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梅花拳 的历史沿革文本文档

梅花拳 的历史沿革文本文档

中国小架梅花拳的历史沿革作者:□傅志民文章来源:本站点击数:719 更新时间:2007-9-28 7:56:43编者:中国小架梅花拳源于梅花拳大架,是在大架梅花拳的基础上改创而来的。

据梅花拳《根源经》记载:“清乾隆年间,梅花拳第八代师祖张从富,自幼天资聪慧,拜本村赵学义为师,习练梅花拳十二庚,内外兼修,文成武就。

他在梅花拳大架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泊,加上自己独到的见解,独创小架梅花拳。

”张从富创小架梅花拳后,继续秉承“天下梅花是一家”的传统思想理念,所以,梅花拳也没有因此而产生分歧和矛盾,在辈份排列上也仍按原有排列方式排定,这是在其他任何拳派中绝无仅有的,充分表现了张从富大度、宽胸的宗师风范。

相对于大架梅花拳来说,小架梅花拳的历史比较短暂,距今也只有200多年,但也就是在这短短的200多年里,梅花拳由于改创为小架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比起梅花拳这一长达近3000年的历史来说,小架梅花拳的产生及发展却超越其任何时代。

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一梅花拳的历史渊源梅花拳古称梅拳,是我国较为古老的拳种之一。

《梅拳秘谱》上说:“梅拳之始因年代久远而不可知,传云汉时已有,至今已有百余世矣。

”梅花拳也叫梅花桩,是干枝五势梅花桩的简称,属昆仑派。

据《五护纲领》记载:“周昭二十五年,古佛生焉,居伯阳(老子)之后,占仲尼之前”。

“古佛”即东方离,化名云磐,住在西域天磐云程孝县清静宫玄金殿,即现在的昆仑山一带,他创造了两种拳:一为“八卦”(不是指现在的八卦拳、八卦掌),一为“梅花”。

其中,八卦为行路拳,梅花为看家拳。

有“出门合八卦”,“回家踏梅花”、“东昆仑八卦神掌,西昆仑梅花神拳”之说。

周昭王乃西周第四代君王姬瑕,姬瑕称王是在公元前十世纪末,也就是说,东方离创拳、传拳的时间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

所以在梅花拳弟子中着这样一首歌谣:混沌初开天地分梅花武当共相存开天辟地治世界留下山川和树林这几句歌谣充分说明了云磐始祖创建梅花拳的历史之久远。

云磐始祖下山传拳时,时逢满山梅花开放。

于是,他据梅花五瓣而定五行,取梅花迎寒而放之意,外干枯而内丰盈,下盘节而上通天。

招数似疏而密,伏机而待,变化无穷。

具阴阳五行之资,又通八卦之神妙。

朵朵梅花又预示着世间每一个弟子,于是,给自己创建的拳命名为“梅花拳”。

梅花拳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是在公元前479年(周敬王41年),王秋白,齐建文、楚庄明、宋定国、吴龙军、秦穆和六人创立“梅花五虎拳”。

公无前223年(秦始皇24年)梅花拳正式立谱,写成拳谱传于后人。

第一部拳谱叫《五虎七星拳》。

梅花拳共有四大谱、四小谱。

第一小谱是在公元前208年(秦二世2年)立;第二小谱是在公元9年(新朝元年)立;第三小谱在公元49年(东汉光武刘秀建武25年)立;第四小谱在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立。

