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语习得中的年龄因素

二语习得中的年龄因素

第29卷第8期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 ol.29, No.8 2009年8月 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August. 2009, 133~134二语习得中的年龄因素黄 鑫(扬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内容提要] 年龄是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首先回顾了一些关于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的主要理论,然后对年龄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进行了解释,最后是将研究者的一些理论用于教学法中发挥不同年龄段的优势和不足,结合学习语言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年龄因素对外语教学实践带来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 二语习得;临界期假说;外语教学[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09)08-0133-02年龄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效果的个体差异重要因素之一。

关于二语习得中年龄因素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甚至产生一些相互矛盾的结论。

有些人认为儿童是最佳的二语习得者,因为儿童在移居国外后比其父母学习的更快更容易,并且更接近于本族语使用者的水平,而成年人尽管很努力的学习,结果都不尽如人意。

还有人认为成年人除了在发音方面是最佳的二语习得者。

有许多因素能影响二语习得,其中年龄是无法更改的因素之一。

无论研究者有没有统一的结论,差距在不同的年龄段中明显存在。

所以我们首先要找出不同年龄段的异同之处,发现最佳的学习年龄。

通过对比发现差异并确定其产生的原因。

最后找出适当的解决方法是学习更加容易和轻松,并有助于加快二语习得的进程。

1. 儿童语言习得理论关于年龄是否对二语习得有影响,首先从儿童的母语习得入手。

关于儿童的母语习得有三种不同的理论:先验论、行为主义论和互动主义论。

所有的儿童大致是在相同的时间学会自己的本族语。

“儿童能在出生后的短短几年内掌握那么抽象和复杂语言的规则,是因为他们天生就有语言习得的心理倾向。

他能使儿童系统地感知周围的语言,最后学会用它”(王初明,1990)。

乔姆斯基吧这种天生的能力称为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这一语言习得机制遵循所有语言的共同规则,即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而普遍语法又以参数(parameter)形式出现,在不同的语言中体现形式不同。

第二种观点为行为主义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为美国心理学家Watson (1924)。

他们认为语言学习仅仅只是一个模仿和习惯形成的问题。

儿童模仿其周围人的声音和模式;人们识别儿童的努力,并且通过不同的反应来强化这种努力,儿童重复正确的语音和模式来获得奖励,其步骤可简化为:刺激→反应→强化→练习。

互动主义者认为儿童语言的习得与儿童接触的谈话环境有直接联系,认为儿童可以在所提供的谈话环境中学习和掌握语言。

2. 年龄与二语习得关系研究的现状关于年龄与二语习得的关系,许多理论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仍有许多争议。

尤其是关于临界期假说,20世纪60年代,Lenneberg(1967)提出了临界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他认为从两岁到青春期(10~12岁),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语言学习比较容易。

Lenneberg 把儿童和成人在语言学习上表现的差异归因于神经生理现象,他认为儿童在长到12岁之后,口音已定型,难以改变,学习语言必须花费更大力气,并且不可能学的像母语那样好。

然而Krashen认为再时间和目的语接触都相同的情况下,且限定在词汇和句法学习的早期阶段,年龄大的儿童比年龄小的儿童语言习得更快。

并且指出成年人同样可以学好外语,而且如果学习和使用外语的时间相同,成年人比儿童进展更快,年龄大的儿童比年龄小的儿童学的更快。

Stern (1985)早就对外语教学的年龄问题做出过总结。

他认为不存在二语习得的临界期,各个年龄段的学习者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年龄较小的儿童比较容易直觉地在交际情景中对语言习得做出反应,而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年人则更容易利用认知和课堂学习的学习方法。

也就是说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学习第二语言。

Ellis(1994)认为成年人最初在习得速度上存在优势,特别是在句法方面;在正式的语言学习环境中,只有儿童学习者能习得本族语的语言;儿童更有可能获得本族语的语法能力,语法关键期可能迟于发音的关键期;不管是否能够达到本族语使用者的熟练程度,儿童在发音和语法方面习得的水平都高于成年人。

3. 对年龄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作用的解释在对儿童和成年人二语习得的个体差异进行研究中有四种解释,分别是生物学上的解释、认知上的解释、语言学上的解释、情感上的解释。

(1)生物学上的解释我们知道两岁儿童大脑的体积是成年人大脑体积的三分之二,一个5岁儿童大脑的重量可占成年人大脑重量的90﹪(Robert S.Feldman 2006.222)。

正因为此,许多学者倾向于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二语习得的差异。

关于生物学上的解释有临界期假说,神经学和心理肌肉模式。

神经上的解释是在研究二语习得过程里大脑功能最有趣的一个环节。

Penfield和Lennenberg指出了大脑侧化是二语习得的关键问题,并给出证据证明大脑左右半球功能的不同。

像逻辑分析功能集中在左半球而情感和社会需要等功能集中在右半球。

[收稿日期]2009-04-21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8期134并且左半球主要功能是语言功能。

