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院式公寓管理模式案例分析

书院式公寓管理模式案例分析

加强学生宿舍文化内涵建设逐步推进书院式管理模式——基于学生社区管理中心工作案例的视角一、案例情况:随着学院招生规模的扩大,截止2011年12月,入住新校区的在校生达到2000人,给还在建设中的新校区注入了活力,同时也增加了相当大的压力。

学院加大了对学生宿舍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同时也采取了新的管理模式,使学生的生活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观。

但与同时,学生社区管理工作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在新校区,下课后老师们纷纷坐班车回到市区,将学生们留在“乡下”,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生城”。

即使安排了老师住校、领导值班,也只是“杯水车薪”,深入宿舍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或进行师生交流互动的主要是的辅导员,并且“下宿舍”成为了一件事情、一个特别要安排去做的工作。

目前,学院在学生社区管理中采用的是综合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学院内部的后勤部门、学生工作部门、保卫部门和各系部的辅导员、班主任的共同管理,各部门各施其责,按分工的不同,对学生的管理服务有不同的内容。

但在实际操作中,综合管理模式有它的严重缺陷,学生社区管理权限不清。

在学生宿舍管理范围上,齐抓共管往往变成无人管理或不抓不管,哪些方面由哪个部门负责,都没有一个确切的界定,使得学生社区管理处于弱化状态,管理中的混乱现象时有发生,不能根本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存在着各部门相互推委或相互依赖或互相扯皮的不良现象,这就给综合管理造成了不良后果带来消极影响。

而且,这种管理主要是纪律、安全、卫生的考量为主,比如,准时熄灯,准时断网、内务评比等。

学生们无法在老师指导下开展各种活动,更不可能在宿舍生活中,与专业教师、高级职称的,甚至教授们交流、相处。

二、存在的问题与分析:尽管学院千方百计采取了诸多的措施,学生也从各种活动和检查中受益,但短期的行为是治标不治本,一旦活动结束,学生的思想动态又产生了“倒带”现象,老问题依然存在:1、学生社区中心管理规章制度相对滞后。

就目前管理制度来看,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缺陷,有不完善的地方,也有不规范,不能完全地、更加有效地规范每位教职员工的工作流程和日常行为,还有分配制度、监控制度、激励机制、服务意识等各方面都需要改善和落实。

学生宿舍内以活动为载体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开展不够深入、扎实,科学管理、规范管理尚未实现。

另一方面,学生社区中心管理制度宣传和执行不到位。

虽然规章制度对大学生宿舍的生活、学习、言谈举止、道德规范作了规定,但制度的宣传和执行情况还不尽如人意。

有的制度规定虽然已经发到每个宿舍,张贴在宿舍醒目之处,却没有真正进入宿舍成员的心里,如有的宿舍设施(如家具)被随意搬动,室内电线私拉乱接。

2、学生社区中心管理队伍素质普遍不高。

过去由于人们对学生宿舍管理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简单地把学生宿舍管理等同于宿舍内的门卫值班、打扫卫生、简易维修等服务工作,从而在人员配备上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思想素质一般化的现象。

这样一来,管理人员难以和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更难以开展有一定层次的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遇到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不能随机应变,妥善处理,经常由于方法简单而发生冲突,在学生中亲和力很小。

另外,虽然从学院到系,形成了一支学生工作队伍,但由于体制机制和学生住宿安排以及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等原因,这一工作系统,并没有把宿舍当作自己工作的重要阵地去研究和占领。

所以,在宿舍区,各方力量在学生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上尚未形成合力。

3、学生参与宿舍管理面较窄。

学院的自律委员会在学生社区管理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大学生心理素质不够稳定、自律性不强、工作经验有所欠缺、无法较好地把握工作局面,尤其是现有管理条件的限制,这种模式也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形式。

虽然学生在宿舍管理中也有一定的参与,但参与管理面较窄,更多是参加值班、卫生评比、查房等工作。

当遇到学生宿舍突发事件、紧急情况或需要对学生做思想教育工时,仍需从事宿舍管理的老师出面解决,学生自我管理机构实际上没有真正起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

4、对宿舍文化内涵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长期以来, 我们过多强调社区管理的控制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 忽视了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

只把宿舍文化看作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把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 从而使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层次上, 没有把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甚至把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与学校的整体校园文化建设割裂开来, 与其他的教育活动割裂开来, 极大地抑制了大学生宿舍文化功能的发挥。

体现在:学生社区中心管理人员与各科室、各系工作队伍的引导和教育的不够深入,宿舍文化建设仅停留在文化建设的表层,而忽视了对大学生内心精神世界的探索,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宿舍文化功能的发挥,解决不了问题之根本。