梅花拳至公元1628年(明崇祯元年)有了新的进展,起了更大的变化。

四大谱被定为祖谱,祖谱又分为十二小谱,十二小谱又成为十二派。

十二派在全国迅速发展开来,由梅花精拳改为梅花拳。

四大祖谱改为“梅花令”,以“正忠令”为祖。

于此,全国的梅花拳共分十二支、三大派(三大家),即龙门派、青龙派、金龙派。

从公元前479年至公元1628年,梅花拳已发展至170代;从公元1628年至今,又发展了28代;从公元前面479年至今,全国梅花拳已传承了198代。

二梅花拳的历史变革《梅花拳秘谱》上说“夫我国拳术派别之众百有余门矣,但溯其源泉则一也。

盖学者侧重于身体之一部,而展其所长另创一家,而门派生焉。

迄今犹能保持原有状态具存者,仅梅花拳耳。

”也就是说,其余门派的派生,是因创造者只是改变其门派的一部分,而没有继承它的全部。

或者从本质上部分或全部改变。

而梅花拳则不同,在它长达近3000年的梅花拳史上,虽然经过几次较大的变动,但其根本“以武之心”没有改变。

它那“锻炼身心、治病救人、技击制敌、开发智慧”的功能也没有改变,仍然维系着“天下梅花是一家”的传统理念也没有改变。

它历尽沧桑,几经巨变。

至今仍然能保持着的精髓和原貌,的确堪称是我国武术界的一大奇迹。

梅花拳在其长达近3000年的历史上有几次较大的变革,每一次的变革也使它变得更加完美。

第一次变革是在梅花拳第一大谱的形成时。

由华山道长董法利先师立。

当时参与者有七人:董法利、关风龙、于进海,河北省平乡县人;杨天峰。

江海青,河北省曲周县人;刘进玉、张玉峰,山东省泰安黄家岭村人。

七位先师写成拳谱、拳书、拳规传于后人,书名叫《七星花拳》。

第二次变革是在唐贞观17年,第二大谱的形成。

当时有十二位先师在河南嵩山少林寺立。

他们是:关青玉、杨玉海、王金停、张建才、张建生、吴世江、吴风芩、王纪论,江玉风、杨忠、马金华、孙可升。

这十二位先师修书写成拳谱、拳规传于后人,书名叫《梅花杆枝梅》。

第三次变革是在宋代赵匡胤12年,第三次大谱的形成。

由关青玉的后人关升风、张建才的后人张洪金、王金停的后人王大龙等修书成谱传于后人。

第四次变革是在明朝洪武年间,由定国公徐达、张长卫,王大山、杨传中、丁继芹、周定来、徐光心、曹新明、金龙(刘爱斗)十人修书,写成拳谱、拳规传于后人。

梅花拳从公元1628年(明崇祯元年),有了更新发展,起了更大的变化,迎来了它的第五次大变革。

四大谱被定位祖谱,在祖谱内分为十二小谱,十二小谱成为十二支、十二派。

十二派在全国开始流传。

由梅花精拳改为梅花拳。

四大谱被尊为“梅花令”,以“正忠令”为祖。

自此,全国各地的梅花拳共分十二支、三大派(三大家),即龙门派、青龙派、金龙派。

龙门派是第一家,掌门人张山。

龙门派又分四支:龙门支、向阳支、桃梅支、杆枝梅龙门支掌门人张山,家住徐州铜山县小尖山村;向阳支掌门人苗进风,家住河北省邢台风门村;桃梅支掌门人张程,家住河北省平乡县王杨村;杆枝梅掌门人李全生,家住曹州。

青龙派是第二家。

掌门人周传玉。

青龙派分四支:青龙支、迷忠梅、见地生根无龙手、笑梅连声不问门。

青龙支掌门人周传玉,家住黑龙江省放牛村;迷忠梅掌门人王志心,家住黑龙江省黑河柳村;见地生根无龙手掌门人孙大海,家住牡丹江柳林村;笑梅连声不问门掌门人杨忠天,家住牡丹江拉勾村。

第三家是金龙派,掌门人赵忠武。

金龙派分四支:金龙支、一枝梅、落地梅、无叶杆枝梅。

金龙支掌门人赵忠武,家住山西省辽县;一枝梅掌门人李春虎,家住山西省榆社县;落地梅掌门人徐伟胜,家住山西省平顺县石城;无叶杆枝梅掌门人张龙生,家住山西省襄恒县土苍底村。

梅花拳的第六次大变革是在清乾隆年间,梅花拳第八代师祖张从富将梅花拳大架改为小架。

这在梅花拳《根源经》中明确记载:“清乾隆年间,梅花拳第八代师祖张从富,自幼天资聪慧,拜本村赵学义为师,习练梅花拳十二庚,内外兼修,文成武就。

他在梅花拳大架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泊,加上自己独到的见解,独创小架梅花拳。

”张从富创小架梅花拳后,继续秉承“天下梅花是一家”的传统思想理念,所以,梅花拳也没有因此而产生分歧和矛盾,在辈份排列上也仍按原有排列方式排定,这是在其他任何拳派中绝无仅有的,充分表现了张从富大度、宽胸的宗师风范。

相对于大架梅花拳来说,小架梅花拳的历史比较短暂,距今也只有200多年,但也就是在这短短的200多年里,梅花拳由于改创为小架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比起梅花拳这一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来说,小架梅花拳的产生及发展却超越其任何时代。

