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員工管理方法案例分析
如果你是一名新上任的部門主管,需要接管一個高效運轉的部門,但前任管理者曾牢牢地控制著局面,而你則希望能讓工作環境更人性化,並保持高效的工作局面。
這時,擺在你面前有4個選擇,A是爲避免衝突而不施加壓力,B是願意隨時與員工討論,但不強行要求成果,C是清楚地將你的感覺表達出來並幫助員工達成目標,D是採取迅速而有力的行動,重新訂立工作方向。
你會選擇哪一個?
這是麥肯特資深認證講師龍子立爲20多名企業中層管理者進行的“情境領導”培訓遊戲的現場。
在培訓中,學員被安排每2人一組進行遊戲。
桌上擺著兩疊牌,一疊是情境卡,一疊是行動卡。
龍子立向學員解釋了遊戲規則:每一組拿一張情境卡,再拿一張行動卡,行動卡上有4個答案,請進行選擇。
以上的問題選擇D可以得到最高分。
這個遊戲中,情境卡的每一個問題都代表領導可能遇到一種管理狀況,而行動卡則代表處理的行爲和方式。
遊戲的目的是培養領導準確判斷所處狀態及迅速反應的能力。
龍子立反復提醒學員,作爲領導者,要對不同狀態的員工採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才能確立自己的領導地位,這是情境領導的核心所在。
對上述案例中,龍子立根據“情境領導”的模型告訴大家,選擇D是最優答案。
因爲對於新任主管而言,員工相當於新員工,處於有工作意願、沒實際能力的狀態。
爲了儘快提高績效,主管要明確告知員工自己的工作目標,並儘快讓員工執行,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所以相對於其他答案,D是比較合適的方法。
解釋了這個案例後,龍子立形象地說:“領導不同的行爲帶來的管理效果完全不同。
比如大家看我穿西裝打領帶來上課,會對我有個印象;如果我穿夏威夷的花襯衫花短褲,再穿一雙拖鞋,則是另外一種印象;而我僅穿著內衣內褲來上課,大家感覺又不一樣。
我這個人沒有變,講話內容不變,所舉事例也一樣,但學習效果會有很大不同。
而對領導者來說,情境領導就像打棒球一樣,你要根據不同的球來調整你揮棒的姿勢,讓你打出去的球能更準確地擊中目標。
”4種員工,4種管理方法
龍子立告訴記者,情境領導模式的創始人是世界知名行爲科學家保羅。
赫塞(PaulHersey)博士。
1969年他出版了經典著作管理與組織行爲》,全面闡述了情境領導模式。
如今,情境領導已經不僅是一種先進的領導模式,同樣也是一種實用的領導工具與技能,可以通過培訓、練
習和日常不斷運用而熟練掌握。
時至今日,全球已有125個國家的1000多萬經理人接受過這一培訓並在應用此模式;在《財富》500強中,有400多家公司的中高級經理學習過該課程。
所謂情境領導模式,就是以被領導者爲中心的實用領導技能,它根據情境的不同,通過對被領導者準備度的判斷,使領導者適時地調整自己的領導風格,達到實施影響的最佳效果。
這種情境領導理論的核心在於,員工的行爲才是領導實施管理模式的根本根據。
由於每個員工所處的工作狀態不同,管理方式也應該有所不同,“情境領導”意味著不能用一成不變的方法去進行管理,領導要判斷員工處於哪一種狀態,並據此有意地調整自己的領導和管理方式。
因此,對於管理者來說,實施情境領導的第一步應該是對員工的需要與狀態進行判斷,再採取相應的管理方式,這種方式又大致可分爲工作行爲和關係行爲:工作行爲是指導性的行爲,而關係行爲是溝通行爲。
赫塞博士經過研究認爲,員工的行爲成長過程可以分爲四個階段,也稱爲員工的“準備度狀態”。
其中,第一階段爲“沒信心、沒能力”(簡稱R1),第二階段爲“有信心、沒能力”(簡稱R2),第三階段爲“沒信心、有能力”(簡稱R3),第四階段爲“有信心、有能力”(簡稱R4)。
對處於R1狀態的員工,管理者會發現,命令和嚴格監督員工最有效,此時則需要“指導性”的工作行爲;對處於R2狀態的員工,則需要向其解釋自己的決策,並給予其陳述的機會,稱之爲“推銷式”管理;對處於R3狀態的員工,則是要協助並鼓勵員工參與決策的“參與式”管理;而處於R4狀態的員工,領導者可以將決策權與執行權交給他,實行“授權式”管理。
案例1:“海歸派”怎樣不再出走
許多領導經常會遇到這種困惑:“爲什麽我的領導沒有效果?難道是我們的方法錯了呢?還是沒有提供他們想要的東西?”
