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生物与环境
考点1生物的共同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________;
2.生物能进行________;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________;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________;
5.生物能____________;
6 生物都要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除病毒外,生物都由________构成。
考点2:科学方法--观察和调查
考点3:调查我们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调查周边环境中生物的步骤:①选择调查范围②分组③设计调查路线④调查⑤归类⑥整理考点4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影响生物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阳光、空气、、土壤、、湿度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合作、竞争、寄生)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举例
1)生物对环境的:骆驼尿液少,骆驼刺的根很长,海豹皮下脂肪厚,蛔虫体表角质层,鲸的四肢退化,蛇的冬眠。
保护色警戒色
2)生物对环境的: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大树底下好乘凉、、蚯蚓松土、南海赤潮。
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考点5 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关系。
3)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如草→鼠→蛇→鹰
(1)强调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主要是的关系,这就形成了。
(2)书写方法:
①食物链中只包括(),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②起点是,终点是最高级的消费者;箭头指向捕食者。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
规律总结
1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并逐渐。
2.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和食物网增多。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4.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
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
4)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或者说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一个薄层。
2、生物圈的范围:的底部、的大部、的表面
5)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草原、农田、城市、海洋、淡水、湿地生态系统等。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该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关。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越强。
各生态系统间是相互联系的、密不可分。
专题二:显微镜的使用
考点1:显微镜的构造
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放大倍数=
考点2.显微镜的使用
(1)、取镜和安放:右手握,左手托,放在实验台左侧。
距离边缘7cm。
(2)对光:①转,使物镜正对通光孔;
②转遮光器,使较的光圈正对通光孔;
③转反光镜,通过目镜看见的视野。
(3)观察:①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眼睛看避免压碎玻片;
②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眼睛看;
③转动细准焦螺旋微调,使物像更加清晰。
考点3. 使用显微镜的技能
(1)视野明亮度的调节:
外界光线强时,用面反光镜和光圈;
外界光线弱时,用面反光镜和光圈。
(2)显微镜所成的像为像:
移动玻片标本,物像将移向的方向。
如:字母”P”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那么视野中看到的图像是
(3)放大倍数对视野的影响
放大倍数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细胞数量越,光线越;
放大倍数倍数越低,视野范围越,细胞数量越,光线越。
随堂练习
专题一:生物与环境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物的哪一基本特征?()
A.需要营养
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能生长和繁殖
D.能进行呼吸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青山”中植被丰富,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
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环境适应生物
3.下列是通过想象绘出的四个哺乳动物的体形图,各部分的比列是依据动物原型确定的。
你认为哪一动物最宜生活在寒冷的环境中?()
4.在海洋深处,生存的植物种类非常少甚至没有,影响植物在此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空气
B.阳光
C.温度
D.水
5.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组成应包括()
A.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生物成分、食物链、食物网
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非生物成分
6.下图依次表示4个不同生态系统的有关数据或关系。
①表示各营养级重金属富集后的积累量,②表示各营养级有机物含量,③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④表示能量金字塔。
以
下据图所绘的食物链,正确的是()
A.图①:丙→甲→乙→丁
B.图②:丙→乙→甲→丁
C.图③:丁→甲→乙→丙 C.图④:戊→乙→丙→甲→丁
7.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准则。
下列有关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B.生物圈的范围包括整个地球
C.生物圈包括地球上全部的生物及其环境
D.生物圈包括所有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
8.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其自动(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A.罗平油菜田
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C.香格里拉依拉草原
D.大理洱海
9.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包括条食物链,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2)在草、兔、鹰构成的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是。
如某一时期大量捕杀鹰,该图中的数量会显著增加,导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3)若此生态系统的土壤中含有某种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在这个食物网中体内该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4)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的成分是。
10.下面是有关珊瑚的介绍。
阅读回答问题:
(1)珊瑚虫体内生活着一种海藻叫做虫黄藻。
造礁
珊瑚虫生长发育需要的氧气以及有机物由虫黄藻提
供,而其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氮、磷等无机物则提
供给虫黄藻。
虫黄藻与珊瑚虫之间的关系
是。
各种珊瑚,都向见光面扩展,背光面
即使有充裕的空间,也不向这方向发育。
通常在
10~20m阳光充足和温暖的浅水区,珊瑚虫才得以充
分发育,造就出珊瑚礁。
珊瑚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方
向和范围的原因是。
(2)珊瑚礁和珊瑚岛上生活的所有生物和它们生活的环境可以看作是一个。
(3)右图为海岛珊瑚礁发展过程中,不同年份,珊瑚礁体积、生物的种类数、生物个体数变化。
由曲线可知,三者变化规律为,本图可以反映出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之间能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11.研究小组对一个乌鱼塘进行了研究。
下表是该池塘中5钟生物的捕食关系(其中乌鱼捕食泥鳅,其余以此类推)
(1)表格内容没有完全呈现乌鱼塘生态系统全部组成,缺少的成分为。
(2)根据表格内容写出这些生物之间形成的食物网
(3)泥鳅和水蚤之间的关系是。
(4)若泥鳅被人大量捕食,则一定时间内各种生物数量有明显变化,水蚤数量将迅速(上升/下降),由此可见该人工生态系统由于营养结构简单,其
能力较弱。
专题二:显微镜的使用
1.如果不动显微镜的其他部分,只是转动转换器,将物镜由10×转换成45×,这时显微镜的视野将会()
A.变亮
B.变暗
C.无变化
D.无法判断
2.小敏同学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对应的解决方法,正确的是()
A.物像不清晰——调节光源
B.物象偏右下方——向左下方移动玻片
C.视野较暗——用平面镜反光 C.物象太小——换高倍目镜或高倍物镜
3.小丽用显微镜观察黄瓜果肉细胞时,发现有多个气泡影响观察。
为找到较好的观察视野,正确的做法是()
A.擦拭物镜
B.转动反光镜
C.移动载玻片
D.调节细准焦螺旋
4.要将图中所示显微镜下的视野从“甲”变为“乙”,下
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①将低倍镜换成高倍镜②向
右上方移动装片③向左下方移动装片④转动细
准焦螺旋⑤转动粗准焦螺旋()
A.②①⑤
B.③①⑤
C.②①④
D.③①④
5.在“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实验操作考试中,
小明在显微镜视野内只能看清细胞壁和细胞核,看不清液泡。
为了能让细胞质与液泡的界面更明显,此时可()
A.改用凹面镜反光,放大光圈
B.改用平面镜反光,缩小光圈
C.改用凹面镜反光,缩小光圈
D.改用平面镜反光,放大光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