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梅花拳

梅花拳

梅花拳“梅花”两字的意义周伟良:各位网友大家好!上集咱们就传统武术中的几个拳种,比如少林武术、南少林,以及和少林武术或武术文化有关系的《易筋经》做了讲解。

这一讲咱们就在传统武术中影响比较大的“梅花拳”做一个介绍。

周伟良:说起梅花拳,它是中国传统武术中一个非常著名的拳种,但是我在这儿指出,梅花拳不仅是一个拳种,同时它也是清代在北方地区具有非常影响力的一个民间拳会组织。

作为一个拳种,梅花拳有自己的拳理功法以及技术特点,作为一个拳会组织,它烙有鲜明的教门文化印记,并且在1900年那一场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此,梅花拳也成为研究义和团运动的学者们所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周伟良:本人在上世纪末的几年中曾经对梅花拳做过深入的田野考察,这里就梅花拳的名称问题、组织起源以及拳理功法向各位网友做一个基本介绍。

周伟良:梅花拳的全名为“梅花”,然而,“梅花”这一词到底蕴含了什么样的意义,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没有一直没有说清楚。

因此,咱们第一个问题就来谈谈梅花拳“梅花”两字的意义。

周伟良:对一个拳种的认定,我在十多年前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一个拳种最基本的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就是名称,因为这和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有关,诸位想一下,中国所有拳种都是有自己的名称的。

比如少林拳,比如太极拳,比如峨眉拳,比如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八极、通背等等,都有自己的名称。

所以我认为对一个拳种的认定,首先要有自己的拳种名称。

周伟良:第二个认定是,一个拳种有它相应的自身的技术特点。

我们来看一下,梅花这一拳种名称,为什么这一拳种叫梅花?历来说法不一,我曾经归纳了一下,大致有三类:为什么叫梅花呢?因为这一拳种在技术上是按照天干地支分作五式,宛如梅花开放,古称五式梅花拳;第二种观点认为,梅花一词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意味,为什么这么说呢?据说明末时期,大家知道,因为明末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在眉山上吊,因此民间很多人士反清复明,同时把眉山的眉改成“梅花”的“梅”,表示他们反清复明的意思。

第三种观点,当时河北亮拳一带,梅花盛开,各地拳民到这儿练拳,因此把它称为梅花拳。

什么叫亮拳呢?所谓亮拳就是在北方地区,像河南、河北、山东、华北地区,到一定时节,很多练武之人纷纷集中到某一地域,公开进行武术演练,这种活动称为亮拳。

周伟良:以上三种对我们认识什么叫梅花拳可能有一定的意义,但我们刚才说了,梅花拳不仅是一个拳种,它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象,更多是指它的组织,对这样一个既是拳名,又是秘密结社的拳会组织而言,以上的解释恐怕没有说清楚。

从技术上,由于像天干地支五式梅花,它也很难解释,为什么梅花拳至今在拳会内部有着如此大的文化凝聚和文化感召;第二,从眉三的眉转化为梅花的梅更牵强。

大家知道,导致崇祯皇帝上吊眉山的不是清军,而是李自成。

这是我自己的认识。

梅花在中国人的长期生活中是一种审美对象,当这种审美对象和宗教文化相结合时,梅花的内容就变得复杂起来,从资料来看,梅花一词在梅花拳内部不仅仅是对梅花铮铮风骨的赞美,而且被赋予了神圣的宗教渡人的情感,因此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内容的宗教文化符号。

周伟良:1999年4月,我在梅花拳之乡——河北邢台广宗县,得到了一本梅花拳内部的经卷,叫《佛祖经》,在头两句赫然写道“佛祖西域坐法台,治世干支梅花开”。

通看其经卷全文,这样一个内容,就是在经卷作者看来,尘世间的纷纷扰扰是极易迷乱人的本性的社会,因此佛祖发慈悲,屡屡派人下凡间超度,但能否被超度“回家”,就取决于个人的修行得道。

