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五谷为养原理中国古典哲学把构成世界的物质归结为气,气具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运动不息、无形有征的基本特征。
气散气聚为气的基本运动方式,散则无形,聚则有形,从无形化生有形乃生万物。
气化、液化、固化是物质化生的三种基本形式,有形的物质呈现为液态、固态,因此,气态、液态、固态是世界物质性的基本存在方式。
中国古典哲学进而把构成有形(主要是液态和固态)的万事万物之气,称为精气,《管子•内业》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小到五谷,大到日月星辰,都是由精气构成的。
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精气学说,她是研究精气的内涵、运动规律,并用以阐释世界的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哲学思想。
其基本观点有: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宇宙万物都由精气化生;精气运行不息,变化不止,因而推动和调控宇宙万事万物的发生、变化、发展;精气是宇宙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将宇宙自然联结为一个万物相通、天地一统的有机整体;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可以用精气的理论去认识和解释。
《淮南子》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
形是生命的容器,气是充盈身体的物质,神是生命的运行机制,形、气、神,是中国古典哲学用来解释人的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由于精气相聚而成形,在这个意义上,精与形同义,所以又有精、气、神三要素说,并有“人生三宝”的说法。
以《黄帝内经》为源头的中医理论体系接纳了中国古典哲学精气学说的精髓,并用以认识和解释人的生命、健康问题,创立了独特的中医精气理论。
《黄帝内经》在《上古天真论》、《生气通天论》、《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汤液醪醴论》、《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玉机真脏论》、《经脉别论》、《通评虚实论》、《太阴阳明论》及《本神》、《决气》、《经脉》、《厥论》、《奇病论》、《五藏别论》、《解精微论》、《根结》、《五癃津液别》、《大惑论》、《大奇论》、《刺志论》、《评热病论》、《举痛论》、《九针十二原》、《调经论》、《四时刺逆从论》、《刺节真邪》、《邪客》、《平人绝谷》、《疏五过论》、《痹论》、《卫气》、《九针论》、《宣明五气》、《五运行大论》、《五味》、《口问》、《天年》等篇章中,对精气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奠定了中医精气理论的基础。
《黄帝内经》关于人体的精气,包括三种,一是先天之精,指禀受于父母的精气,称为元气、原气、真气;二是水谷之精,指后天获得的源自水谷的精气,称为五谷精气、谷气,由于五谷被视为地气之精华,也称为地气之精;三是天气之精,指从天空中经肺呼吸的精气,称为呼吸精气、清气、空气。
通常把水谷之精与天气之精合称为宗气,也称为动气。
这三种精气物质被后世理论研究者概括为人气之精、地气之精、天气之精,并将天气、地气、人气归结为自然的“三宝”。
《黄帝内经》的精气概念,指明了人的生命存在所需要的四种基本物质,这就是元气、空气、水、五谷,缺乏任何一种物质,人的生命就不复存在。
由于元气是先天的,后天在于维护;后天所需要获取的空气,属于自然获取状态,人体呼吸空气是生命的自然力,只要生命存在呼吸就自然存在;而水、五谷是后天所需要且由人工获取的物质。
所以,《素问•平人气象论》明确地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
这里所说的水谷为本,并不是否定或降低元气、空气的根本性地位,人体失去元气和空气比绝水谷死得更快。
水谷为本是在有元气、空气的前提下,从人工获取的角度而言的。
又因为五谷具有稀缺性,所以,《黄帝内经》在许多具体论述中,精气特指五谷精气,也有五谷为本的说法,这种说法同样是将水加入前提条件,是从稀缺性角度而言的。
同时,《黄帝内经》中经常用到谷气这个概念,五谷不能直接被人体消化,要在水的作用下才能被人体消化,谷气概念本身就包含水,是水和五谷综合作用的产物。
所以,生命的基本物质,可以概括为元气、空气、谷气三大要素。
生命基本物质转化为生命的过程是,气生形,形生神,神主形。
元气、空气、谷气的综合作用,产生以五脏为核心的人的形体,人的形体完备之后就具有了规律性的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这种生命的规律性又主宰人的形体。
气、形、神是生命的三要素。
在生命的基本物质转化为生命的过程中,由五谷生化的精气,是靠元气引导而循行的,元气犹如一个指挥官,指挥谷气的循行方向和路线。
元气与谷气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矛盾。
引导谷气要消耗元气,谷气也能维护元气,二者是相生相克的关系。
元气是先天的,具有不可控性;谷气是后天的,是人可控的因素,谷气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维护人的生命与健康,关注点放在谷气上,人的生命力来自谷气的不断补充。
元气与谷气的矛盾运动,人体的精气存在实与虚两种基本状态,影响人的健康状态乃至生死。
因此,《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
精气原理,揭示了人的生命的物质性,物质性是可以认知和把握的,人维护自己的生命及健康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排除了“命由天定”的观念,这就是“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生命观;解释了生命物质的范畴、运动、关系,从而解释了生命活动及其健康状况的本质和基本现象,为维护人体健康提供了基本思路。