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三梅花拳在河北平乡的传承与发展据梅花拳《根源经》记载:梅花拳后百代是从“甲社”始祖开始的,为后百代第一代始祖。

于明万历戌子年(公元1588年)传拳至徐州城南铜山县小尖山村张三省(又名张山),张三省是梅花拳第二代师祖。

张山传至徐州沛县八里庄周安邦(曾做过陕甘宁总督)六个儿子:周正元、周正亨、周正利、周正贞、周正传、周正法。

周正法为梅花拳第三代师祖。

周正法传至河南省开州蔡起屯蔡兴道,蔡兴道为梅花拳第四代传人师祖。

蔡兴道传于河北省平乡县前马庄张复、直隶大名府内黄县八里庄村杨炳,康熙年间武探花、二等侍卫。

张复为河北梅花拳第五代师祖。

张复传于河北省平乡县前马庄张好学、南和县郑庄郑守掌,张好学为梅花拳第六代师祖。

张好学传于河北省平乡县八辛庄赵学义、张从灵。

赵学义为梅花拳第七代师祖。

赵学义传于第八代张从富,张从富为梅花拳第八代师祖。

张从富独创小架梅花拳,为中国小架梅花拳始祖。

河北省南和县善友桥候魁元(曾做过山西安察司)、河北省曲周县耶律寨耿茂春、河北省平乡县马第二町李进友(李老奎)、河北省平乡县史第二町史聪明(史孝彦,平乡县史二町史氏家谱有明确记载)是张从富弟子,为梅花拳第九代师祖。

河北省平乡县东田庄王法胜、河北省平乡县王杨村王文道(李进友徒)等为梅花拳第十代师祖。

河北省平乡县王杨村王荣贵(王文道之子)、河北省平乡县旧城东大街路天祥等为梅花拳第十一代师祖。

河北省平乡县王杨村王山根(王荣贵之子)、河北省威县翟庄李廷吉、李廷贵等为梅花拳第十二代师祖。

河北省威县沙柳寨赵三多等为梅花拳十三代师祖。

河北省平乡县张第二町张洪印、河北省平乡县田第二町田尚田、河北省武强县西王庄任俊杰、河北省平乡县李杨村李长德(曾任平乡县县委书记、烈士)等为梅花拳第十四代师祖。

河北省武强县西王庄赵英廉等为梅花拳第十五代师祖。

河北省平乡县油召桥马清雨(曾任平乡县梅花拳协会会长)、河北省深县北院头村韩其昌(有“沱南侠”之称,中国梅花拳协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为梅花拳第十六代师祖。

北京·中国警官大学武术教研室教授韩建忠、山东大学数学系教授燕子杰、广东佛山大学教授李明清、河北省平乡县田第二町田长海等为梅花拳第十七代弟子。

加拿大安瑞德等为梅花拳第十八代弟子。

(十八代以下略……)中国小架梅花拳在我国各地的传承和发展中国小架梅花拳在河北省平乡县八辛庄诞生以后,因它的缩、小、绵、软、巧等优势,更适合习练,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单就发生在张从富身上的故事就让人叹为观止。

“京城救驾”、“传拳骆驼牧”、“一步两眼井”、“张从富看戏”等佳话至今还令人传送。

张从富有九个弟子,个个文武双全,内外兼修,也留下了许多会计人口的佳话。

如“候魁元大闹河南町”、“耿茂春海州办案”、“史聪明皇宫教拳”、“李进有传拳章村煤矿”等(以上故事在本站《梅花轶事》栏目有祥叙)。

充分显示了小架梅花拳的威力,也可以说是小架梅花拳牛刀小试,也就是从这时起,人们才真正了解了小架梅花拳,争相学习梅花拳很,快遍及平乡县八辛庄(八个村)、宋夏庄(四个村)、来重町(五个村)、霍林寨、第二町(五个村)、油召桥(三个村)、杨村(三个村)、下町、上町(四个村)田庄等附近村庄,并迅速辐射到威县、广宗县、任县、曲周、南和县等周边县。

从第十代起,众弟子谨遵师训开始向山东、山西、河南等地传授梅花拳,十代王法胜、王河清、王文道,十一代王荣贵,十二代王山根传山东梁山、白帝、汶上、阳谷、文安、郓城等地,培育出了许多文武兼修的弟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