发技术实现快速设计的系统化。汽车侧围设计程序主要有汽车车身的整体简易模型设计,汽车车身截面数据库、车身侧围结构设计、轮罩设计等、质量估算等。
王志英(1998)基于北方牌QCJ7082微型轿车的车身侧围结构设计作了概要介绍,他将结构分块,对每个结构进行分析,比如为降低制造精度,提高外观完整性和美观,前支柱采取隐式结构。侧围外板考虑到装配工艺的简单化,由一块钢板冲压而成,而内板设计则主要考虑到冲压工艺的简单化和制造精度可以适当降低,采用分块型式。
1、国外现状
国外在开发一个新车型时,车身设计流程大多是先利用CAD的技巧构想出创新的美观外型,再以手工方式塑造出模型,然后再以三维尺寸测量的方式建立出自由曲面模型的CAD图形文件。逆向设计应用到汽车车身设计中来是在20世纪80年代分别由美国3M公司、日本名古屋工业研究所以及美国UVP公司提出并研制开发成功的。
四、所需要的仪器设备、材料:
光学扫描仪测量设备
白车身
五、课题分阶段进度计划:
序号
起止日期
工作内容
阶段成果
调研,收集资料
3
第3—4周
完成文献报告,开题报告
4
第5—6周
完成三维建模
5
第7—10周
完成外板逆向设计和内板正向设计
6
第11—13周
完成装配图,制作动画
7
第14—15周
2、国内现状
我国汽车设计领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汽车整车厂尤其是中外合资的轿车生产企业由于受国外汽车企业的技术支持的影响,已逐步应用大型三维软件进行汽车的设计和改型,但汽车零部件企业大多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水平高,大部分还是采用较初步的计算机辅助二维图——AutoCAD方式进行设计,最终还是要以打印在纸上的图纸作为生产依据,但是随着整车厂对零部件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零部件厂在新产品设计中进行同步设计,整车厂提供给零部件厂的设计数据是三维的,短期内零部件厂商可以通过三维转制二维图的方法应付,但是长期来看,直接的三维设计是将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编写设计说明书
8
第16周
准备答辩资料,答辩
指导教师意见:
签字:
2015年3月21日
朱俊杰,黄翊之等(2011)采用RSM型三维扫描抄数机对甲壳虫汽车车身进行数据测量,并在UG平台上对车身的点云数据进行数据处理、曲线建立、曲面重构、验证分析及造型等过程。通过整车通盘考虑,逐步创建各个曲面片体,进行光顺分析,再对各曲面片体进行裁剪缝合。
邓亚东,钟诗清等(2005)等也提出了基于UG软件进行客车车身设计的优势。从UG提供的实体建模模块、装配模块、工程制图模块、图形数据装换接口模块、二次开发模块等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同时,给出了客车车身的后续处理和改进工作。
3、课题意义
汽车车身侧围是汽车的重要部件,首先要有光顺的外表面,这是进行内部结构设计的基础,对外形美观和加工工艺好坏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汽车车身侧围的设计,熟悉正逆向工程的流程、设计方法和相关软件的使用,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
二、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现状:
逆向工程设计方法是汽车车身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种快速设计的工程方法。汽车车身侧围是汽车的重要部件,首先就是采用逆向设计,快速地转变为三维曲面数模,获得光顺的外表面,这是进行内部结构设计的基础,对外形美观和加工工艺好坏有很大的影响。
综上分析不同的研究可以发现,基于Imageware或UG进行逆向设计快速地得到了完整的侧围模型。逆向设计可以简化流程,缩短了车身的开发周期,提高了车身设计效率,为正向设计累计经验。
参考文献
[1]张世俊.逆向工程在车身结构动力学分析中的应用[D].河北:石家庄铁道大学,2013.
[2]赵建宁,刘卓凡,沈明辉.基于Imageware和UG的某轿车车身侧围逆向设计研究[J].汽车实用技术.2014,13(8).
[22]Robert J.Sze6, Reduction of Vehicle Lead Time by Body Engineering. SAE 970578
[23]Gary J.Heydinger etc.The Design of a Vehicle Inertia Measurement Facility. SAE 950309.
[24]CoonsSA.Surfacer for computer—Aided Designof Space Froms. MITMAC-TR-41,1967.
[25]Zhong Dongsheng,LvZhanglai .The CarBody Modeling Design by ReverseEngineering Techniques[J] ,Energy Procedia,2011,13(4):4—17.
