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大众日常食物结构的恒用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大众日常食物结构的恒用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大众日常食物结构的恒用、奇用方法饮食养生实践,实质上是应用食物结构理论科学安排日常生活的食谱。

根据养生者的年龄、职业、劳动、生活及饮食习惯,按照合理食物结构模型确定自己的食物结构,一个人在一段时期内,食物结构保持基本稳定,在食物结构内同类食物互换,选择各种适宜的食物,安排好阶段性食谱,并按早餐、午餐、晚餐各占全日热量的30%、40%、30%的标准分配食物,达到每一天的饮食在营养成分的搭配上满足食用者的需要。

一、大众日常食物结构的恒用、奇用方法在《黄帝内经》中,“奇恒”也是一组重要概念,近代医学家恽铁樵所形成的学派认为“揆度奇恒”为《黄帝内经》全书的总纲,尽管多数医学家坚持以“阴阳”为总纲,但从中可见“奇恒”的地位多么重要,历史上高度重视“揆度奇恒”的医家还有张仲景。

饮食养生,说到底就是按照食物结构模型合理搭配食物;中华饮食养生,说到底就是两式食物结构模型的奇恒之道,它是合理搭配食物的具体方法。

奇恒,指异常与正常。

用奇恒分析生理,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为奇腑,肝、心、脾、肺、肾五脏和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为恒腑;用奇恒分析健康状况,有病为奇,无病则为恒;用奇恒分析病机,生自奇腑的病为奇病,生自恒腑的病为恒病,张仲景则将伤寒视为恒病,其余均为奇病;用奇恒分析养生与治疗方法,则为奇恒之法,恒用为常规、常用方法,奇用则为非常规、非常用方法。

《道德经》开宗明义六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将道分为常道与非常道,道是根本大法,常道为恒,非常道为奇,这是恽铁樵学派“奇恒总纲论”的理论依据。

在方法论上奇恒具有行动纲领的意义,但认识论上仍具有阴阳属性,奇主动多变属阳,恒主静恒定属阴,奇恒属于阴阳,服从于阴阳总纲。

《素问·玉版论要》说:“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

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

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

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

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

脉短气绝死。

病温虚甚死。

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

上为逆,下为从。

女子右为逆,左为从。

男子左为逆,右为从。

易,重阳死,重阴死。

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

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说明诊断要辨别正常或反常情况,根据轻重深浅给予常规或非常规的治疗,并详细说明“揆度奇恒”的具体运用。

如病容色浅的,说明病轻,可用五谷汤液等常规方法调理,如病容色深、大深、色夭面脱等情况,说明不同程度加重,则要采用药物治疗的一些非常规方法。

人体健康状况,无病为恒态、常态,饮食为常用方法;有病为奇态、非常态,药物则为非常用方法。

奇恒之法是相对的,并且,奇恒之法的运用是根据身体健康状况决定的。

人体健康状况除了无病与有病外,还有中间状态,现代称为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相对健康状态而言,为奇态,应采用奇法;亚健康相对疾病状态而言,为常态,应采用常规方法。

根据《素问·玉版论要》的论述,奇恒的原则有三条:一是食物为常规方法,药物为非常规方法;二是药轻为常规方法,药重为非常规方法;三是常规方法有效则优先使用常规方法,常规方法无效则用非常规方法。

《吕氏春秋·异用》说:“万物不同,而用之于人异也,此治乱、存亡、死生之原”。

在中华文化中,很注重方法的运用,政治上有权衡之法,军事上有奇正之法,政治军事都讲究守常用奇,这与医学上的奇恒之法及奇恒原则如出一辙,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论语》),也就是俗语所说的“知事百事通”,各个领域之间都有共同的道理,由此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一通百通。

讨论食物结构的用法,首先讨论大众日常饮食。

养充益助式食物结构,选择食物的主要是根据食物的谷、菜、畜、果等食物种类,且没有针对具体病症,而食物的种类划分是大众所熟识的,因此,大众都可以按照这一食物结构模型合理搭配食物,使日常饮食生活合理化。

所以,养充益助式食物结构,适合大众日常饮食生活使用,一般为恒用。

君臣佐使式食物结构,选择食物的主要是根据食物的寒、热、温、凉和辛、酸、甘、苦、咸的食性排列组合而成,且针对主症、次症等病症,而掌握食物的食性与病症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所以,君臣佐使式食物结构,有使用条件和针对性,一般为奇用。

因此,恒用养充益助食物结构,奇用君臣佐使食物结构,是大众日常饮食生活的一般方法。

1、恒用养充益助式食物结构《素问·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文中的“气味和”与《黄帝内经》经常论述的“谨和五味”、“五味调和”的意思相近,为了便于记忆,按五行结构的通常表述方式,调换为“五味调和”,并按食物排序进行适当调整,这一食物结构也可表述为: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味调和。

很多人谈论食物结构,只说前四句话,而丢掉了至关重要的“气味和”或“五味调和”,所谈的食物结构变成了没有灵魂的外壳。

谷、菜、畜、果是食物的外部特征,具有直观性,是划分食物种类的依据;五味是食物的本质属性,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知,五味调和是本质要求。

因此,养充益助式食物结构是外观设计与功能设计的统一,以食物种类为结构要素、以养充益助为组合方式、以五味调和为功能要求。

食物搭配主要是谷、菜、畜、果的比重从高到低地排列。

养充益助式食物结构,选择食物的根据是谷、菜、畜、果,没有针对具体病症,意味着从正常情况出发,所谓正常情况,指非疾病状态,在阴阳和平状态包括阴阳自和与阴阳调和状态下,主要任务是根据人体生理功能的一般规律,调养神气、神机,调养五运之化气。

