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洋洲和澳大利亚教案(修改)

大洋洲和澳大利亚教案(修改)

第一十二节大洋洲——澳大利亚
【学习目标】学习札记
1.了解大洋洲的位置和范围及在国际交通上的重要性。

2.读图说明澳大利亚的主要地理特征。

3.澳大利亚气候、植被呈半环状分布的原因。

4.说明澳大利亚的人口、城市、交通分布方面的特点并分析成因。

【学习过程】
活动一:认识大洋洲的地理位置
1.在图中描绘出南回归线、40°S、120°E、150°E、日界线。

2.在地图中查找大洋洲周围大洲、大洋、塔斯马尼亚岛、新几内亚岛、新西兰南、北二
岛等地理事物。

教学建议、2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可强调日界线在此处的弯曲,全球变暖对太平
洋小岛的威胁。

3.读图说明大洋洲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该问题有一定难度,由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来完成。

大洋洲地跨南北两半球和东西两半球,介于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西临印度洋,东临
太平洋,并与南北美洲、非洲相望。

大洋洲在世界交通中占有重要地位:包括散布于大
洋上的一万多个岛屿,其中夏威夷群岛的火奴鲁鲁港和关岛处在太平洋上联系亚、非、
南北美洲航线的枢纽位置。

随着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现已成为各大洲之间船舶、飞机
往来所需淡水、燃料和食物的供应站,又是海底电缆的交汇处,因此在国际交通的战略
上具有重要地位。

问题探究:
材料1: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雪龙船2011年11月3日从天津出发后,经过14天、
4800海里的航行,于2011年11月18日抵达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

次日,中国第28
次南极科考队离开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口前往南极,预计11月底可到达南极。

“从
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到南极中山站这一航段对整个考察队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要穿越西风带,将在浮冰区航行。

”船长说,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最新的海冰资料,
选择最佳路径,尽可能早抵达南极中山站,为后续的冰上卸货赢得更多的时间。

思考:为什么中国“雪龙”号南极科考船要在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停留一天?
补充能源、淡水、食物等物资
材料2:据记载,新西兰每年超过1.4万次地震,大约20次震级超过里氏5.0级。

当地
时间2011年2月22日中午12时51分,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克莱斯特彻奇发生里氏6.3
级强烈地震,地震发生在距离克赖斯特彻奇东南10公里的利特尔顿,震源深度为5公
里。

地震发生一周以来,已证实最少154人死亡,由于仍有不少人失踪,当局估计遇难
人数最终可能达240人,经济损失有可能达到150亿美元。

结合板块分布图分析新西兰地震多发的原因?澳大利亚与其相比是否更安全,说明理由。

新西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多地震。

澳大利亚大陆
位于印度洋板块内部,地壳稳定,地震灾害较少。

知识拓展:阅读教材,了解三大类岛屿的成因及特征。

教学建议:教师通过介绍让学生了解。

大陆岛: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新西兰南北两岛等。

原为大陆一部分,后来由
于地壳陷落或海平面上升同大陆分离。

面积较大,地势较高。

火山岛:海底火山喷发而成,海拔较高,地势险峻,如夏威夷群岛。

珊瑚岛:由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面积不大,地势低平。

活动二:认识澳大利亚地形和河湖
教学建议: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可引导学生与北美地形进行对比。

1.在图中找出大分水岭、墨累河、澳大利亚大盆地(大自流盆地)和艾尔湖;
2.读图描述澳大利亚的地形特征。

澳大利亚大陆地势低平,是世界上地势起伏最和缓的大陆。

分东、中、西三大地形区,东部大分水岭纵贯南北,中部大自流盆地,地形平坦,西部低矮的高原,宽广平坦。

3.读自流井结构示意图
(1)说出图中地质构造的类型。

向斜
(2)分析澳大利亚大盆地自流井的形成。

大自流盆地的东侧是大分水岭,由于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的影响,降水较多,丰富的雨水沿着隙水的岩层向低洼处渗透,在盆底底部凿井,到蓄水层,中部盆地的地面低于地下贮水层水面,再加上水本身的压力,水就可以自动喷出地面了。

