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醉驾入刑不论情节或有标本意义
醉驾入刑不论情节或有标本意义
什么叫“情节恶劣的”,可能仁智各见。这无疑给肇事方和执法者留下了可“操作”的余地,结果有钱有势者咋也好办,庶民百姓则难免就是“情节恶劣的”。
醉酒驾驶,我理解为就是一种故意杀人的行为,造成人员伤亡的,就是故意杀人。国外的法律法规对醉酒驾驶都有最严格的约束,在“酒桌文化”盛行的中国,治理醉驾理应比国外更严、力度更大。因此,删除修正案中“情节恶劣的”的表述,只要是醉驾,即可入刑定罪,是有充分的理由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行的。至于具体怎么量刑,那是又一码事。
其实不止醉驾入刑,我们一些法律法规所以“疲软”,坏就坏在这不便鉴定或似有弹性的“情节”上、“原则”上。眼前的例子就有,南航黑龙江分公司运行安全技术部去年印发的“关于伊春林都机场运行安全措施”文件就明确指出,“9月1日以后伊春机场原则上不飞夜航”。不管事故的原因为何,此处机场“夜航有风险,飞行须谨慎”应是要引起注意的。遗憾的是,虽然有“原则上不飞夜航”的安全警示,但意外偏偏就发生在夜里。这正是令人痛心之处。
第三,自我放纵的心态。一是某些社会地位较高,关系网较广的人,持有特权思想。觉得自己社会地位高,就算是真的被抓住,也能找人“摆平”。二是部分经济条件好的,特别是富二代,人自恃财大气粗,交友广泛,不怕被罚款,只图一个痛快。三是部分人认为自己技术好,酒量大,不会出事,也不会被交警部门抓住。四是驾车大多在晚上,执勤民警下班了,不易被查处。五是一些场所如酒店、酒吧、KTV老板只顾自身利益,忽视社会公众利益,让其保安实时跟踪交警管理,并利用通信工具为酒后驾驶避开查处通风报信。有的老板还利用关系向交警部门施加影响,要求交警部门不要在场所周边管理,从中对酒驾者起了怂恿作用。
二、“五大”实招建立长效治理酒后驾驶机制
从2009年8月15日起至今,全国公安机关铁拳治“酒驾”之时,“酒驾”惨祸仍然在各地不断上演,它充分说明酒后驾驶行为的顽固性、反复性。尽管法律界人士普遍认为,有必要修改完善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规定,加大资格罚和人身罚力度,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对酒后驾驶违法行为的震慑和惩戒作用。但当前乃至今后全国公安交管部门所面临的形势和压力而不容懈怠,因为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也是最大的酒、车生产国,尤其机动车保有量约为1.87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达2亿多人,势必会给道路交通管理及酒驾治理带来巨大压力。而酒后驾驶是危及行车安全的顽疾,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稍有松劲麻痹,就可能出现反复,笔者认为杜绝酒后驾驶行为除抓紧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外,还有待于全社会文明交通氛围的形成。此外,更为重要就是治理酒后驾驶必将常抓不懈,经常性地开展治理行动计划,加大惩处力度。
第四,警力监管的缺失,宣传教育不到位。警力不足是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面临的一大问题,也是治理酒后驾驶违法行为管控不到位的主要原因。由于警力不足,使一些路段成为管理的真空地带,给一些驾驶人酒后驾驶、逃避检查提供了便利。在上级交管机关未做出对酒驾计划治理前,各基层交警部门忙于日常交通管理,大多未安排专门警力查处酒驾,平时大多也是在查处交通事故中,发现有酒驾嫌疑的,才一并查处。同时,由于警力不足,在日常的宣传教育活动中只能是各自为战,难以形成覆盖整个辖区的宣教力量,致使受教育面狭窄,宣传手段单一,宣传教育不到位。
(二)强化严格查处力度。中华人民共各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坚持严格查处力度,让酒后驾驶成为驾驶人不能碰、不敢碰的高压线,真正形成严管、严查、严惩的态势。一是加强执法装备配备。进一步配备完善酒精检测仪等执法装备,提高血液酒精检测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血液酒精含量检测的工作效率。建立快速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交通违法信息系统建设,确保查处的酒后驾驶违法行为能够及时录入系统,对异地驾驶人酒后驾驶的,要及时转递至机动车驾驶证核发地公安机关。二是建立执法联动机制。各地公安机关法制、监所管理部门要与交通管理部门加强协作,做到快速审核、快速执行、执行到位,提高行政拘留处罚的执行率,做到该暂扣的一律暂扣、该拘留的一律拘留。同时,保障民警执法权益,公安机关警务督察、治安部门及派出所要积极参与查处酒后驾驶执法行动,对阻碍交通民警执行职务的案件要依法快速处置、严厉打击。三是规范执法行为。要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查处酒后驾驶的操作规程,细化嫌疑车辆拦查、酒精检测仪使用、血样提取、血样检验、约束醉酒驾驶人等执法环节的要求。此外,通过组织举办培训班、座谈会等形式,开展查处酒后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专题培训和经验交流,编制执法疑难问题应对手册和典型案例,不断提高民警发现、查处酒后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能力。四是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坚持用足现有法律手段,对发现的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依法从严处罚。对违反法律规定或者无正当理由不处罚、从轻处罚、为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人说情的,要严肃追究民警和有关领导的责任。五是严格落实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对查处酒后驾驶违法行为工作不到位、措施不落实,导致辖区频繁发生酒后驾驶引发的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要及时倒查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管理责任。