龍子立對此解釋道:“如果你說餓了,別人給你咖啡或茶,肯定都沒有作用,因爲你是需要食物。
但是我給你食物,要用什麽方式呢?如果我‘啪’地丟到你臉上,你要的東西是對的,但是我給的方式卻不對,你還是不高興。
但如果把它做好,筷子擺好,你的感覺就不一樣了。
這就是情境領導的優點。
那麽,作爲領導,實施情境領導往往要經過三個步驟:先進行診斷,知道員工需要什麽;
然後第二步是根據各人不同的習慣,進行調整;最後再與員工進行溝通,是否達到好的效果,如果不好,再重新進行診斷,審視哪個環節出問題。
在這當中,確診員工處於哪種狀態是最爲困難的。
比如多年來,是否應該請“海歸派”加入管理層是很多企業領導者的困惑。
因爲實踐證明,有許多“海歸派”回國後往往在企業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最後不得不離開,此中的原因爲何?
龍子立根據情境領導模式分析認爲,這是因爲許多企業領導沒有對“海歸派”的狀態作出正確的判斷,以爲他是有能力、有自信的R4狀態,“海歸派”們自己也認爲自己屬於這一種;但實際上他卻是處在有信心、沒有能力的R2狀態,因爲不少“海歸派”並不熟悉國內的經營環境,比如請傑克。
韋爾奇來管理海爾,也未必成功。
這個時候,如果只是依靠“海歸派”的自我努力,可能更找不到方向,弄不好會陷入沒信心、沒能力的R1狀態。
但如果企業領導對其進行指導,告訴他實際的環境,他就完全可能會變成有自信、有能力的R4狀態,並且調整的速度要比別人快,從而成爲一個出色的管理者。
案例2:何時溝通?何時指導?
一位員工跑來向老闆說:“我這個月的業績還不錯,我會把下個月績效提高到現在的2倍,只要你給我1.2倍的薪水就可以。
”遇到此種情況,作爲老闆,你該如何反應?大部分的老闆肯定不會同意。
那麽,到底是先獎勵員工再期待績效,還是相反?
龍子立認爲,在這種情況下,老闆比較合適的做法是“你先給我2倍,我再給你1.2倍”,因爲作爲管理者,不能採取先獎勵再要求的做法。
同理,關係行爲也屬於獎勵,管理者一定要妥善使用,如果員工沒有業績,還使用關係行爲,那就是獎勵他沒有績效的行爲,這顯然不合適;等員工到了沒信心、有能力的R3階段,再使用關係行爲進行鼓勵也不遲,效果也肯定比先獎勵後期待其成果更有效。
情境領導理論認爲,有些時候對員工不需要溝通,比如在他根本不知道怎麽去工作時,溝通的意義不大,領導者要用指導性的工作行爲去管理,明確告訴他該如何做;但如果員工完全知道怎麽做,但是因爲心情不好不願意工作,就需要用關係行爲進行溝通;假如他心情不好,可是也沒有做出成績,就需要管理者先用指導性的工作行爲,再用溝通性的關係行爲進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