因此这本书中讲“面前有棵梅花树,梅花能收万道来……开道法名为梅花,梅花能把人渡开。

”很清楚,这里的“梅花”一词是作为对所修之道的解释,是一个被符号化了的佛性象征,因此这种“梅花”就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一种来自乡土社会特有的宗教情感的支持。

所以说,很多人把传播梅花拳又称为“传道”。

传道这两个字很清楚地说明了梅花拳的宗教情感。

梅花拳的起源周伟良:我们大致介绍了一下梅花拳梅花一词的含义,接下来讨论一下梅花拳的大致起源。

关于梅花拳的起源,典籍文献没有记载,民间有几种传说,我梳理了一下,大致有三种:第一种观点,梅花拳起源于西周;第二种观点,梅花拳起源于春秋战国,说是由著名军事家孙子所编,所以又称“武子梅花拳”。

我在这里说一下,西周之说,毫无疑问,肯定是民间人士自己对历史的引申。

所谓武子拳,事实上是父子拳的谐音,因为在梅花拳内部,向来有父子拳之说,所以由父子拳谐音为武子拳,进而再推演到孙子,这一说法也是不可靠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梅花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梅花拳内部有一个抄卷,上面写着“落地梅花世间稀,明末清初始建成”,从这一观点来讲,我们觉得明末清初的这个说法是比较可靠的。

因为作为套路的出现,文献记载中始见于宋代,而拳种的形成相对要晚,从现有的材料看,要到明中期才陆续出现在史料中,因此梅花拳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武术发展的基本潮流,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梅花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比较符合中国武术发展的基本概况的。

周伟良:我们了解了一下梅花一词的意味,了解了一下梅花拳起始的年代,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有关梅花拳作为组织的情况,从这个拳会组织中也可以反映出梅花拳起源于明末。

对于梅花拳组织,从它的活动特征来讲,是非常明显的,而且我们这里进一步提出,梅花拳这种组织以明代民间教门组织,东大乘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种关系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看出:周伟良:第一是关于梅花拳始祖的传说,梅花拳的创始人是谁,在梅花拳内部经卷中称是“收元老祖”,有的文献中说是古佛。

另外我们注意到,在梅花拳内部的一份材料中,这份材料叫《周氏家谱》,称它的一世是“法王老祖”。

这个记载为我们了解梅花拳和东大成教的关系提供了一条重要的信息源,法王老祖是谁?有的学者说,是如来佛。

当然,法王一词最早是佛家用语,但是法王老祖被民间教门吸收以后,就成为民间教门教首的封号。

大家知道,明嘉靖年间东大乘教教主王森,就自称“法王十佛”,而且梅花拳中有关法王老祖的记载,在别的内部抄卷中也可见到。

就是在现在的民间调查中也时有反映。

比如我在1999年山东菏泽地区调查时,当地一位梅花拳的弟子对我说,我们的梅花拳进六柱香,其中第一柱香就是敬法王老祖。

周伟良:第二,梅花一词的出现与大乘教后来演变为的“圆顿教”有关系,我们在清初顺治九年、顺治十六年的两份民间经卷中看到,该教也是指大乘元顿教,其中提到该教的三宗九派十八支,均以红梅为记,这里面的红梅和梅花拳的梅花有什么联系?目前还没有具体资料可以说明,我们不便妄猜,但很清楚的是这里面提到了九干十八支,刚才提到,梅花拳为什么叫梅花?有人认为梅花拳是以干支五式而命名的,干支这个提法事实上也出自于民间教门,称“九干十八支”。

所以说,从这条材料看,梅花拳与民间教门的渊源关系也写得非常清楚。

周伟良:第三,梅花拳组织内部分为文场和武场,这一组织特征在其他拳种中是罕见的,什么叫文武场?在史料中文武场又记作内功和外功,或者“文掌门”、“武掌门”,文武场的形式从史料上始于乾隆年间的清水教(音),当时清髓教的教主王文就是凭借着文武场发动了一次起义,尽管起义被镇压了下去,但这种组织形式对当时的民间教门和拳会组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文武场,到今天的梅花拳中还保存着。