三、对策与建议针对以上的种种存在问题,我们是否能够探讨这样的可行性:改变现有的学生住宿和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宿舍,使大学的宿舍充满吸引力,让学生把宿舍作为温暖的家,不仅负责学生的学习、研究、提供个人发展机会,而且还要让同学们在大学里面学会做大学集体的一员,进而作社会的一员。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起源于藏书和私人教学,是与官学并行并相对独立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

书院自唐至清历经千余年历史,与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休戚相关。

书院具有教学、祭祀、藏书三大功能,又一直作为士人集中活动一一读书、讲学、研究、探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场所,故书院式公寓管理模式既具有官式管理模式强烈的“礼制”特征,又具有民间及地域文化的特征,同时更为集中地反映文人的品味和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

书院式公寓的特色1、宿舍也是学习的课堂学生宿舍不仅仅是学生休息和睡觉的地方,也是学生活动、学习和娱乐的场所。

学生对自己的宿舍楼有明显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学生宿舍管理的内容除了日常的管理(“看门”、维修、更换钥匙等工作)外,还作为第二课堂开设的地方,并建立了一套宿舍教育的体系,包括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等等。

而在普通高校,宿舍只是用来睡觉的地方。

2、丰富多彩的宿舍生活——体验式的活动活动针对学生的爱好、特长、性格展开,把握学生中存在的焦点问题,发掘宿舍的学生资源,重体验、重创意、重过程,内容细致而新颖。

如“茶水会”:没有形式和人数的限制,晚上九点钟之后,大家揣着一杯茶水相互串门聊天,既舒解了心情,也相互在不知不觉间相互学习。

“宿舍生活自由谈”,内容更是纷繁复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热点问题,个人的小牢骚都可以成为话题,主题自由,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学工处的工作人员轮流参加,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把他们的情况反映给学校,从而及时调整公寓管理。

3、周到细致的公寓设施书院式管理模式的提出催生学生公寓的现代化配套设施的配备,宿舍内的家具由学校负责提供(原木家具),每层有学习室、活动室、厨房,配备有电视、报纸、微波炉、冰箱、煤气灶等等。

此外,还有洗衣房,智能化的空气能热水器。

宿舍装有先进的门禁系统、电视监控系统、学生的一卡通可广泛用于门禁、缴水电费、超市等。

4、高效灵活的管理团队——教授、老师当宿管拥有一支组织严密、功能灵活的管理团队,是书院式管理模式的一个重大特色。

宿舍管理流程:学工处处长-副处长(学生社区主任)-学生社区副主任(下设助理)-宿舍管理员-技术工。

层层负责,分工明确,效率极高。

除了日常管理,在住宿生活指导方面,设立“院长制”模式:书院的院长是重要的管理者,一般有高级职称人员,甚至教授担任,工作除了指导宿舍导师之外,还可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宿舍导师可让辅导员担任,作为教授的助手,他们负责一层楼的学生工作管理,和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

除行政事物之外,还协助院长进行综合管理。

每层楼设楼长,可由班主任担任,负责具体事件的处理。

有两个的管理团队,学校针对学生公寓的管理可以深入到方方面面,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最周全的服务,让学生能够以公寓为家。

5、学生可以参与宿舍管理学生参与宿舍管理,参与宿舍的布置,学生可以选择在宿舍举行各种活动,也可以为宿舍管理提供建议,并参与进来。

在宿舍周边的墙上,并不是白花花的墙,而是许多带有个性的海报、张贴画、装饰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自己装扮的。

除了日常的居住外,通常还设有自修室(有的是24小时的)、厨房、活动室、休息处等等地方,让学生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

6、宿舍由学生自己申请宿舍不是由学校安排的,而是由学生自己申请。

学生可以申请跟谁住,或者自己申请住在哪里,学校则只需要根据先来先得的原则进行安排,新的书院形式,学生在申请某一个书院的时候,会比较书院的奖学金、管理、活动、特色等等后才申请某一个书院。

7、有效健全的管理制度——人性化主要包括:申请与签订制度、安静时间制度、会客及客人留宿制度、清洁制度、家具及使用电器规定、吸烟制度、四禁制度(禁止赌博、吸毒、禁止将动物和枪支弹药带入宿舍)、安全撤离制度、饮酒制度和安全制度以及保护学生隐私权等。

”四、启示与思考1、民主决策、科学管理的意识不强, 措施不得力, 宿舍文化建设效果不显著。

宿舍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单靠某一职能部门或某些学生工作组织来进行。

它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群策群力、相互协调、相互合作, 但在实践中, 又往往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 这直接影响到宿舍文化建设的效率和效果。

具体表现在没有统一的、长远的切合实际的宿舍文化建设目标,未能把宿舍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部门之间缺乏和谐的、制度化的协商、沟通机制。

在宿舍文化建设中,不少部门常常各自为政、各管一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