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气混凝土砌块项目申请报告

加气混凝土砌块项目申请报告

加气混凝土砌块项目申请报告一、项目提出的理由立足区域创新功能定位,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强化协同创新支撑,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吸引区域创新资源,积极推动科技园区、创新基地、技术市场、转化基金、创新联盟共建共享,为建设创新型提供有力支撑。

(一)强化协同创新支撑协作共建科技创新园区,吸引和利用区域高端创新资源,鼓励各地加强与区域知名产业园区、企业总部、科研院所校的合作,采取一区多园、总部—孵化基地、整体托管、创新链合作等模式,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

联合打造区域创新联盟,围绕全省产业发展需求,鼓励我省优势企业联合区域企业、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共同组建若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推动建立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联盟,共建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协作网、专利信息平台和知识产权专家库,交叉许可和共享知识产权。

协同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围绕产业升级、污染防治、节能减排、水资源等领域,与区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和应用研究,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共建科技研发中心,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标志性成果。

(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培育技术创新主体,依托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引进区域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设立成果转化企业和分支机构;加强与区域企业总部和研发机构合作,组建集研发与产业化为一体、企业化运作的科技创新平台。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按照“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原则,推进区域技术市场一体化建设,加快构建“线上线下结合、标准统一、服务规范”的技术交易市场网络,培育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集成服务。

(三)用足用好区域创新资源推进创新平台合作,围绕我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需求,采取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等模式,与区域联合建立一批高水平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检验检测机构。

加强与北京交通大学合作。

引进用好区域人才智力,加强区域专业技术人才制度衔接,搭建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健全跨区域人才流动机制,实施科技英才“双百双千”推进工程,开展区域创业导师行行动计划,支持区域高校在我省建立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吸引区域高端人才和团队到创新创业。

加气混凝土砌块是一种轻质多孔、保温隔热、防火性能良好、可钉、可锯、可刨和具有一定抗震能力的新型建筑材料。

加气混凝土砌块包括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和砂加气混凝土砌块,具有节能、保温、防火、隔音、轻质、高强、易加工等优点。

近年来,随着政府加快推进建筑节能和墙体材料革新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加气混凝土行业发展迅速。

1、产量不断增长,成为许多地主的主导墙体材料加气混凝土工业在我国经历了近50年的发展历史。

全国已建成生产企业约2000家,总设计能力约2亿立方米;总产量约为1.81亿立方米,占墙体材料产量的9%,占新型墙体材料的15%;生产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市场的发展,我国加气混凝土已成为许多地区节能建筑的主导墙体材料。

加气混凝土产品仍以砌块为主,砌块产量占了98%,而板材及其他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仅占2%。

2010年中国加气混凝土砌块产量已达3960万立方米。

2015年中国加气混凝土砌块产量突破万亿立方米。

到了2016年中国加气混凝土砌块产量达到14595万立方米。

截止至2017年中国加气混凝土砌块产量已超1.7亿立方米。

2018年中国加气混凝土砌块产量约达17749万立方米。

2、行业内企业规模小,领头企业成绩较好虽然目前国内生产混凝土砌块的企业有两千多家,但面临着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上市企业较少,有:南京旭建(430485)产品以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制品为主;江西高岭(上海股权交易中心Q板)利用高岭土尾渣等工业废渣生产加气混凝土砖。

从下面的上市公司经营情况统计来看,南京旭建2017年毛利率高达33.83%。

在砌块中低密度产品比例明显偏少,行业内仍以B06级制品为主,B05级和B04级制品缺乏,但南京旭建已经有教成熟的B05级和B04级制品。

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发布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将加气混凝土作为“大力发展绿色建材”之一被列其中,受到政府的重视和市场的认可。

2015年工信部和住建部又发布了《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明确了行动目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30%,绿色建筑应用比例达到50%,试点示范工程应用比例达到70%,既有建筑改造应用比例提高到80%。

2017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城镇新建建筑能效水平比2015年提升20%,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比重超过50%,绿色建材应用比重超过40%。

绿色建筑的推广为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发展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201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建筑,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

政策的出台对加气混凝土行业发展将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

据住建部统计,2015年全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为7260万平方米,占城镇新建筑面积的2.7%;2016年全国新建装配式建筑为1.14亿平方米,占城镇新建建筑比重的4.9%;2017年1-10月,全国已落实的新建装配式建筑项目约为1.27亿平方米。

装配式建筑发展为加气混凝土发展将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

根据前几年的落实进度, 2018年全年我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项目约为1.93亿平方米。

当前时期,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世情、国情、省情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地区发展既面临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

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

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从国内看,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考验。

经济发展加快向更高级阶段演化,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等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

区域战略更加注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

国家治理加快向现代化目标推进,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更加注重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治理,更加注重治理过程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从地区看,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经过长期发展,地区物质技术基础日益雄厚,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产业核心竞争力特别是科教水平不断提升,人力资本累积效应逐步显现。

发展区位优势凸显。

随着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和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深入推进,地区将由沿海开放的内陆变为内陆开放的前沿,具有巨大的商圈辐射优势和产业投资市场价值。

发展潜能依然巨大。

地区处在工业化、城镇化中期阶段,在推动消费主导型需求结构、服务业主导型产业结构、城镇主导型城乡结构形成过程中,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同步发展孕育巨大潜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将极大地释放制度新红利、激活发展新动力。

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发展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基本情况还没从根本上改变,诸多矛盾叠加、风险挑战并存的局面有待进一步扭转。

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较低、综合实力不强,城镇化率、服务业比重和外贸依存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收入差距较大、消除贫困任务艰巨等问题突出。

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社会治理等存在薄弱环节。

县域经济、开放型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和金融服务业仍是发展短板。

改革攻坚日益触及深层次体制矛盾和利益调整,经济环境不优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改革举措落地需下更大功夫。

二、项目名称及性质项目名称:加气混凝土砌块项目项目性质:新建项目联系人:于xx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三、公司简介公司满怀信心,发扬“正直、诚信、务实、创新”的企业精神和“追求卓越,回报社会” 的企业宗旨,以优良的产品服务、可靠的质量、一流的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产品及服务。

四、原则1、因地制宜,示范引领。

着眼区域实际,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研究制定适合区域特点的能效标准。

制定合理技术路线,采用适宜技术、产品和体系,总结经验,开展多种示范。

2、坚持市场主导。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优胜劣汰。

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新的思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3、区域协同,部门联动。

深入推进区域产业发展协同发展,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打造产业发展链条,形成错位发展、共同发展格局;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合力。

五、选址、建设规模和方案本期项目建筑面积126779.98㎡,其中:生产工程85197.24㎡,仓储工程18560.10㎡,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13870.60㎡,公共工程9152.04㎡。

六、项目定位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产业化道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发展产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