梅花拳的拳理周伟良:我们刚才所提到的从中反映出梅花拳民间教门组织的特征,尤其是和东大成教的关系,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梅花拳的拳理。

周伟良:在传统武术中,对于自身拳种、拳理的记载,或活动情况,就是武术界常说的拳谱,拳谱在一个拳种中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因此我们对梅花拳目前习武群体内部所保存一些拳谱的了解、研究,不但可以使我们了解到梅花拳拳理的基本脉络,同时也为了解梅花拳这一组织形式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梅花拳的拳谱到目前为止,我个人搜寻到了四本,一本是在清乾隆七年,有一个叫杨炳的人所写的“习武序”;一本是晚清时期的课本“少林秘授拳经棍法”;第三本是在民国年间,由梅花拳传人韩其昌先生传下的“梅花拳秘谱”;第四份是当代一名署名吴春詹所抄录的“梅花拳拳谱”。

在这里我就前三份做一个大致介绍。

周伟良:第一份是《习武序》,我们刚才说了,《习武序》的作者是乾隆时期一个叫杨炳的人所作,提到杨炳这个人,应该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为什么这么说呢?杨炳生于康熙十一年,他是康熙五十一年的武探花,有功名的,考过武举,在康熙五十一年时中了武探花。

《习武序》是杨秉在七十一岁时所写的一本有关梅花拳的拳谱,最早时是山东大学陆遥教授在他主编的“义和团运动起源探索”中,首先把这个拳谱附录在了他的书中。

后来我在对梅花拳进行田野考察时,也从梅花拳弟子内部得到了这一份抄卷。

周伟良:另外,关于这一本《习武序》,杨炳的后人,现住河南安阳的杨彦明先生又得到了另外一个抄本,现在有关这一份材料的几个抄本,人们都在对其进行研究,内容区别不是很大。

从内容来看,《习武序》首先直接受到了明代兵家理论的影响,比如说《习武序》中提到了“把式”这一词,今天我们听着把式这个词,好象并不是一个赋予了积极意义的词,耍把式,嘴把式,但事实上把式这一词在传统武术语境中,是有着自己的含义的。

什么叫把式呢?《习武序》对“把式”有解释,他说“把者,握也,抄也;式,因力而致拳。

”这一观点和明代军事家唐顺之在《五编》中提出的把式完全是一脉相承的。

唐顺之怎么说?“拳有式,所以为变化也。

可以守,可以攻,为之式。

”拳无定格,无定式,是有变化的,有攻有守,所以“为之式”。

你要把握住这种式,把握住这种变化,这才叫把式。

应该说这是中国从明清两代对传统武术“把式”一词的经典解释。

当然后来把式一词到了近现代慢慢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变成了“耍把式”、“嘴把式”等等。

我们在这里仅仅举一个例,来说明梅花拳中的拳谱《习武序》首先是得到了明代兵家理论的影响;周伟良:第二,它受到了宋明理学的影响,比如《习武序》的后半部分写了一个标题“一贯之道”,其言源出《易经》,不过《易经》中的“四相生八卦……”被杨炳改写为“四相生八卦,八卦生十六卦…生生无穷”,变成了武术中无穷变化的意思。

《易学》中的太极阴阳理论发展到了宋代形成了宋代理学中一个完整的宇宙生成论学说,这种理论对包括武术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每一个层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当然说,这种理论在杨秉的《习武序》中还没有被有机地融合起来,但我们可以看到,在某些方面,杨秉已经把易学中的某些内容开始接受、糅合到拳理中去了。

比如我们刚才提到的“八八生六十四卦,生生无穷”,就表明了杨秉力图把变化不定的拳式通过易学理论加以建构。

周伟良:《习武序》反映出来的第三个文化特征是强烈的道德伦理色彩,中国文化视其他都为枝叶,唯独道德是根本,《习武序》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比如在梅花拳的习武价值上,作者杨秉开宗明义说“习拳练武,时而穷也,保身保家;时而达也,可以为军为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