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经济发展

苏州经济发展

苏州自公元前514年建城以来就长期是中国江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后又发展为中国南方、华东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

目前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重要的经济中心,苏南地区的工业中心。

拥有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内河航运港口、江苏第一大港、中国大陆第九大港——苏州港,四通八达的铁路和公路交通网与全国各大城市相连,交通运输十分便利。

以经济总量计算,苏州现在是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的中国大陆排名第五的城市,位列全国地级市之首。

昔日的人间天堂将成为更加繁荣昌盛的人间新天堂。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68.9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0%,中国大陆排名第5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则达到了11.72万元,已经成为全国人均产出最高的城市之一。

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0.6亿元(超过广州市),比上年增长20.9%。

经济发展再创新业绩。

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5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9.6亿元,增长28.8%,剔除出口退税等因素后增长45.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4.8亿元,增长10.3%。

农业获得全面丰收。

粮食总产量达到117.7万吨,增长 4.4%。

深化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建设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批发市场和储备体系,粮食供应得到有效保障。

全力抗御禽流感疫情,确保了畜牧业稳步发展。

水产、蔬菜、蚕桑、园艺等实现增产增收。

农产品质量建设扎实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总数保持全省第一。

工业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36.4%,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分别增长35.5%和30.5%。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7%,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苏州被列为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优势显现,沿江基础产业带正在崛起,市属工业企业“退城进区”工作开局良好。

新增中国驰名商标6 件、中国名牌产品5个。

着力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5%。

加大旅游精品战略实施力度,旅游总收入增长42.4%。

环太湖地区成为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8%,物价保持基本稳定。

现代物流业快速成长,苏州工业园区保税物流园、苏高新物流园等专业物流园区加快建设,苏州港货物吞吐量增长44.2%。

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长21.1%和24%,全年保费收入增长11.4%。

房地产、邮政通信、信息咨询、中介服务、会展等行业发展势头良好。

大力实施民营经济腾飞计划,私营个体经济上交税收、完成投资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7.3% 和28.9%,比上年提高1.6个和5.4个百分点。

去年下半年以来,各类反映苏州经济快速发展的新闻频频见诸媒体苏州引进外资居全国第一;苏州GDP增速位列长三角地区15个城市之首,总量跃居全国第四,其中工业跃居全国第二,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工业基地等等。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些报道刊登后,却引来了很多读者、网民甚至一些著名学者和地方领导干部的尖锐批评。

批评者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一点,那就是苏州名声响不实惠,引进外资多,GDP增长快,但人均收入与GDP大不相称,增幅远远低于GDP增幅,老百姓从引进外资和经济增长中得益不多。

其主要依据是:苏州人均GDP超过上海,但人均收入只有上海一半;在长三角15个大中城市中,苏州GDP总量超过浙江任何一个城市,但论人均收入浙江几个城市全部高于苏州;在许多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经济指标方面,如商品零售总额、储蓄余额、私车拥有量、人均住房面积等,苏州甚至比不上地处西部内陆、经济发展较迟缓的成都。

为此,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重庆市的一位领导公开质疑“苏州模式”,认为这是典型的“只长骨头不长肉”。

从理论上讲,经济总量较多地区的居民就该有较高的收入,但苏州GDP总量与人均收入之间却存在着如此之大的反差,着实令人吃惊。

对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关专家归因于以下两条:一是苏州外资带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近年来,苏州成了全国引进外资的典型,媒体称苏州已是“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但一些专家认为实际上只是世界工厂的加工车间,出口的都是技术含量不高的低端产品,连做衣服都是贴的人家的牌子,赚的是极其低廉的加工费,扮演的是挣钱最少的打工者的角色。

即使拿苏州、昆山那里密集的电脑生产企业来说,名义上是高科技产业,实际上与研发、设计无缘,装配女工长时间坐着一动不动,从事的是简单重复的装配工作,只能说是高科技产业链条末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环节部分。

例如,罗技公司是一家总部设在加州的美国公司,每年有2000万个在苏州制造并贴着“中国制造”标签的鼠标运往美国。

在美国其售价约40美元,在其价格构成中,罗技拿8美元,销售商拿15美元,零部件供应商拿14美元,而中国只能从每只鼠标中拿到3美元,其中包括工资、电力、交通和其他经常性开支。

为此,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教授、复旦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指出,这种经济模式的增长给百姓带来的福利不及经济本身增长的幅度,更比不上外资在中国的收益增长,中国遭外资掠夺太重。