(三)强化常态管理效应。为避免整治酒驾专项行动结束后,可能出现酒后驾驶查控力度衰减、酒后肇事反弹等问题,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要更加注重常态管理。一是改进执勤执法方式。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工作规范》开展查处行动,注意查处力度与保障社会交通正常运转相协调,采取有效措施组织疏导交通,杜绝一次性、大批量拦停车辆检查造成交通拥堵。二是组建机动执法队伍。实施组建以查处酒后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为主要职责的机动执法队伍,适时组织和安排查处酒后勤务。三是开展统一行动。针对酒后驾驶违法行为的高发时段、高发地段,不定期地组织查处酒后驾驶的统一行动,经常组织开展对酒后驾驶的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开展整治。同时推广异地用警方式,抽调各单位民警跨辖区开展酒后驾驶专项执法,减少执法干扰,确保查控力度不衰减。四是联合督导检查。公安机关警务督察、交通管理部门要不定期地派出联合工作组,对查处酒后驾驶执法工作进行明察暗访。将酒后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执法工作纳入工作绩效考核,科学制定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对考核情况进行定期通报,凡连续考核排名落后的,要予以通报批评,连续排名领先的,要予以通报表扬。
醉驾入刑不论情节或有标本意义
内容摘要: 刑法修正案草案把“醉酒驾驶”定为犯罪引起各方关注。无论该行为是否存在恶劣情节,都应当承担刑事责任,这样有利于有效地预防和惩治犯罪。其实不止醉驾入刑,我们一些法律法规所以“疲软”,坏就坏在这不便鉴定或似有弹性的“情节”上、“原则”上。
刑法修正案草案把“醉酒驾驶”定为犯罪引起各方关注。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组审议这部草案时就这一新增条款纷纷发言,有委员建议,应删除修正案中“情节恶劣的”的表述。理由是,醉酒驾车行为属于主观故意,其造成的现实社会危害和潜在的社会危害十分重大。因此,无论该行为是否存在恶劣情节,都应当承担刑事责任,这样有利于有效地预防和惩治犯罪。
第一,现行法律的局限。按照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1个月以上3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15日以下行政拘留和暂扣3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暂扣3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500元罚款。醉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15日以下行政拘留和暂扣6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2000元罚款。1年内有前两款规定醉酒后驾驶机动车违法的行为,被处罚两次以上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法律专家认为我国对酒后驾驶处罚过轻,如清华大学张明楷教授说:“现在的法律规定有一定局限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酒后驾驶处罚过轻。”当刑法的介入只是在“事后”,其预防酒后驾驶的能力就会大大降低。在现实社会中,即便酒驾造成严重后果,一般也只是简单地以交通肇事罪论处。毫无疑问,这大大助长了机动车驾驶员的侥幸心理。
请你谈谈治理酒后驾驶的意义和良策。
酒后驾车实质上是把人的生命当作“草芥”,这是生命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颓废。治理酒后驾驶无论对于公民个人还是社会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是维护了道路交通安全;
二是减少了交通违法隐患;
三是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四是能够提高驾驶人员文明行车素养。
治理酒后驾驶应该着眼长远。只有建立科学的监管机制,抓好交通违法行为的日常细节管理,将运动式执法转变为工作常态,并为之提供法律制度支撑,才是解决问题、力克多种管理顽症的关键所在。
再比如,党员领导干部动用公款出国游,情节严重的可开除党籍,什么叫情节严重?按款额大小还是游的地方、人数?还有,官员买官卖官、插手房地产等。现实生活中,之所以有人胆敢顶风作案,无所畏惧,奥妙之处正在于看好了模棱两可的“情节”、“原则”,假若都是“不论情节”的话,想来他们也不至于那么“嚣张”。
可见,“醉驾入刑不论情节”不仅可望最大限度地打击醉驾,其标本意义还在于,许多的法律法规都可从中得到启迪,做到更周密、更严谨,使人不再能打“情节”的主意,从而真正达到有效地预防和惩治犯罪的目的。
对策一:严查须常态;
对策二:严惩须修法;
对策三:劝酒须担责;
对策四:代驾须扶持;
对策五:德法须兼治。
如何建立治理酒后驾驶长效机制
为遏制酒后驾驶严重违法行为,公安部自去年8月15日起在全国开展整治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专项行动以来,取得明显效果,4月1日实施的“新规”也加大了酒驾处罚力度。因酒后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37%、39.6%。此次整治行动成效明显,自觉抵制酒后驾驶的理念已渐入人心。当前公安交管部门如何继续坚持“四个一律”要求,用足现有法律手段,加大对今后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依法严处的力度。笔者研究全国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近年来的成功之举,试论建立长效治理酒后驾驶机制的“五大”实招。
第二,法制观念的淡薄。在日常的查处酒后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群众对交通安全法规了解甚少,有个别群众因为酒后驾驶被交警扣留驾驶证很不理解,询问交警说,明天去交了罚款是不是就可以把证还给他了,根本不知道《道路交通安全法》中“饮酒驾驶机动车暂扣3个月以下驾驶证,醉酒后驾驶机动车处15日一下行政拘留”的规定。交通参与者对酒后驾车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有甚者可谓根本没有法律意识,无形中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