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开课教案】:1 测量电功率

【公开课教案】:1 测量电功率

16.3 测量电功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一步加深对电功率概念的理解。

(2)会正确连接实物电路,会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3)巩固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操作技能。

(4)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额定功率、实际功率及用电器工作情况与实际功率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依据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法的能力。

(2)使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过程中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态度。

(2)通过实验中的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重点(1)用实验的方法来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2)对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理解。

四、教学难点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什么是电功率?电功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2)电功率的公式是什么?(3)什么是额定功率?什么是实际功率?(4)一只标有“220V 40W”字样的灯,它的含义是什么?(二)讲授新课1.新课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电功率的计算方法,而我们今天要解决电功率的实验测量问题。

【提问】现在我给大家一个小灯泡,你们能想办法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吗?怎样测量?【回答】可以利用电能表和钟表测.也可以利用公式P=IU测出电压和电流,计算出电功率.【提问】如果我们要测“小灯泡”的电功率,用哪种方法呢?【回答】小灯泡不能接在家庭电路上,应该用第二种办法测。

2. 实验情况分析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叫额定功率.如果不是在额定电压下叫实际功率,那么我们想要测量的是什么功率呢?实验应测量以下三种情况下的实际功率:(1)使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发光,测出其功率,观察小灯泡亮度。

(2)使小灯泡两端电压是额定电压的1.2倍,测出其功率,并观察小灯泡亮度。

(3)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低于额定电压,测出其功率,并观察小灯泡亮度。

【提醒】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保护电路,改变电阻来调节小灯泡两端电压,测小灯泡不同电压下的电功率。

3.设计实验【实验目的】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实验原理】根据公式P=UI,测出灯两端电压和通过灯泡电流,计算出小灯泡的电功率。

【实验器材】干电池2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各1只,“2.5V”的小灯泡1个(附灯座),导线若干。

【实验步骤】(1)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

(2)合上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为额定电压,观察小灯泡发光情况,记录电流表、电压表示数;(3)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为额定电压值的1.2倍,观察灯泡发光情况,记录电流表、电压表示数;(4)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低于额定电压,观察并做记录;(5)断开开关,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数据记录】【注意事项】(1)连接电路过程中开关应始终处于断开状态;(2)根据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值,估计电路中电流、电压的最大值,选择合适的量程,并注意正负接线柱的连接及滑动变阻器正确接法。

(3)合上开关前,应检查滑动变阻器滑片是否在最大值的位置上,若不是,要弄清楚什么位置是最大位置并调整。

(4)调节滑动变阻器的过程中,要首先明白向什么方向可以使变阻器阻值变大或变小,怎么调能使小灯泡两端电压变大或变小。

【结论】(1)不同电压下,小灯泡的功率不同.实际电压越大,小灯泡功率越大。

(2)小灯泡的亮度由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决定,实际功率越大,小灯泡越亮。

六、板书设计【实验目的】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原理】P=UI【实验步骤】(1)连接电路图(2)合上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电压分别低于、等于、高于额定电压,观察灯泡发光情况,记录电流表、电压表示数。

(3)总结规律。

【结论】不同电压下,小灯泡的功率不同.实际电压越大,小灯泡功率越大。

七、作业布置同步练习册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实验,同学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电功率的理解,巩固了电流表、电压表的操作技能,锻炼了设计实验的能力,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更充分交流,在相互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甚至是错误,在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知识。

16.4科学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2)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应用。

2. 过程与方法:探究电热影响因素,体会等效替代法和控制变量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介绍焦耳对电热探索的过程,引发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重点认识电流热效应;探究电热影响因素;理解及应用焦耳定律。

四、教学难点电热影响因素的实验设计;对焦耳电律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生活中的物理:上周六,我们学校小伟同学的妈妈出门前嘱咐他好好写作业,不要看电视。

