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交通类建筑造型与建筑地域性的关系
交通类建筑造型与建筑地域性的关系
案例二:武昌火车站
民用版“楚王宫” 民用版“楚王宫”
建筑面积:31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31000平方米 新站启用时间:2009年 新站启用时间:2009年5月19日 19日
武昌火车站是京广铁路线的第一批老站房,作为交通建筑类型,历史悠久。 武昌火车站是京广铁路线的第一批老站房,作为交通建筑类型,历史悠久。经过长年使 用以及客流量的增加,如今其破败的形象、 用以及客流量的增加,如今其破败的形象、广场混乱的秩序已不符 市的城市形象,急需加以改造。 市的城市形象,急需加以改造。
l车道2平台3综合大厅4候车厅5基本站台6快速进站通道7二~五站台8东侧子站房 车道2平台3综合大厅4候车厅5基本站台6快速进站通道7二~五站台8
武昌火车站传承了多少的荆楚文化?
1、 “台”的组合
入口雨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武昌火车站传承了多少的荆楚文化?
1、 “台”的组合
大厅中庭
武昌火车站传承了多少的荆楚文化?
苏州火车站早先的相貌: 苏州火车站早先的相貌:
北京西站:1996年建成 北京西站:1996年建成
苏州站:1982年建成 苏州站:1982年建成
北京站:1959年建成 北京站:1959年建成
苏州火车站早先的相貌: 苏州火车站早先的相貌:
整体连续的棱型屋顶与结构浑然一体,粉墙袅袅伸进了深灰色屋面的端头。覆盖着现代化交通建筑的大 整体连续的棱型屋顶与结构浑然一体,粉墙袅袅伸进了深灰色屋面的端头。 空间,层层叠叠、纵横交错。延续着古城的肌理。 空间,层层叠叠、纵横交错。延续着古城的肌理。 与古城隔河相望的南广场上,两组镶嵌着巨型灯笼的圆柱撑起大跨度的现代化棚架, 与古城隔河相望的南广场上,两组镶嵌着巨型灯笼的圆柱撑起大跨度的现代化棚架,栗色的结构杆件呼 应着粉墙黛瓦。斜坡顶、灯笼柱映衬在粉墙上,在吴韵天空下讲述着水巷船家的生活。 应着粉墙黛瓦。斜坡顶、灯笼柱映衬在粉墙上,在吴韵天空下讲述着水巷船家的生活。 俯视烟雨姑苏水乡,新城区环绕着古城,黛瓦粉墙栗柱构成的城市的肌理跨过河流、街巷、民居,覆盖 俯视烟雨姑苏水乡,新城区环绕着古城,黛瓦粉墙栗柱构成的城市的肌理跨过河流、街巷、民居, 在苏州站上。 在苏州站上。 近人尺度的粉墙将站房各部分空间连成了整体,或藏或露、或深或浅、浓浓淡淡、飘飘袅袅, 近人尺度的粉墙将站房各部分空间连成了整体,或藏或露、或深或浅、浓浓淡淡、飘飘袅袅,将现代化 车站的宏伟壮观融入在千年古韵中。 车站的宏伟壮观融入在千年古韵中。 站台雨棚在铁路线上空的通透,给旅客带来了阳光和清风。站台棚架系统为太阳能的利用提供了基础。 站台雨棚在铁路线上空的通透,给旅客带来了阳光和清风。站台棚架系统为太阳能的利用提供了基础。 随着更多洁净能源的使用,环保和艺术的结合使得这座全新的交通枢纽成为一个绿色的环保中心。 随着更多洁净能源的使用,环保和艺术的结合使得这座全新的交通枢纽成为一个绿色的环保中心。 北站房一侧,随着新城的高桥飞架,现代建筑品位凸显,向往来旅客展现着千年梦醒, 北站房一侧,随着新城的高桥飞架,现代建筑品位凸显,向往来旅客展现着千年梦醒,一朝冲天的美好 故事! 故事!
新旧外观对比:
比 老 ———— ———— 车 站 外 形 对
新
总结苏州车站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任何人一看到它的色彩和内外就明白它只属于苏州, 总结苏州车站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任何人一看到它的色彩和内外就明白它只属于苏州, 木材,白墙,灰瓦,用现代的材料演绎了古典的元素。传说中的“有机” 木材,白墙,灰瓦,用现代的材料演绎了古典的元素。传说中的“有机”在它身上得到 了体现,这正符合设计团队抛出的“苏而新”的概念。 的概念。 了体现,这正符合设计团队抛出的“
湖北作为荆楚文化的发祥地,武汉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浓郁的楚 文化特色;武昌又是武汉历史最悠久的文化区,楚文化特征愈发明显。建筑历史 与城市历史的双重结合使武昌站定位于楚文化建筑风格是顺理成章。
荆楚文化什么样?
1、楚历史艺术品提取建筑元素
楚文化中的艺术品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广泛地联系着。这些艺术品通过造型、色彩、纹样、材 料上的特色及卓越的技艺,反映着当时的社会风尚和人们的审美观念。从中我们也可以提炼出“楚 建筑”的一些元素特征。。 建筑”的一些元素特征。。
武昌火车站传承了多少的荆楚文化?