这种政府主导型经济下过多依赖外资的经济结构,不具有可持续性,有必要引起人们对外资主导型经济的反思;第二个原因是苏州以二产为主的产业结构。

一般来说,一个地方的第三产业比重高,百姓收入一定高。

工业增长带来的GDP增加值仅30%是职工收入,60%是税收、折旧和利润,因此尽管工业增加值巨大,但老百姓的收入不一定高。

有的专家还提出,纯粹地依赖工资性收入难以迅速提升当地人民生活水平,而且,地方经济一旦患上“外资依赖症”,将对当地民营经济的发展产生“挤出效应”。

但是,对于苏州经济发展模式的这种非议,记者在近日的采访中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葛守昆研究员认为,苏州经济发展模式的成绩还是主要的,苏州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收入在全省都是领先的,这几年苏州经济快速发展,政府财政实力大大增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日益完善,百姓生活水平提高迅速,取得这些成就,外资功不可没。

与受到不少专家推崇的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温州模式”相比,我更看好苏州。

温州经济发展靠的是机制灵活,但论产业层次、技术含量、基础设施、投资环境远远不能与苏州相比。

苏州经过近几年的改制,企业竞争力大大提高,发展后劲更为强劲。

当然,我们也要正视外资带动型经济带来的老百姓直接得益较少的弊病。

今后,苏州引进外资要更加注重质量,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变“苏州制造”为“苏州创造”。

要注重把外向型经济与本地经济结合起来,让更多的本地企业为外资配套,拉长产业链,以外资带动民资,而不是外资代替民资。

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沈坤荣教授更是对苏州经济发展给予高度评价。

他说,苏州从历史上来看,实业发展一直是以工业为主,同时,正是因为苏州有着较好的工业产业基础,在吸引外资过程中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形成了目前引进外资中上海以三产为主而苏州以二产为主的分工格局。

对于苏州人均收入增幅与GDP不相称的问题,沈坤荣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他说,江苏尤其是苏州一向是中央政府财政的重点来源地,目前各地税收上交政策不一样,江苏上交比例高于别的省市,苏州上交又是全省最高的。

如果各地实行一样的税收上交政策,苏州现在可能比新加坡还要富裕。

苏州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支援了全国各地经济发展,却反而受到人们批评,被指责为盲目引进外资,片面追求GDP增长,这是非常不公平的。

即使如此,苏州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人均收入,以及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方面在全国都是先进的甚至是领先的。

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多地体现了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原则,更能体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宗旨。

今后,无论是苏州还是全省其他地区,仍然应该大力引进外资。

当然,像苏州这样的地区在引进外资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也要及时实行转型,引资方式上要从以资金换市场向以技术换市场转变,在引进资本的同时引进先进技术,带动本地产业升级。

同时,项目引进上要从引进生产型项目向生产与服务结合型项目转变,在发挥原有优势的同时,带动本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以利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快地促进百姓收入的增长。

还有的专家指出,实际上,无论是“苏州模式”还是“温州模式”能称为一种模式,说明这两个地方经济发展都是很成功的。

两种模式都是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子,两者各有利弊,而且这两种模式也不是固定和一成不变的,两个地方也都在不断调整转变。

前几年靠发展民营经济出足风头的温州目前经济发展却出现了比较突出的问题,本地资本大量外流,企业大量外迁,发展后劲不足,GDP增速已经连续两年全省排名靠后,2003年间甚至一度排名全省倒数第一,为此温州提出要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而被称为外资带动型经济模式典型的苏州则提出了“内外并重、富民优先”的发展新思路,出台一系列扶持激励政策,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尽快补长这两块“短板”,力争与外向经济一起构筑“三足鼎立”的发展新格局。

记者邹建丰苏州经济发展方式分析、比较和思考中国统计信息网2007-12-12 10:30:59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发展不仅指量的增加,更注重的是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是质和量的统一。

本文以苏州经济发展统计资料为基础,尝试计算全要素生产率,通过现状分析以及纵向、横向比较,揭示目前苏州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驱动因素和制约因素,为探索苏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提供些许借鉴和参考。

一、苏州经济发展方式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发展显著加快,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九五”期间抓住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重要契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4.1%,电子行业逐渐进入主导地位,工业化道路从初级向中级迈进。

“十五”期间,外资和民营共同发展的模式逐渐确立,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番,年均增速15.5%,跻身全国前五,财政收入翻了两番,年均增长35.3%。

以电子工业为代表的重工业主导地位确立,工业化进程向中高级迈进。

进入“十一五”以来,科学发展、协调发展成为苏州追求的新目标,全市上下都进行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和实践。

回顾苏州的发展历程,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加快转变,但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依靠大量的投入、大量资源和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存在。

为此,我们从不同角度、运用了不同的方法,深入研究分析苏州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的经济发展方式,得出了四方面主要结论。

(一)全要素生产率显示发展方式正在转变按照罗伯特?索洛经济增长理论分析框架,资本积累、劳动力投入的增长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三大源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