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二语习得的几点影响因素摘要:母语,语言环境以及个人心理特点中的不同方面会对二语习得产生重要影响。
除此之外,年龄以及其他一些外在因素也对二语习得产生一定影响,了解和认识这些方面对二语习得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有非常大的帮助和影响。
关键词:母语;学习观念;动机;学习策略;语言学能倾向;认知风格第二语言习得,通常简称二语习得,是指人们逐步提高第二语言或外语能力水平的过程(王宗炎,1985)。
二语习得涉及语言的、认知的、环境的等多方面的因素。
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母语与第二语言习得对二语习得本质与过程的不同的认识形成了行为主义、心灵认知和社会认知三种不同认识论下的二语习得理论与范式。
迁移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Lado,R.1957),是指已有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获得的影响。
从迁移的影响效果来看,迁移可分为正迁移(促进作用)和负迁移(干扰作用)。
如果母语与第二语言的特点相似或相同则母语会促进第二语言的最终习得。
反之,如果母语和第二语言的特点差异比较大则会产生负迁移,这种迁移会使得语言学习困难较大或错误增多。
语言迁移又可分为语际迁移和语内迁移。
语际迁移是指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迁移,这种迁移会对语言的习得产生很明显的影响。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常不由自主地认为英语的表达与汉语相似或一致,在表达某种意思时,他就会使用汉语的表达方式、语法特点、发音方式来表达英语中非常不同的概念。
例1.Please receive my apologize.(apology)。
在这句话中,语句使用者错误的使用了动词来代替本应是名词的词。
汉语使用中词性的使用比较灵活,有的词既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动词,但英语这种更重形合的语言则更注重形式本身。
因此,如果用汉语的规则去学习英语,无疑会让英语的学习困难变大。
二、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习得对语言环境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以曾葡初教授来看,他把语言学习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种。
他认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状况构成了学习者的内部环境。
内在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认知结构、认知策略和认知能力等。
而对学习者内在环境产生影响的所有东西都可以称之为外在环境。
外在环境既包括我们通常讲的教育方针政策,教师的各方面素质,学校的教学资源及对英语产生影响的各方面因素,也包括人们对英语学习的价值观、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主要指家庭成员英语学习经验和英语熟练水平等)、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教育方式等(曾葡初,2005)。
三、个人心理特点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应经表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二语习得的效果会产生很大影响。
而个体差异包括学习者的观念、动机、学习策略、语言学能倾向、认知风格等。
学习者的学习观念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逐渐产生。
学习观念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反应学习者的学习观念,反过来学习者的学习观念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和效果。
动机决定了学习者学习的动力,学习动机会对语言学习的很多方面产生影响,如会影响学习者的第二语言操练,使用以及学习的时间的长短等方面。
动机的强弱直接可以对学习效果进行预测。
Gardner认为动机是二语习得的核心推动力。
学习动机包含“目标,努力的行为,达到目标的愿望和在相应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设认为,学习者的情感(affect)指学习者的动机(motives)、需要(needs)、态度(attitudes)和情感状态(emotionstates)。
这四方面因素被看做是可调节的过滤器。
语言输入通过这四方面才能最终到达语言习得机制(LAD),进而被大脑吸收。
情感过滤越小,学习者的二语学习态度就越有益于二语学习,更多的输入(input)被摄入(intake);反之,情感过滤越高,更少的输入被学习者摄入。
这一理论意味着包括动机在内的情感因素对学习效果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我国现存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常对英语知识的教授更重视而对情感因素比较轻视或忽略。
学生英语学习态度,动机及他们对教师的喜爱等方面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方法,策略及有意识的使用的技巧。
