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教育行业市场供需分析及预测
教育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变化
一、教育行业产业链分析
教育行业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及其他教育。其中中等教育指初中教育、高中教育、中等专业教育,职业中学教育、技工学校教育和其他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其他教育涵盖职业技能培训、特殊教育和其他未列明的教育。
教育行业属于国民经济中的人力资源行业,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发展的基础。从社会分工来看,教育属于第三产业,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经济效益。但是,教育部门不是物质生产部门,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教育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同时,教育行业也具有产业性质,具有产业的普遍性特征,即:生产性、服务性、经营性和效益性。但是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相比,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产业,反映在:1.教育主要提供精神和知识服务,具有能动性。2.教育产业结果具有非实物形态性,是以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学校的科研成果、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以及科技咨询等无形的方式体现出来的。3.教育产业的效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是教育产品是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一经投放市场,能够反复使用,实现其价值,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增值。
由于我国以公有制教育为主,教育行业受到国家政策影响较大。近年来颁布的一系列教育法规政策对教育的发展方向影响很大。
二、教育行业经费所占GDP比重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教育的地位逐渐升高。在国家经济发展持续增长的同时,教育经费也逐年增加。但是教育行业经费所占GDP比重仍然不足。从下图可以看出,在2003年时总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为5.29%,为2002至2006年间的最高值,2004年总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有了较大的下降,为4.53%,此后的几年间总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逐渐回升。 2 / 23 5480.036208.277242.68418.849815.315.215.294.534.64.65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20022003200420052006年亿元44.24.44.64.855.25.4%总教育经费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1 总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变化情况
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曾规定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20世纪末达到4%,但是从下图可以看到,我国尚未达到这一目标。2002年时曾达到一个最高点,为3.32%,此后该比重一直到2004年均为下降趋势,2005年较2004年有了0.02个百分点的缓慢增长,2006年较之2005年有了1.2个百分点的较大增长。这些情况的产生与2004-2007年中央安排100亿元资金用于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及从2006年开始执行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这期间,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
3491.43850.624465.865161.086348.363.323.282.792.813.01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20022003200420052006年亿元2.52.62.72.82.933.13.23.33.4%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2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变化情况 3 / 23 三、教育行业投资额度占全国投资总额比重变化分析
教育行业固定资产资产投资总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呈下降趋势,这主要与教育行业近年资产增幅较慢有关,平均增幅大约为8%,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平均增幅在24%以上。
1803.681966.42113.9247.63.062.622.261.705001000150020002500200420052006200703年亿元00.511.522.533.5%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社会投资额比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数据
图3 教育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四、2008年重要教育政策分析
(一)义务教育
教育部公布了其2008年的工作要点,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的主要政策是:优化教育结构,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
(二)高中阶段
在高中阶段,国家的主要政策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加强对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针对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的主要政策是: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着力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积极推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和合作办学。深化公办职业院校体制和机制改革,积极推广“三段式”办学模式,引导和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4 / 23 全面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启动国家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大力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三)高等教育
在高等教育阶段,国家的主要政策是:
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支持校企合作建设国家重点发展领域紧缺人才的学科专业。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加强教育教学的实践环节,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事业单位实习实践
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中心,启动新一轮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度。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以初试、复试和推荐免试为重点的改革措施,更加重视创新人才的选拔。做好博士生培养质量的调查与分析,健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深化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改革。深入推进专业学位工作。
继续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竞争力。全面实施“211工程”三期建设,完成“985工程”二期建设,启动“985工程”三期建设,实施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计划。 5 / 23 教育行业供给分析及预测
一、供给总量及速率分析
(一)学生数量分析
教育行业的供给总量可以从在校生数和招生数反映,从下图可以看到,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幅度变化较小,2005年在校生总数较之前几年有了相对较大幅度的下降,较2004年的增幅为-0.51,2006年在校生总数缓慢回升。
23932.923950.123971.123847.823878.61.30.070.09-0.510.1323780.023800.023820.023840.023860.023880.023900.023920.023940.023960.023980.024000.020022003200420052006年万人-0.8-0.6-0.4-0.200.20.40.60.811.21.4%总在校生数增幅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4 全国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及其增长速率
从各类学校招生总数及其增幅可以看到,总的招生数持下降趋势,在2006年有了小幅回升。
5424.55386.05328.25294.75369.23.94-0.71-1.07-0.631.415200.05250.05300.05350.05400.05450.020022003200420052006年万人-2.00-1.000.001.002.003.004.005.00%总招生数增幅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6 / 23 图5 全国各类学校总招生数及增幅
注:以上两表的在校生数及招生数为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学、职业中学、普通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学前教育的学生总数据
(二)教育规模变化分析
教育现有规模决定了教育供给量的基数,它决定了教育机会的大小和可以接受教育的人口数量的多少。
我国的教育规模为世界第一,2006年我国共有31860万名学生,1652万名教职工,教育人口所占比重为25.6%。至2007年底,我国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了8.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以上。全国总人口中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已达7000多万人,从业人员中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已位居世界前列。
表1 教育规模
年份 学校数
(万所) 学生数
(万人) 教职工数
(万人) 教育人口
(万人) 教育人口比重
(%)
2002 117 31873 1579 33452 26.2
2003 96 31989 1610 33599 26.2
2004 68 32558 1597 34155 26.4
2005 65 31621 1624 38528 25.6
2006 63 31860 1652 33512 25.6
(三)各级教育毛入学率分析
下表是各级教育毛入学率,从表中可以看出,义务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接近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在2005至2006年间有了较大提升,这一情况的产生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执行的“两免一补”政策有关。据悉,实行这项改革以来,2006年我国共帮助西部农村地区的4600万适龄学童顺利走进了课堂。到2006年年底,这项政策已经惠及5000多万名农村中小学学生,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140元,初中生年减负180元,贫困寄宿生可减负500元。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每年都有较大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进入世界公认的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总数为世界第一。
表2 各级教育毛入学率 7 / 23 单位:%
年份 小学 初中 高中阶段 高等教育
按各地相应学龄计算 12-14周岁 15-17周岁 18-22周岁
职前 全口径
2002 107.5 90.0 38.4 42.8 15.0
2003 107.2 92.7 42.1 43.8 17.0
2004 106.6 94.1 46.5 48.1 19.0
2005 106.4 95.0 50.9 52.7 21.0
2006 106.3 101.9 57.7 59.2 22.0
数据来源:教育部
(四)师资水平和数量
教育行业的总供给量受师资水平和数量的制约。生师比低则表明师资还较为充足,增加供给量还有很大可能。如果生师比高,师资短缺,那么教育行业供给量的增加就比较困难。另外,教师的分布情况也影响教育行业的实际供给能力。当优质教师资源单向流动到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就会影响贫困地区的教育供给能力。
1.专任教师数
从下图可以看到,专任教师总数保持了一个稳定的增长速率,2002年到2006年的平均增长幅度为1.92%
1213.61238.61263.11168.41189.72.012.061.981.751.8211201140116011801200122012401260128020022003200420052006年万人1.551.601.651.701.751.801.851.901.952.002.052.10%专任教师总数增幅
图6 专任教师总数及其增幅
注:以上数据按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学、职业中学、普通小学、特殊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