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套真题

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套真题

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40小题,每题1.5分)1. 商王遇事都要占卜,占卜的方法是用火在牛胛骨或龟腹甲上烧烤,甲骨的背面便出现裂纹,叫“兆”,然后根据兆纹的形状来断定吉凶。

这说明()A . 最高权力尚未高度集中B . 神权和王权相结合C .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D . 宗教色彩较为浓厚2.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的含义是()A .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B . 全国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C . 嬴政自称皇帝,在中央设三公D . 皇权空前加强,实行君主专制3. 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中,县的幅员大小适中,县令一般只治民,不治军;只管文,不管武。

之所以这样设置,主要是为了()A . 肃清封王残余B . 防止地方割据C . 扩大郡守权力D . 保障军权独立4. 中国古代社会的建构方式是血缘而不是契约,血缘联结组成家族,家族成为政治的基础,以家族为核心的血缘关系扩张为政治关系,形成君父权威相得益彰的政治体系。

这表明古代中国()A . 分封制的影响深远B . 君主权力高度集中C . 家国同构格局明显D . 家族观念十分浓厚5. 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烽火戏诸侯”;学者李峰在《西周的灭亡》一书中综合运用了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略。

对于两位学者的观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 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事实B . 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等为根据,真实可靠C . 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断,不足为信D . 两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为一家之言6. 西周的封国与夏商时期的封国不同,不是在原部落居地上就地册封,而是把同姓王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由从外迁入的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

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A . 对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起着制衡作用B . 使夏商以来的血缘族体逐渐走向瓦解C . 使边远和新征服的地区同内地周文化一致D . 使封国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发挥了作用7. 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凡为法律行为,必须说固定的套话,做法定的动作等;若不依法定方式而为,或稍有差错,纵有意识表示,也没有法律效力。

这表明早期罗马法()A . 审判的程序非常严密B . 保留了习惯法的原则C . 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D . 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8. 公元前413年,雅典远征西西里失败,很多雅典人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而忘记自己那一票的神圣责任和义务,其出尔反尔的手法几近无赖。

材料主要反映了雅典()A . 演说术有助于民主决策B . 公民道德素质严重缺失C . 民主实质只是流于形式D . 直接民主存在决策风险9. 法国宪政之路由大革命肇始,以《人权宣言》为基准,1875年之后,宪政制度逐步得到广泛认同。

法国式宪政道路的基本特征是()A . 无成文宪法却有稳定的宪政制度B . 宪法行二百年而基本体制不变C . 启蒙思想影响下宪政坚决彻底D . 在各种政治力量角逐中曲折前进10. “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

”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要求()A . 维护各州的权力B . 争取民族独立C . 建立民主制度D . 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11. 从近代世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来看,《权利法案》的最大意义在于()A .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B . 以法律权力取代君主权力C . 国王不能随便征税D . 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12.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主动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

当时新增的通商口岸包括九江、汉口、南京,镇江等地,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区域包括九江、天京、苏州,杭州等地。

由此可知,列强主动“助剿”的主要目的在于A . 划定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B . 保障在议定通商口岸投资设厂C . 攫取苏、杭等地为通商口岸D . 维护其在通商口岸的经济利益13.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A . 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 . 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 . 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 .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14. 1917年俄国相继发生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分别定义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选项区别二月革命十月革命A革命背景沙皇统治矛盾重重和平夺权化为泡影B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C革命任务推翻沙皇统治推翻临时政府D革命结果两个政权并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A . AB . BC . CD . D15. 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

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这表明当今中国()A . 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B . 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C . 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D . 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16. 北魏至唐朝中叶,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大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卖。

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服徭役、兵役。

这一措施()A . 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B . 动摇了封建土地制度C . 加重农民的赋役负担D . 消除了土地买卖现象17.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主要原因是()A .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B .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 . 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D .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18. 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

”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A . 春秋战国时期B . 两汉时期C . 魏晋南北朝时期D . 隋唐时期19. 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主动“捐帑”、“报效”。

……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

这反映出()A . 官商勾结是徽商崛起的重要原因B . 获取功名是富商大贾经商的最终目的C . 明清富商大贾难成社会革新的力量D . 清商帮势力强大20. 下表“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统计表阶段出土器物战国晚期到西汉前期随葬尖叶形锄、粗茎剑、空首铺、铜鼓、贮贝器、透雕动物饰牌、璧环状手镯和圆形扣饰为典型的“滇文化”器物。

西汉中期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青铜兵器、生产用具逐渐减少,内地输入的铁器和模仿内地制作的器物大量出现。

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地方民族特色的器物近于绝迹,内地输入的铁兵器、生活用具和五铢钱,已占绝对优势。

上表是20世纪中期以来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统计。

从出土器物的特点可推断,汉代()A . 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推广B . 西南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C . 西南地区铁器主要依靠中原输入D .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有效巩固21. 明代初期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

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

这一变化反映了()A . 科举取士范围的扩大B . 社会经济的发展C .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D . 等级制度的解体22. 1851年,英国全国1800万人口中,大部分都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城市人口占52%。

当时英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10个,其中,首都伦敦的人口达到230万。

促使城市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是()A . 海外殖民扩张B . 城市生活条件相对优越C . 工业革命D . 人口出生率显著提高23. (19世纪末)“在南美洲,映入眼帘的,到处都是交通线不合理、不充足的特征。

修建它们不是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是为了连接生产点和装船港口,在它们之间的广大地区连最差的道路也没有。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的这段话旨在说明()A . 西方工业文明促进了南美洲农业文明快速进步B . 西方殖民扩张的终极目的是满足自身发展需要C . 西方的殖民活动改变了南美洲交通落后的面貌D . 殖民地和宗主国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经济利益24. 16~17世纪,荷兰人发明了银行票据和支票来解决不同地区的商人使用不同货币的问题,又创建了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的金融市场体系来解决商贸发展的投融资等问题。

据此可知,当时荷兰金融业兴起的背景是()A . 专制王权不断发展B . 欧洲封建制度加速崩溃C . 世界市场逐渐形成D . 地中海沿岸经济较繁荣25. 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贵族每天酗酒赌博来消磨时光,结果负债累累;一个年薪100磅的下院书记官一年受贿5000磅;新兴的工厂主阶层一心只想如何发财,有了钱就在自卑驱使下拼命讲排场”。

这最能体现出()A . 工业革命引发了道德危机B . 工业革命导致英国政治更加混乱C . 工业革命引发阶级关系的变动D . 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6. 15-17世纪的世界,东方的中国商业繁荣,兴起了像晋商、徽商这样的地域性商人群体;而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入西班牙。

前者经商获利后便开始大量购买土地修建房屋,进而形成了今天在太原周边大量的山西大院;而后者纷纷购买奢侈品,购买贵族头衔。

这些现象对二者产生的共同影响是()A . 推动了殖民扩张活动B . 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C . 阻滞了国内工业发展D . 提升了国际地位27. 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设厂自救”的棉纺织企业。

它们的共同点是()A . 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B . 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C . 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D . 属于近代洋务企业28. 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

造成张謇“不幸”的根源是()A .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B .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C . 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D . 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29. 据资料记载,美国大萧条发生后,无锡以出口为主的缫丝工业遭受严重打击,其他行业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