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讲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1)只是课件
第二讲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1)只是课件
w 多中心意味着政府自身角色和治理方式的转变
推荐:关于治理的6本经典著作
w [法]让-皮埃尔·戈丹:《何谓治理》,钟震宇译,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w [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 刘小林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w [美]斯蒂芬·戈德史密斯等:《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 新形态》,孙迎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政府治理的最高境界——善治(P22)
w 善治(good governance)也称之为“良治” (better governance)、“有效治理”、“良好的 治理”或“健全的治理”
w “善政”、“仁政”是指良好的政府,是相对于“苛 政”、“暴政”、“病政”等而言的
w 善治的内涵:就治理的主体而言,善治是“善者治 理”;就治理的目的而言,善治是“善意治理”;就 治理的方式而言,善治是“善于治理”;就治理的结 果而言,善治是“善态治理”。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3、新公共行政(P10)
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森(G. H. Frederickson) 主要观点:
1)主张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 2)主张改革的、入世的、与实际过程相关的公 共行政学。 3)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 4)主张突出政府行政管理的“公共”性质。 5)提出“民主行政”的理念。
中国公共管理的重建
时 间 重要进展
重大意义
1982
中国政治学会在复旦大 第一次开设《行政管理学》 学举办政治学习班 课程
1984.8 召开“行政科学研讨会” 标志着行政学在我国的重建
1988 1994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成立 国家行政学院成立
国内级别最高的行政管理研 究团体
各级政府官员的培训机构
1997 增设公共管理一级学科 公共管理从政治学中独立
w 善治的要素: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性、民 主性、回应性、有效性
多中心治理(P23)
w “多中心”(Polycentricism)是相对于“单中心” 而言的,是对过去以政府为唯一中心的治理模式弊 端的反思与超越。
w 多中心意味着公共物品的多元生产者、公共事务 管理的多元主体。
w 多中心意味着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多 种治理手段的应用。
3、治理与善治理论(P19)
➢当今社会是一个“治理的时代” ➢治理不同于历史上讲的“统治”、“管制” 和“管理”,它强调多元主体管理,民主式、 参与式、互动式管理,而不是单一主体管理。 ➢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
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 法治理、源头治理、综 合施策。
治理是各种公的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
4、现代公共行政
(1)德鲁克的目标管理(P38)
(2)“彼得原理”和“帕金森定律”
彼得原理:在等级制度中,每一名雇员都趋向于晋 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等级上。其推论:“每一个岗位 最终往往被一个不适合履行其职责的人所占据。”
帕金森定律:一名官员想要增加的是下属而不是 对手,它通过扩大下属机构抬高自己的身份,官员们 相互之间制造工作。
(二)公共管理时期(P11)
1、新公共管理理论
解决问题: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
尽可能实现社会自治;改革内部管理体制
主要观点:(略) 代表人物:奥斯本和盖布勒 代表理论:“重塑政府理论”(政府再造的十项
原则)
《改革政府》一书目录
2、新公共服务理论(P16)
w 服务,而不是掌舵 w 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 w 战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动 w 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 w 责任并不简单 w 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 w 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
第二讲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西方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
一、西方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公共行政时期
传统公共行政时期 行为主义的公共行政 新公共行政 现代公共行政
公共管理时期
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服务理论 治理与善治理论
(一)公共行政时期(P8)
1、传统公共行政时期(P8)
——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第一次会议(2017.11.20)
二、中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P12)
1、“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梁启超《论译书》 (1896)
2、孙中山“五权分立”思想——立法、行政、司法、 考试、监察
3、(台)张金鉴《行政学之理论与实践》(1935) ——我国第一部行政学专著
w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
w 王浦劬、臧雷振:《治理理论与实践:经典议题研究新 解》,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版。
w 王诗宗:《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浙江大学出版 社,2009年版。
w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 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 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
2002 第一批MPA研究生入学 公共管理发展的新阶段
我国MPA的发展历程
我国MPA的发展历程
我国MPA的未来发展方向
➢探索网络视频教学手段 ➢大力推进DPA工作 ➢鼓励各院校特色办学
(2)管理的五项职能(五要素):计划、组织、 指挥、协调、控制。
(3)有效管理的十四条基本原则。
(4)强调了管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德)韦伯(Max Weber,1864-1920)《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1922)被 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官僚制之父”、 “社会学之父”。
右图: 韦伯(Max
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 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 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 或认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全球治理委员会(1995)
全球治理
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 变革已是大势所趋。我们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 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中国梦。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 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 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 全球治理理念。
代表: (1)(美)泰勒(Frederick W.
Taylor,1856--1915)《科学管理原理》 (1911)“科学管理之父”
(2)(法)法约尔(Henry Fayol,1841--1925)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现代管理 理论之父”
基本观点:(1)组织的六大类基本活动:
技术活动、商业活动、会计活动、安全活动、 财务活动、管理活动。
w 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 (而士气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w 企业中除了正式群体以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群 体。
w 新型的领导在于通过职工“满足度”的增加来 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谈话试验的应用——棒打总经理
哈哈 镜室
荣誉 室
宣泄 室
恳谈 室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Weber)
2、行为主义的公共行政(P9)
代表:
(1)梅奥的霍桑试验及人际关系理论
✓工场照明试验(1924.11--1927.4) ✓福利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8—
1928.4) ✓谈话试验(1928--1931) ✓群体试验(布线组试验,1931--1932)
霍桑试验得出的结论
w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 的“经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