1、五谷精气是人的体能的物质本原《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真气是禀受于父母、承受于先天之气,要与五谷之气结合在一起,才能运行于、充满于全身。
《灵枢•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也”。
五谷之气与吸入的大自然空气有机结合,组成宗气,积于胸中,形成气海,才能上行喉咙以行呼吸,下行心肺以行血气。
《灵枢•五味》说:“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又说:“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
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一切饮食物都要先进入胃中,五脏六腑都要接受胃消化食物而产生的精气,以维持人的生命活动,所以,五脏六腑机能活动的动力来自于胃,而胃就成为五脏六腑营养汇集的地方。
水谷入胃后,所化生的精气由胃而出,先进入中焦和上焦,再经肺灌溉五脏。
它在输布全身时,分为两条运行路线,精气的清纯部分化生为营气,浊厚部分化生卫气,分别从脉内脉外运行于周身。
同时产生的大气,聚于胸中,称为气海。
气海要不断地吐故纳新,保持气海的清纯,故气自肺沿咽喉而出,同时纳入新气,保证人体正常的呼吸运动。
天地的精气,它在人体内出入的大致情况是,宗气、营卫、糟粕这三个方面是输出,但又要吸入空气和纳入谷气,这是一种新的宗气,以补充全身营养的需要,其中,五谷是关键。
所以,半日不吃饭,就会感到气力不足,一天不吃饭,就会感到气力接不上。
元气、空气、谷气,在人体中不是各司其职、各行其事,而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
《黄帝内经》把空气与谷气的结合体定义为宗气,说明了这个结合体的紧密程度。
不仅空气与谷气要紧密结合,元气与谷气也是紧密结合的。
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元气、空气、谷气是以有机结合体的形式,共同发挥作用的,且元气、空气都要与谷气结合,在这里,谷气成为了一个核心因素,成为这个有机结合体的核心。
其中,先天元气、呼吸之气伴随生命的生存而存在,成为生命的一种自然力;而五谷之气则不同,它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需要不断地纳入,人的生命力来自谷气的不断补充动力。
五谷入胃,才能产生精微之气,才能溉五脏,充全身,主呼吸;人体之胃不能及时纳入五谷,则会气衰、气少,乃至气竭,轻则影响健康,重则危及生命。
所以,人的生命活动是元气、空气、谷气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五谷精气起着核心作用、动力作用,是人体能量的来源。
2、五谷精气是人的体质的物质本原《灵枢•决气》说:“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辩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岐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精、气、津、液、血、脉,是《黄帝内经》的重要概念,在全书的许多篇章中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决气》篇是从定义角度进行论述和解释的,其它论述都是以定义为依据的。
在定义中,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说明了精、气、津、液、血、脉在人体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究其来源,都依赖于脾胃消化吸收的五谷精气,都是由五谷化生的不同具体物质形态。
二是说明由五谷化生的精、气、津、液、血、脉的功能在于,滋养人体各个脏器组织,为人体提供能量或输送能量条件,从而,人的生命活动产生正常的生理功能。
这对“五谷精气是人的体能的物质本原”进一步说明,联系《灵枢•刺节真邪》、《灵枢•邪客》、《灵枢•五味》及相关篇章的论述,谷气在与元气、空气的结合体中起核心和动力作用,这个动力作用是以生化为津、液、血、脉为能量或能量条件,特别是以血为主要能量物质。
三是说明由五谷化生的精、气、津、液、血、脉的功能还在于,对人体以五脏系统为核心的皮、肉、筋、骨、毛等脏官器组织的生长、发育、修复提供物质保障,同时也可能导致身体各种病变,是决定人的体质状态的物质。
从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开始,人的一生都需要由五谷化生的精、气、津、液、血、脉为物质或物质输送条件,或宣、或熏、或充、或泽、或溉、或注、或补、或泄,人体各个脏器组织才能正常的生长、发育、修复,才能形成健康的体质;物质供应过剩或者不足,都会带来体质的不良变化甚至发生病变,目不明、腠理开、汗大泄、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色白、夭然不泽、脉空虚,就是体质病变的表现。
五谷化生的精、气、津、液、血、脉,为人体提供能量或输送能量条件,为人体提供物质或物质输送条件,这是《黄帝内经》认识和解释生命物质的基本思路,人的生理机能及病机病理,也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及健康,都与元气、空气、谷气的物质状态有关,养生、治病都是通过干预谷气,从而干预人体物质状态,都要按照这两条基本思路去行事。
相比较而言,人体能量具有易变性,人体体质具有稳定性,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便于认识和操纵,所以《黄帝内经》认识和解释生命物质的重点放在体质上,养生、治病也要把握这个重点。
3、五谷精气是神机的依存本体神,在《黄帝内经》中是一个重要概念,由于所处语言环境不同,解释也有多种,但细究含义,大致有三种:一是指自然运动变化及规律,二是指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三是指人的精神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