有研究成果显示学习者的技巧、方法和策略会对学习的效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而学习者的学习策略的缺失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坚持长期记忆的压力不够。
尤其是在我国普遍的应试需求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短期的考试,故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将知识储存在短期记忆库中,导致很多知识的习得是临时,而非长期的。
其次是随意使用补偿策略。
这种情况更常见于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身上,在表达有困难或是使用中遇到障碍是,学习者本能地会使用补偿策略。
再次是元认知策略认识的薄弱。
很多学生的学习都是依赖外在的督促和监督,缺乏对根本的学习的本质的认识和主动性。
除此之外,学习者也常使用回避策略来弥补。
学生回避的可能是难音、难词自身知识方面的不足。
这种回避有可能回避的难词,不地道的发音或是比较复杂的句式及不熟悉的领域的话题等。
语言学能倾向和语言学习天赋有密切关系。
Carroll的早期研究表明,语言天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辨音能力,学习者辨别目标语音素并对之熟记的能力;语法敏感度,也就是学习者认识单个词汇语法功能的能力;归纳学习能力,学习者辨别“形式-内容”之间关系的能力;机械学习能力,学习者对众多刺激联系的记忆力。
语言学能倾向的研究显示,其对语言习得有显著影响,对二语习得的结果更是有巨大影响。
认知风格类型大致归为三类:感知型、认知型和个性型。
1.感知型认知风格感知型认知风格,也称感觉型认知风格,这种类型的学习者主要通过眼睛,耳朵等器官进行感知进而学习知识。
具体包括视觉学习(主要依赖眼睛)、听觉学习(依靠耳朵)、阅读与写作(通过文本)、触觉学习(通过触碰)以及实践及动态学习(通过实践行动)。
视觉学习者偏好通过阅读学习,依赖各种学习资料的使用进行学习。
相比较教师的讲授他们更倾向于使用板书进行学习。
他们对教师的期许更多的在于包含了图片,句型等在内的PPT以及传统上的语法翻译教学方式,更多时候希望老师多写少说。
听觉学习者更希望通过听觉来进行学习。
这些学习者更倾向于选择交流方式进行学习而非自己使用大量的阅读材料。
口语教学法,情景演示法及听说法等更受他们在正式学习中的青睐。
触觉学习者和行动学习者很相似。
触觉学习者更喜欢使用双手的触摸来学习知识而后者则更喜欢用实践方式来进行学习。
全身反应法对这两种类型的学习者都比较适合。
2.认知型认知风格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整体型和顺序型、聚合型和发散型以及聚焦型和扫瞄型都是认知型认知风格中的类型,这几组类型很多地方都有交集。
场独立型和场依赖型是这几种类型中被研究最广泛的类型。
场独立型学习者,也称分析型学习者。
他们在英语学习中更注重细节,也会把整体分成若干细节来进行学习。
这类学习者擅长分析,他们可以通过对段落的分析或某部分结构的分析来掌握比较准确的意思。
而场依赖型的学习者则更擅长对整体的学习。
无论是整篇文章还是一个句子,他们都更注重整体的学习。
3.个性型认知风格从学习者性格方面来看有沉思型和冲动型。
沉思型学习者更加注重语言的准确性而非流利性。
他们会对要说要写的东西反复进行思考。
这种学习者在学习中尽量避免犯错误,非常细心。
而冲动型学习者总是比较敢表达,更关注知识的流利性而不是准确性,也正是这种原因,冲动型学习者会在学习过程中犯更多的错误。
四、总结除了以上这些影响二语习得的主要因素之外,年龄及其他方面也会对二语习得产生重要影响。
有研究表明,年龄小的语言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有更大的优势。
外部因素也是导致错误的因素之一,如课堂环境、教师或教材。
对外语现象的不恰当的讲解或讲解不清,操练不足等等。
参考文献:[1]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2]Ellis,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3]Carroll.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third editio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4]Krashen 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5]Cook V.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6]曹志希,王晓丽,刘伟.二语习得信息处理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7]徐海铭.二语习得研究的九大主流理论和研究走向——二语习得理论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3).[8]蔡巧娜.二语习得中的四类个体差异[J].黑龙江史志,2008,(16).[9]李金屏.二语习得中回避现象研究述评[J].继续教育研究,2010,(2).[10]郑瑶菲.二语习得交际策略研究综述[J].医学教育探索,2007,(9).[11]唐渠.二语习得中的认知风格[J].中国电力教育,2008,(15).[12]陈丹凤.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6,(11).[13]石英.浅谈几点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