妈妈回来时看到他在认真写作业,电视机也没打开,很高兴。

可是用手一摸电视后盖就发现,小伟刚看过电视。

你知道小伟妈妈是根据什么判定的吗?同学们回答的很棒!生活中,许多用电器接通电源后,都伴有热现象产生。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电流的热效应。

(二)讲授新课1.电热器师生交流:(1)家里还有哪些用电器通电后会发热?(2)课本P13页图15-9 中的家用电器有何共同点?我们使用这些电器是为了得到哪一种能量?学生归纳:教师总结:(1)电流热效应是每一种用电器使用时都会出现的;(2.)电热器就是主要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装置。

2.活动:探究电热的影响因素(1)由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电热多少与什么有关?(2)大胆猜测:(3)设计实验:①器材装备:师生讨论:你想用什么样的用电器来产生电热?准备用什么器材比较出电热的不同?②方法确定:控制变量法转换法③电路连接:师生讨论:根据实验的要求,要控制变量,这两根电热丝应该怎样连接?如何改变电流的大小?④实验步骤:(4)进行实验:①介绍如图实验装置,在两个相同的烧瓶中装满煤油,瓶中各装一根电阻丝,A瓶中电阻丝的电阻比B瓶中的小,串联起来,通电后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使煤油的温度升高,通过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就可以比较电流产生的热量的多少。

②分步实验:A.两个电阻串联,加热的时间相同,A瓶相对B瓶中的电阻较小,B瓶中的温度计示数变化的多。

表明:同等条件下,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B.在两瓶煤油温度下降到室温后,加大电流,重做实验,让通电的时间与前次相同,两次实验比较A瓶前后两次煤油上升的温度,第二次温度上升的高。

表明:同等条件下,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C.如果加长通电的时间,瓶中煤油上升越高,表明:同等条件下,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5)得到结论: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电热与导体中的电流大小导体电阻和通电时间有关。

相同条件下,电流越大,电阻越大,通电时间越长,电热越多。

3.焦耳定律师: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做了大量的实验于1840年最先精确地确定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这个规律叫做焦耳定律。

师生交流:(1).焦耳定律的公式:Q=I2Rt(2).单位:I——A,R——Ω,t——s。

则Q——J例题:一只白炽灯,灯丝正常发光时电阻为44Ω,现将其接在家庭电路中,工作10min,求灯丝所放出的热量为多少?方法一:解:由I=U/R=220V/44Ω=5A由Q=I2Rt=(5A)2×44Ω×600s=6.6×105J方法二:点评:结合I=U/R,焦耳定律可以推导出两个公式:Q=U2t/R 和Q=UIt。

有时,这两个推导公式应用更灵活。

4.电热的利用和防止(1)电热的利用学生思考,回答电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电饭锅煮饭、电熨斗熨衣服、烘烤箱烤食品等等。

(2)电热的危害烧坏电器②导线绝缘皮老化引起火灾(3)电热的防止电视机的后盖有很多孔,就是为了通风散热,使用时一定要把防尘的布罩拿开。

(三)重难点精讲认识电流热效应;探究电热影响因素;理解及应用焦耳定律。

(四)归纳小结1、在本节课中都有哪些收获2、本节课不仅仅要了解电流的热效应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六、板书设计1.电流的热效应定义:电流通过导体导体会发热的现象。

实质:电能转化为内能。

2.电热器定义:将电能转化为内能的装置。

原理:电流的热效应。

组成:发热体由电阻率大、熔点高的合金制成。

3.焦耳定律焦耳定律的理论推导公式:Q=I2Rt4.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电热的利用②电热的危害③电热的防止七、作业布置同步练习册八、教学反思本节课体现了物理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指导思想。

沿着从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得到知识,理解知识。

在课堂上一方面要防止学生盲目探究,教师要引导;另一方面要避免直接告诉学生“应该这样”,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可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拨,最后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实践。

在实施课堂教学后,多数学生反映对推导公式不太理解,特别是与电功的计算公式混淆,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要进行辨析理解。

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强调电热和电功的不同之处,让学生认识到两者的计算公式是存在区别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