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市政设施规划(一)给水工程规划1. 现状概况小新地片区现状用水主要由市政管网供给,向本区供水的水厂为第一水厂和九龙水厂。
第一水厂位于红山区西部的大三家村北,始建于1975年,2001年实施供水应急工程后,供水能力扩大到3.75万立方米/日。
水厂占地面积70亩,处理工艺为消毒处理。
第一水厂水源地位于锡伯河南岸的贾家营子,开采锡伯河河谷地下水。
现有水源井9眼。
九龙水厂位于半支箭河与锡伯河交汇处西北角,建于2005年,设计供水能力为4.6万立方米/日,实际供水规模1.01万立方米/日,供水工艺消毒处理,水源为锡伯河河谷和半支箭河河谷地下水。
九龙水厂管网独立运行,供水范围为新城区的生活用水和公共设施用水。
市政供水管网已敷设至规划区东北部,在宝山路以东、学院北街以北已形成环枝结合的供水管网。
2. 需水量预测规划参考《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和《赤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及相关标准规范,结合赤峰市现状用水水平,同时考虑本区的规划目标、建设标准,采用分类加和法进行需水量预测。
表1-1 最高日用水量计算表预测规划区最高日用水量约5.7万立方米/日,时变化系数取1.5,则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为990升/秒。
3.给水系统规划根据《赤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规划区主要由市政给水管网供水,沿平双公路、宝山路、大阪路、西拉木伦大街、铁南大街敷设市政给水干管。
近期主要由九龙水厂供水为主,通过宝山路和大板路供水管道供水。
远期通过大板路、平双公路引入城北地表水厂水源,满足本规划区用水需求。
规划区供水管网成环状沿道路布置,一般沿道路东、南侧建设。
规划供水管网的建设随道路的建设和土地的开发建设同步进行。
采用生活、消防共用给水系统,室外消火栓沿道路布置,间距控制在120米以内。
考虑到消防的需要,规划最小市政供水管径为DN200毫米。
(二)排水工程规划1.现状概况规划区内骨干排水系统初步形成,沿大阪路、宝山路、平双公路敷设的排水干管也已建设完成,已建成1座排水泵站(2号排水泵站),位于西拉木伦大街以北、平双公路以西。
2.污水工程规划(1)排水体制规划区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
(2)污水量预测污水量按平均日用水量的85%计,绿化、道路及广场浇洒和未预见水量,不转化成污水,纳入雨水系统不作计量。
预测规划区平均日污水量为3.5万吨。
(3)污水管网规划根据《赤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规划区内污水全部收集至红山污水处理厂经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
规划区整体地势南高北低。
综合考虑地形、河流分布、用地布局等因素,确定主要排水方向为由南向北。
结合地形特点,规划区污水汇入沿大阪路、宝山路、平双公路敷设的污水干管,由南向北接入西拉木伦大街截污干管,经污水泵站提升后向东排至红山污水处理厂。
3.雨水工程规划 (1)雨水量计算管段雨水量根据各管段所服务的面积,按最大流量逐段计算,管段雨水流量计算采用下列公式Q=Ψ·q ·FΨ─ 径流系数,按照地块不同性质,取0.6 F ─ 汇水面积q─ 暴雨强度,采用赤峰市暴雨强度公式:8.0)10()lg 35.11(1600++⨯=t P q式中: q ——雨水流量(升/秒) P ——设计重现期(取P =1)t ——雨水汇流时间,21mt t t +=,取1t =10分钟,m =2(2)雨水管网规划雨水管道系统主要排除规划区内道路及街区内雨水,综合考虑地形高程、河流水系分布、铁路等因素,划分为2个排水分区:① 铁路专用线以北地区的雨水汇入沿大阪路、宝山路、平双公路、松洲南路敷设的雨水干管,经泵站提升后排入锡伯河。
② 铁路专用线以南地区的雨水就近分散排入水系。
雨水管道计算以满流计算,坡度满足最小坡度要求,并尽量与道路纵向坡度一致,以降低埋深。
雨水系统与道路同期实施,一般在路基形成后,即敷设相应的雨水管渠。
(三)供电工程规划1. 电力系统现状赤峰市中心城区电网共有220千伏、66千伏、10千伏和0.38/0.22千伏四个电压等级,市区内基本上形成了环形供电网架结构。
小新地片区内南部有一座现状66kV南郊变电站,总容量63MVA,由赤峰一次变进线。
66kV南郊变可作为规划区近期的10kV电网供电电源。
现状南郊变进线66kV高压走廊从规划区东南角穿过。
2. 规划原则电力系统布置应注重近期和远期相结合,设施规模及网络按远期控制,合理布局、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3. 电力负荷预测居住及配套服务设施、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业设施等用电量采用单位建筑面积用电指标法计算;其他及未预见电力负荷按总电力负荷的10%估算。
规划区最大电力负荷为23.9万kW。
用电负荷预测表4. 供电设施规划(1)电压等级以220kV为高压送电网,以66kV为高压配电网,10kV为中压配电网。
(2)220kV变电站根据《赤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在小新地外西南侧新建220kV 文钟变电站,远期主变容量为3×180MVA,作为赤峰市中心城区西南部的主要供电电源,可为本区域66kV变电站供电。
(3)66kV变电站根据用电负荷预测,根据《赤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规划在小新地片区新建3座66kV变电站,分别是66kV中心变、66kV小新地变和66kV沐沦变,变电站容量均为3×40MVA。