2、课题目的
本课题根据汽车车身结构设计的要求,对现有某汽车侧围进行反求和正向的结构设计,给出一款造型美观、工艺性合理的车身侧围。
当今的CAD软件如UG、CATIA等都为汽车车身的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如何根据这些软件提供的方法,按照汽车车身侧围的正逆向设计要求进行快速设计。熟练地掌握运用三维工程设计软件进行车身零部件三维数字化设计。
国内的大众,通用,昌河等汽车厂家在设计新车型或车型改制的时候,已经开始使用三维设计软件进行设计,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二维图板为主的设计将会在汽车车身设计中逐步淘汰和消失。我国的汽车开发技术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我们应用现代技术进行车身数字模型设计工作仅仅是刚刚开始,许多技术仍在探索中。
赵建宁,刘卓凡等(2014)通过测量某实物轿车,得到车身点云图。应用Imageware的点云处理功能和UG的曲面造型方法,提出了利用逆向设计来快速构建侧围模型的方法。先用ATOS扫描仪测量某轿车车身,获得点云图。将整个车身点云图导入到Imageware中,因为只进行侧围的逆向设计,利用Imageware的剪切功能将多余的点云切除,得到所需的侧围点云图,将文件保存为.stl格式。在UG中新建.prt格式文件,导入侧围点云的.stl文件。划分网格,然后进行曲面重构。将侧围分成两块,侧围外板和门框外板进行曲面构建。最后将外板和门框外板配合,然后进行间隙缝合,最后得到完整的轿车侧围模型。
[3]朱俊杰,黄翊之,刘长灵.基于UG甲壳虫汽车车身的逆向设计[J].机电工程技术.2011(11).
[4]邓亚东,佘翊妮,钟诗清.基于UG软件的客车车身设计[J].客车技术与研究.2005.
[5]陈家瑞.汽车构造[M].吉林:人民交通出版社.
[6]王志英.北方牌QCJ7082微型轿车车身侧围的设计[J].上海汽车工业技术中心.
三、主要设计内容和设计路线
1、主要内容
(1)轿车车身侧围外板逆向建模设计;
(2)轿车车身侧围内板正向建模设计;
(3)轿车车身侧围内外板装配分析;
(4)图纸内容:(三张1号)
内板结构图+外板结构图(1张)
B立柱结构图+结构截面(1张)
总装配图(1张)
2、设计目标
(1)获得车身侧围光顺曲面模型,掌握车身侧围的曲面重构工作,最终获得完整的轿车侧围模型。
(3)外板结构(包括整形、修边、翻边、冲孔等)的正向设计。
(4)车身侧围内板的正向设计,根据侧围外板模型和各截面结构正向设计侧围内板。
(5)完整的轿车侧围模型,将外板内板装配在一起,并制作装配动画,分析各个截面。
(6)后期总结,整理设计资料,编写设计说明书,完成毕业设计,完成答辩。
四、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设计的基础是在熟悉掌握车身正逆向设计的相关步骤下开始进行的,查阅了一定量的车身逆向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UG具有强大的测量数据处理、曲面造型、误差检测功能,学习并应用到轿车车身侧围设计中去能快速正确的构建车身侧围模型。
(2)答辩前应提交完整的、说明详细的、可读性好的设计说明书。
3、技术路线
(1)前期处理,熟悉并深入了解车身逆向设计的相关步骤,搜集资料,了解车身设计方法的历史、现状和基本原理。构建车身侧围的设计流程,熟悉并运用软件UG构造侧围曲面。
(2)车身侧围外板的逆向设计,用UG软件的剪切功能将多余的点云切除,得到所需的侧围点云图,划分网格,然后进行曲面重构。
[11]廖毅.汽车车身的侧围结构设计[D].第五届中国汽车车身开发与模具制造技术论文集.2011.
[12]李少波,谢庆生,楚甲良.汽车车身设计方法探讨[R].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2.
[13]王峰,王玉林.汽车车身曲面点云数据分割方法的研究[R].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学版).2006,11.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理工类)
设计题目
某型小客车车身侧围结构设计
学生姓名
唐慧聪
学号
1112021112
专业
车辆1103
一、课题背景、目的、意义:
1、课题背景
侧围承担连接轿车前部和后部,支撑顶盖,轿车车身侧围是整个车身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基准,对轿车的纵向刚度有很大的影响。侧围的设计考虑A立柱部分视野、门槛、门洞部分的乘降性、密封性等。同时还要考虑车辆的整车碰撞安全性能的要求。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汽车设计工作中的应用,对于汽车车身侧围的快速开发系统结构和方法已经日趋成熟。其中,逆向工程设计方法是汽车车身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种快速设计的工程方法。
[18]石晓祥.现代汽车车身设计方法的研究和展望[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0,11.
[19]王宏雁等.汽车车身造型与结构设计[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20]刘文祥.基于逆向工程的现代车身设计方法的研究和应用[D].中国农业大学.2005,10.
[21]P.O. Marklund and L. Nilsson.Optimization of a car body component subjected to side impact[J].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and case studie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