基本要求是贯彻“食物多样、品种齐全、比重适当、食性合体”的标准化思想,根据五谷、五菜、五畜、五果对人体的不同作用,合理安排食物的比重。

五谷是基础性食物,其作用是为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满足人体的基本物质需要,所占比重最大,以保证人体精气足。

五谷中的禾本科、豆科、麻科食物齐全,在薯科植物成熟季节及时补充。

从五谷中获得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钙、磷、钾、氯、钠、镁等必需的基本元素,且达到基本需要量。

合理食用五谷的关注点在于喜欢食用且食用且容易消化吸收,五谷为主食时,不主张过粗过杂,粗、杂到不可口、难消化,主食不主,达不到基本量,是一种舍本逐末的错误做法。

五菜是通利性食物,其作用是疏通壅滞,提供微量矿物质元素、维生素、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等物质,在人体中起调节作用,从而满足人体健康需要,所占比重居第二位,要突出广杂性。

人体所需营养的全面性,主要是通过五菜的广泛性来实现的。

单一是饮食的大敌,尤其以五菜单一害处最大,五菜要包括从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的各个品种,要包括植物的根、茎、叶、花、瓜、茄各个部位,不能局限于所谓的最佳蔬菜,蔬菜重复吃不如轮换吃,重复率越低越好,轮换率越高越好。

五畜是强化性食物,食物特点是营养密度高,其作用是增进人的体质,但存在营养过剩风险,所占比重一般排列第三,具体食用量要根据个体的生理阶段、体力活动强度等因素而综合考虑,关键要适度。

现在流行一种素食主义,如果出于宗教信仰,或出于慈悲情怀,是可以理解的,但素食主义打着饮食科学、生态科学的旗号,则是站不住脚的。

素食是一种荒谬的饮食观,违背了人的嗜肉天性和人体对高密度营养的需求。

素食是一种荒谬的生态观,割断了粗纤维植物和浮游植物向人类食物转化的链条,不仅丢弃了大量的人类食物资源,会加剧食物资源紧缺的程度;而且会造成粗纤维植物和浮游植物的泛滥成灾,恶化地球生态环境。

人类食肉是生物链上的调节环节,生态科学应该从调节的角度研究吃什么动物不吃什么动物,食素是对调节功能的放弃。

五果是辅助性食物,作为种子类的五果是五谷的辅助品,作为果实类的五果是五菜的辅助品,作为零食是正餐的辅助品,作为生食是熟食的辅助品,所占比重最少,但并不是可有可无,关键是与一日三餐的食物及食用方式保持差异性,差异性越大,辅助性越强。

根据中国人生活的地球纬度和饮食习惯,零食五果和生食五果,对于提高中国人的健康水平,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日常饮食中,以平性、甘淡味食物为主,寒、热、温、凉性和辛、酸、苦、咸味不可偏嗜。

同类食物互换(以谷换谷、以菜换菜、以畜换畜、以果换果),五谷中的米、豆或面、豆每日齐全且相对稳定,菜畜果随机调整,尤其是扩大五菜的选择范围、提高互换率,调剂食物品种、口味、颜色,使饮食丰富多彩。

养充益助式食物结构,选择食物的根据是谷、菜、畜、果的食物种类,而食物的种类划分是大众所熟识的,大众都可以按照这一食物结构模型合理搭配食物,所以,适用于大众日常饮食。

一般人群按养充益助式食物结构合理搭配食物,持之以恒,成为一种饮食生活方式和习惯,以合理的稳定的饮食保持人体健康状态。

特定人群,包括孕妇、乳母、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群,日常饮食也是恒用养充益助食物结构,在同类食物互换时,可以选择满足特定人群需要的特定食物,如孕妇、乳母增加鱼、禽、蛋、瘦肉、海产品的摄入量;婴幼儿选择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如乳类或代用品,学龄前儿童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鱼、禽、蛋、瘦肉、海产品的摄入量。

恒用就是持之以恒、岁月如常,就是形成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当然,恒用是就常态化、例行化而言的,并不绝对排除某些例外,这意味着偶尔破例多饮多食,只要没有破坏合理饮食的常态,也无大碍。

2、奇用君臣佐使式食物结构《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帝曰: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素问•至真要大论》分析说:“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

寒、热、温、凉四性和辛、酸、甘、苦、咸五味是食物的食性,是对食物性能功效的本质认识;主病、次病是对人的健康状态的认识。

因而,君臣佐使式食物结构是人体健康状态与食物功能的统一,食物结构设计以疾病为针对性、以四性五味的食性为结构要素、以君臣佐使为组合方式、以五味调和为目标。

食物搭配方式主要根据具有相应食性的食物比重从高到低排列。

人体健康状态受多种因素影响,从疾病发生的角度分析,有外感与内伤两个方面,外感主要是风、暑、湿、燥、寒五气所致,内伤主要是五味伤及五脏之气。

因此,君臣佐使式食物结构根据五气、五脏因素,可演化多个具体模型,考虑到一些次要因素则具体模型非常复杂,《素问•至真要大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灵枢•九针论》等篇章进行了详细解释,演化出许多具体的结构形态。

其中,《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总论六十年时间周期的气化规律和药物食物结构时,针对每一种具体结构组合,或曰“食宜同法”,或曰“药食宜也”,说明君臣佐使既是食物结构,也是药物结构。

后世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药物配伍理论,药物配伍的过程叫配方,结果为方剂,这是中医治疗学的核心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