扩建现状66kV南郊变,增容至3×40MVA。
则66kV变电站总容量为480MVA,容载比为2.0,符合《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要求。
新建66kV变电站采用户内式,预留用地5000平方米。
(4)10kV开闭站规划依据单元分区及负荷预测,将规划区分成相对独立的分区配电网。
低压配电网一般不跨街区供电。
规划区10kV电源由66kV中心变、66kV小新地变、66kV沐沦变和66kV南郊变出线提供,变电站周边用户由10kV出线环网供电,其他用户以10kV开闭站转供方式供电为主。
每座开闭所转供容量一般在1万kW左右,最大不超过1.5万kW,规划区共设23座10kV开闭站,占地面积按200平方米预留。
10kV进线不少于2回,出线6~8回左右。
(6)10kV配电线路10kV电力线全部采用电缆,66kV沐沦变出线采用电力隧道,其他道路下采用排管暗埋敷设。
电力管井与电信管井在道路两侧分侧布置,以避免相互干扰。
(四)通信工程规划1. 通信工程现状赤峰市城区已建成固定电话、移动通信、广电、数据通信等较为完善的通信网络。
小新地片区目前没有集中通信交换设施。
现状宝山路北段、学院北街、北一街、北一路、北二路、北三路、西拉木伦大街东段、平双公路北段铺设有通信管线,接自红山区通信管线。
2. 规划原则通信局所建设应按综合通信局所及基站的建设要求,集约建设,共建共享。
通信管道建设应“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节约地下空间资源。
管孔数量上综合考虑电信、广电、国防、移动、联通等各部门的需求,同时还应为政府部门的政务网、教育网、交通控制管理网的组建提供地下通道资源,建设综合的信息管道系统。
3. 用户预测(1)固定电话用户预测固定电话用户预测采用单位建筑面积电信指标进行预测。
固定电话用户预测表(2)移动电话用户预测移动电话普及率按100部/百人计算,则移动电话用户为14.9万部。
(3)有线电视用户预测有线电视网络家庭入网率达到100%。
则有线电视用户约为5.0万户。
4. 通信局所规划根据电话用户预测,参考《赤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规划在小新地片区设置综合通信局一座,占地0.5公顷。
综合通信局所包括联通、移动、电信等各运营商,由综合通信机房向规划区的用户提供各类通信服务。
规划区共设置8座邮政支局,各邮政支局以共建为主,一般不设独立用地。
5. 通信管道规划规划设置1套综合通信管沟,管孔数综合考虑各家通信公司的需求,避免各公司单独建设管网系统。
通信线路全部采用管道暗埋敷设,沿规划道路形成环状网络。
(五)燃气工程规划1. 燃气供应现状目前,赤峰市城区燃气主导气源为液化石油气,管道燃气系统主要分布在八家新城区,气源为液化石油气混气。
现状在八家西片区有一座液化气混气站,日供气量2000多立方米。
现状沿宝山路北段铺设有DN250毫米中压主干管,接自现状八家西片区液化气混气站。
现状学院北街、北一街、北一路、北二路、北三路、西拉木伦大街东段铺设有中压燃气管线。
2. 规划原则建设安全、高效、稳定的燃气输配系统,燃气设施布局在满足城市安全布局的基础上,还要保证供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 燃气负荷预测供气对象主要包括居民生活用气和公共建筑用气两部分,居民人均耗热指标采用60万大卡/人·年,公共建筑用气量按照居民用气量的30%估算,其它及未预见用气量按总用气量的10%计算,天然气低热值为8500大卡/立方米。
燃气负荷预测表则规划区内每年天然气用气需求量为1505万立方米。
月高峰系数取1.20,日高峰系数1.15,小时高峰系数3.0,则综合系数为4.14。
则规划区高峰小时用气量为7113立方米/时。
4. 燃气气源规划根据《赤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未来赤峰市城区的燃气供应将以管道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为辅。
总规中规划新建城南门站和西南调压站,可作为小新地片区的主要气源。
5. 燃气管网规划采用中压一级管网系统,气源由规划区东南侧的城南门站引入,向北沿大板路接八家西片区供气干管,并与规划区外西北侧的西南调压站连接,形成多气源供气系统。
中压配气管网采用环支结合的管网系统,用户可采用楼栋调压箱调压,低压入户,或者采用小区调压柜,敷设街坊低压管网入户。
天然气城市主干管管径为DN300毫米;天然气次干管管径为DN250毫米;支管管径为DN200和DN150毫米。
管线保护措施:中压燃气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或相邻管道之间的水平净距离应满足《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93)》。
(六)供热工程规划1. 供热系统现状赤峰市冬季寒冷,全年平均气温为7℃左右,在建筑气候分区中属于严寒地区,采暖期为6个月。
赤峰市中心城区供热以热电厂集中供热为主。
小新地片区现状热源为赤峰热电厂,供热主干管沿钢铁西街铺设。
在宝山路北段、北一街、学院北街、平双公路北段敷设有供热管线。
现状沿306国道已敷设一条DN1200毫米的热力干管,北至铁南大街,南至农畜产品产业园,热源为计划建设的农畜产业园热源厂。
2. 供热负荷预测采暖热负荷预测采用单位建筑面积热负荷指标法进行估算。
采暖热负荷计算表则规划区供热负荷为653.6MW。
3. 供热热源规划根据富龙热电《关于将小新地2*50MW热电联项目列入赤峰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报告》,规划区南侧农畜产品产业园拟建设2台50MW的背压型热电联产机组和3台220t/h蒸汽锅炉,同时建设4台116MW热水锅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