大脑功能的侧化开始于儿童两岁时,在青春期时已基本形成。

他们认为,在关键期之前大脑变得更有弹性。

如果大脑的一侧功能受到损伤,该功能可能转移到大脑的另一侧。

其次,二语习得的能力随着神经的弹性衰弱而衰退。

心理肌肉模式上的解释认为,人的发音器官包括口腔、鼻子、喉咙、嘴唇等。

所以一位二语习得者想达到本族语使用者的水平,需要很好的控制发音器官机肌肉。

新生儿对发音器官的控制仅限于一个有限的层次,5岁以上儿童在语音控制上已经有了一定的优势。

这种弹性可使儿童跟接近本族语使用者的发音水平。

同时也解释了成年人对学习外语的发音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成年人的发音肌肉已完全长成,在母语系统的影响下已经石化,所以发音肌肉的灵活性已经丧失(王立非 2001:187)。

(2)认知上的解释许多研究者认为,认知的发展对第二语言的习得有否定的影响。

儿童和成人的第二语言习得涉及不同的过程。

儿童使用语言习得机制,如同习得第一语言一样习得第二语言;而成人使用一般的问题解决能力。

认知能力在16岁前会得到快速的发展,然后慢慢减慢。

母语和二语习得最重要的阶段是青春期。

这个阶段的学习者可以进行抽象的思考。

二语习得需要大量的抽象思考,因为语言本质上是抽象的。

从这一点上,成年人比儿童有优势。

成人由于认知理解能力增强,学习起来更快。

(3)语言学上的解释乔姆斯基认为,人们学习语言的机制存在于脑子里。

普遍语法理论探索了语言知识和母语及二语习得的本质。

人们曾经设想过,如果儿童出生后不接触任何语言,是否会有自己的语言。

一些人甚至认为,儿童如果从一开始就不接触人群他们会说出人类最初始的语言。

但事实说明即使先验论认为人类真的有“语言习得机制”,如果没有外界因素的作用,人类也是不能获得语言的。

(4)情感上的解释情感因素在很多方面控制着人类像焦急,动机,自尊,模仿和压抑。

Krashen曾提出情感过滤假说,他认为能否成功的学习外语取决于学习者的态度。

消极的态度像缺少动机和自信,过于焦急都被认为是语言学习的过滤器,使学习者不能有效的利用输入的信息,导致二语习得的失败(Krashen 1985:3)。

尽管情感因素对二语的习得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起到了过滤器的作用。

儿童因年龄小,在情感上的因素也较少。

Cook曾提出成年人由于情感因素的不断曾加阻碍了他们获得全面的输入。

如果情感过滤因素比较大,全面的输入就无法进入大脑,而其作用较小,学习者就可以很有效的利用它们(Vivan Cook 2000:54)。

4.年龄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应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

儿童容易受到外部动机的影响像老师的奖励或家长物质方面的奖赏,但这种外部动机还是不足的,对二语习得最有效的还是内部动机像对外语学习的兴趣。

图片、故事和游戏都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图片可以包括所有刺激学习者视觉的东西,像照片、光盘和电视。

故事涉及到视觉和听觉因素,儿童喜欢听故事而成人喜欢自己读故事。

所以最有效的教授方法是图片与故事的结合(Penny Ur2000:289)。

游戏则通过比较主动的身体运动来传递语言信息。

因此儿童第二外语的教授可以听说活动为主,读写则相对少些,多以游戏形式进行,寓教于乐,也可以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刺激、反应来训练儿童的听说技能。

教学法可采用听说法、直接法、全身反应法等。

青春期的学习者认为教师有威信可以控制他们。

大多数的青春期学习者比较认可老师应该公平的对待学生和尊重学生。

青春期的学习者处于一生中的敏感时期,所以老师的态度会影响到学生的态度。

较小的青春期学习者更适应于比较活跃的课堂气氛和风趣的老师,而不喜欢努力学习。

年龄大点的青春期学习者则喜欢勤奋的学习(Wragg and Wood 1984:220-22)。

成年人的教授相对容易一些,压力也会少一些。

但成年人学习外语的目的性过于强,像商业上的或专业学习等等。

因此他们的学习过于被动。

成年人适宜课堂学习,成年人的优势在于他们具有优越的逻辑思维能力、认知能力、自控和自我约束能力。

他们还有较为丰富的文化知识。

成年人要侧重语法结构的学习,同时也不要忽略语音的练习,以弥补因年龄增长而带来的动作技能的衰退,增强大脑对发音器官的控制能力。

对于词汇和习语要放在语境和上下文中理解记忆,学习策略的运用如关联、想象、新旧知识的联系等都可加强记忆。

[参考文献][1] Chomsky, N.1957. Syntactic Structures, .The Hague:Mouton.[2] Ellis,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3] Krashen, S. 198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ondon: Pergamon.[4] Lenneberg E. 1967.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New York: Wiley and Sons.[5] 王立非. 现代外语教学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6] 王初明. 应用心理语言学[M]. 长沙:湖南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Age Factor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HUANG Xin[Abstract] Ag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pparent individual factors affecting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first reviews some important theories of chil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n providing four major explanations survey the differences among child, adolescent and adult learners of second language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t last, apply the results of some research to the teaching approaches.[Key word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