活动三:分析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
1.填出澳大利亚主要气候类型
①亚热带湿润气候②热带雨林气候③热带草原气候
④热带沙漠气候⑤地中海气候⑥温带海洋性气候
2.说明澳大利亚的气候特点、植被带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教学建议:澳大利亚气候分布比较独特,有些气候学生分析有困难,可由教师引导完成。

澳大利亚气候炎热干燥,类型大致呈半环状分布。

由于降水从北、东、南三面沿海向内陆作半环状递减,植被带也相应呈半环状分布,由沿海的森林带向内陆逐渐过渡为草原带、荒漠带。

形成原因:①纬度位置: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南纬10º41′~39º11′之间,南回归
线横贯大陆中部偏北,大部分地区的太阳高度角大,日照强烈,气候炎热。

②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的影响。

澳大利亚大陆大部分地区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带的控制下,降水少,气候干燥。

具体分析如下:
(1)南回归线横穿大陆中部,大部分地区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东南信风控制下,炎
热干燥。

(2)南部、西南部沿海位于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下,为地中海气候。

(3)北部夏季来自赤道的西北风带来丰沛的降水,为湿季;冬季受东南信风控制,为干季。

(4)东南沿海受暖流影响,比较湿润,形成亚热带湿润气候;东北部常年吹东南信风,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最南端常年受西风控制,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5)中南部夏季受南移的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形成干季;冬季受北移的湿润西风控制,形成湿季。

活动四:总结澳大利亚的经济特征
1.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1)说明混合农业的分布。

分布在国土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
(2)混合农业的特点(回顾已学)
学生回顾,老师对不全的地方做补充。

(3)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处于大分水岭西部,属雨影区,降水稀少,灌溉成为农牧业的限制性条件,政府实施东水西调促进农业发展。

2.读图说明澳大利亚铁路分布的特点,简要分析其原因。

澳大利亚的铁路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带。

主要是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铁路具有运营价值;平原地区,方便铁路修建。

3.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试分析其原因。

人口城市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和西部内陆地区人口少,东南沿海气候温和湿润、宜人,交通便利,开发早,工农业发达;内陆和西部气候干燥,东北部湿热,有大堡礁不利建设港口。

4.归纳澳大利亚的总体经济特征。

有现代化的农牧业和工矿业,羊毛、小麦著名世界,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煤和铁矿石出口多,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目前,服务业大大超过农牧业和工矿
业成为经济支柱。

【教学反思】
【巩固训练参考答案】
1. D
2.A
3.B
4.B
5.C
6.B
7.A
8.(1)地形洋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2)合理利用墨累—达令河等河流的水源;大力开发大自流盆地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将大分水岭东部丰富的水资源调入墨累—达令盆地。

(3)混合农业。

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4)主要分布在城市附近。

市场和饲料供应。

9.(1)东南沿海①城市(人口)集中;②教育繁荣;③交通便利;④经济发达;
⑤文化交流需求大。

(2)①径流量较大,流速较快;②水位季节变化大,汛期在夏季;③含沙量小;
④无结冰期。

10.(1)地理分布:生产地在西澳大利亚州的中西部;主要出口地为东亚。

优越条件:铁矿资源丰富,分布集中;矿山接近大型矿石输出港;距离东亚市场较近。

(2)①地夏季降水集中;③地冬季降水集中。

①地夏季从亚洲吹来的东北季风越过赤道后转向为西北季风;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为其带来降水;③地冬季来自海洋的西风为其带来降水。

(3)相同点:②、③两地都有丰富的地下水。

不同点:②地水资源总量比③地少,地表水终年缺乏。

③地地表水较丰富,集中在冬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