1、 “台”的组合
造型外观上最主要的特征是突出了“台”的元素,并且营造了一种“层台”的效果。造型外观 上最主要的特征是突出了“台”的元高架车道与两层大屋面,前后错落有致,穿插交合在一起。高 架车道下有柱子支撑,可看作一重台;然后是位于站房前部的第一层屋面,形式上与主体中庭屋顶 相同,与其构架组成了站房的入口雨棚,形成了一个室内外过渡的“灰空间”,既体现出空灵通透 的特征,又起到了防止西晒的作用,与整个建筑造型浑然一体,成为二重台( 16);第二层屋面覆 的特征,又起到了防止西晒的作用,与整个建筑造型浑然一体,成为二重台(图16);第二层屋面覆 盖中庭,并与第一层屋面咬合,打断了其向室内延伸的趋势,成为整个建筑的制高点,并且形成了 交通建筑的室内大空间,此乃三重台。这种组合方式交融自然和谐,并给人以层层跌落的感觉,不 由想起楚国“层台累榭”的建筑形式。
案例一:苏州火车站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联合体 设计时间:2006年 设计时间:2006年6月~2008年12月 ~2008年12月 建筑面积:8700平方米 建筑面积:8700平方米 设计者:崔恺 王群 章春 涂欣 李良 罗洋 李维纳 狄明 贺晓宇
建筑位置:它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原苏 建筑位置: 州火车站站址,南临古护城河风景带, 州火车站站址,南临古护城河风景带, 北接蓬勃发展的平江新城商业金融中 心区 总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 建筑高度:32米 建筑高度:32米
朝 天 向 ”
故 都 涅 磐
韵 流 水 觞 ,
“ 粉 黛 行
室内设计:
站房建筑内外表达 一致,候车大厅开敞明 亮,白色菱形天花镶嵌 着栗色的结构杆件,刚 性的几何形式与空头的 木构架相互穿插,开合 之间,形成丰富的界面 表情,同时也避免了阳 光直射。粉墙黛瓦,李 色花窗格栅,深灰色的 踢脚和窗框,共同构成 室内墙面肌理。
线 型 之 美 空 灵 之 美
楚建筑的 美, 化。 当 通 , 与 的 , 中的 的 , 的 , 。 上的 , 的 。 的 , 的 ,以及 一 人们的 中,楚人 。 造型以 。这一样 风 的特征, 从 观 上 。楚建筑 的 、 、 、 、 、 、 、 、 、 、 、 、 、 一的“ ”, 的 也 的 。
地域性如何影响我们的建筑
What is the impact of regional ?
建筑造型受当地传统文化的制约
建筑造型受基地周围环境的影响
建筑造型受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
建筑地域性的重要性
Importance of architectural regionalism
使现代建筑地域化,使地域建筑现代化。 —— 何镜堂
3、“楚文化”形式语言
在方案设计中,设计者运用了许 多历史符号语言,尤其是对楚城 城门的隐喻。楚城城门一般由城 墙、水门、陆门、望楼四个部分 组成。其中水门通过船只,陆门 则供人车通行,这是楚国城门特 有的营建方式。站房大楼中间主 人口好比陆门,稍旁的大玻璃窗 有如水门,倾斜的墙面象征楚城 高墙,两端的辅助用房结合功能 做成双阙望楼形式,无一不在昭 示楚城门的种种特征。另外,雨 廊用柱子支撑,采用了干阑的原 型,再加上白色的围栏,颇有 “轩”的意味。
Vip候车室的 Vip候车室的 空间布局端正, 再现了传统宅邸 中的空间层次, 有错落有致的影 壁、院落、非对 称性均衡的园林 景观及水体等构 成,体现苏州小 尺度建筑的柔性。
苏州火车站建筑空间形态和建筑形式的设计,让我们关注建筑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和设计 方法的研究。在苏州火车站的创作当中,充分尊重苏州地域文脉和城市环境、社会环境相协调, 从当地的人文环境、文化环境入手,试图探索出创作“苏而新”建筑风格的首发。 首先,结合苏州站邻近古城的环境特点,挖掘出菱形体空间为主要基本元素,形成富有苏州地 方特色的屋顶————菱形空间网架体系 方特色的屋顶————菱形空间网架体系。“菱形”屋面与结构浑然一体,形势与内容高度统 菱形空间网架体系。“菱形”屋面与结构浑然一体,形势与内容高度统 一,同时解决了大跨度的问题。大体量的屋顶被分解成高低起伏,从横交错的屋面肌理和大小 各异的采光天井,既有效地解决了候车大厅、站台的采光透风问题,又把大空间、大体量现代 化交通建筑通过化整为零的首发融入了古城的城市尺度,延续古城的城市肌理。
案
例
分 析
交通类建筑造型与建筑地域性的关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portation building architectural modeling and architectural regionalism
什么是建筑的地域性? 什么是建筑的地域性?
What is the regionalism of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荆楚文化什么样?
2、借鉴建成的“楚文化”建筑
何为“楚文化”建筑,其风格、形式究竟如何? 何为“楚文化”建筑,其风格、形式究竟如何?
1)直接运用外部形式语言 1)直接运用外部形式语言 如高台建筑、中轴对称、宽屋檐、大坡式屋顶、黑瓦、红墙柱等。这些形式大都 是从史料以及出土的文物中考证得来的。运用比较成功的有湖北省博物馆,其采用楚文 化特有的红黑色及独特的形式,来传承楚文化。
2、屋顶型制
中庭大厅的大屋顶,虽然也采用了坡屋顶,但与通常所见的中国古建筑坡屋顶不尽相同。 其采用汉代的坡顶形制,屋面四面倾斜。但与古典形制不同的一点就是放缓了屋顶的倾 斜坡度。中央大厅两侧的候车大厅的屋顶和中央大厅的屋顶产生高低落差富有层次。雨 篷部分采用4 篷部分采用4个一模一样的棱体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