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季五行养生知识

四季五行养生知识

四季五行养生知识正确认识健康是什么?身体强壮无疾病、心情舒畅不抑郁,能与家庭、社会融洽相处。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十条标准: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应付日常生活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可以从事你渴望的一切工作。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严于利己、宽以待人。

3、反应能力强,能够较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4、对于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抵抗能力。

5、体重标准,身体匀称,站立时身体各部分协调。

6、眼睛明亮、反应敏捷无炎症。

7、头发有光泽,无头皮屑或较少。

8、牙齿清洁、无龃齿、无疼痛,牙龈正常无出血现象。

9、肌肉清洁、皮肤有弹性、走路感觉轻松。

10、善于休息、睡眠好。

一、认识什么是亚健康人的身体状态一般分别处于三种状态当中,即: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

现在大多数人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是各种疾病没有明显的症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疾病潜伏期,最容易被我们忽视,如果这时注重养生保健就可以向健康转化,反之,就容易导致疾病,就会失去最佳预防调理时期。

二、树立健康新概念健康是个“1”,房子、车子、孩子、老婆、幸福、快乐都是“0”。

这个“1”在,“0”越多,人生活的越有价值,但“1”不在了,后面一切都与你无关了,健康是幸福的前提,早在2300年前古人就提到了:“治已病、不治未病”,“三分治疗七分养”,防胜于治,建立健全自己的健康储蓄观念。

新观念下我们要做到正确的健康理念+合理的饮食结构+适量的运动锻炼+良好的心理状态+功能性食品+康复理疗+储蓄自己的健康=健康人生。

不生病、少生病、健健康康每一天!幸幸福福过一生!关注健康从现在开始、关爱生命从现在做起,为自己的健康、快乐生命加油,为我们能真正领会到健康就是财富而骄傲,携起手来,共同步入健康大家园。

三、中医养生文化在亚健康调治中的作用1、中医认为人体以阴阳为代表的胀腑,精、气、血、津液的充盈和功能协调是最佳状态,一言以蔽之:“阴平阳秘”,即完全健康。

一旦阴阳之间这种平衡状态出现偏离,可以概括为阴虚、阳虚、气虚、痰湿等诸症,人体就会出现各种趋向病理的亚健康状态。

2、中医治病利用药物“温、热、寒、凉”之气,“升、降、沉、浮”之性,可单未,也可复方,逆其病势,“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以调平衡。

如症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精神萎靡之气虚证,可补气以调虚。

对于声高气急,烦躁易怒,舌红苔黄燥的郁热证,可泻实以调情志。

3、中医养生文化可指导保健品及饮食调节,市售保健品标注功能繁多,都声明无毒副作用,但其性能多有寒热之异,偏补者居多,偏泻者亦不乏。

在使用保健品时,要全面了解它的功效特点,根据体质的寒热虚实选用。

饮食要营养全面合理,既要重视五味对人体的促进作用,又要防止五味太过又要损伤五脏。

《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蓄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当是对合理饮食的极好指导。

4、中医几千年的养生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多种方法:运动、气功、导引吐纳、情胜疗法等。

平衡观要求大家在方法选择上注意劳逸结合,平衡适度。

例如喜可让人情志愉悦,血脉通利,但过喜则“气缓”。

适量运动可促进血行,疏通经络,改善体质,增强机能,但过劳则伤津耗气。

总之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以适合个体为度,以“阴阳平和”为法。

四、阴阳平衡才是真正的健康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在历经数千年地实践当中,总结出了无数的防病、治病的理论和方法,其核心理念就是“阴阳平衡就是健康”《黄帝内经论》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属阳性的都具有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机能亢进的特点;属阴的则是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物质的、技能衰减的特点。

阴阳具有以下三方面内容:阴阳的相互对立;阴阳失调就要导致疾病的发生。

阴阳相互依存;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无所谓寒。

阴阳的消长转化;阴阳始终处于变化运动之中,如果不能保持平衡就会出现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

认识自然中的阴阳,一年之内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一日之内白天为阳、晚上为阴;认识人体内的“阴”与“阳”,血属阴主静、血能载气、养气、所以血为气之母。

气属阳主动、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所以气为血之帅。

在人体体表外为阳,内脏在里为阴;在内脏之中位置高的心、肺为阳,位置低的肝、脾、肾为阴;俯的功能通达、运动为阳,脏的功能收藏、沉静为阴。

阴阳还可以概括人的生理功能。

人体的物质基础(血肉筋骨)属阴,而生理功能活动(心、肺)属阳,两者相互依存,协调运作。

人体阴阳平衡就会气血充足、精力充沛、五脏安康。

如果失衡就会得病,就会早衰,甚至死亡,所以说万病皆因阴阳失衡而致。

五、春季养生法则春季“养生”,就是像春天一样,借助大自然的生机,去激发人体的活力,让生命的能量活跃于五脏六腑,让阳气尽快从冬天的藏伏状态中生发出来。

肝对应木,其主要功能是运输、生发、疏泄,顺应春季草木欣欣向荣、萌芽生发的特性,因此,肝最忌郁滞。

木生火,草木是火焰的燃料,所以,肝如同人体能源之火的燃料。

木与春天相呼应,肝就是人体的春天,春季就尤其要注意养肝。

六、夏季养生法则夏季养生法则:夏季“长”,在盛夏防署邪;在长夏防温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

火与夏天相呼应,心火上炎,炎炎夏日也对应着人体的夏季,这时要多关照“心”。

夏季养生如何养“心”?五脏之中“心”主要功能是藏神,主血脉,心,对应火、心病的表现是厥症、厥症就是四肢厥逆症、心负责血液的运行。

这是因为心是人体的动力来源,心脏有泵血的功能,是血液循环系统的动力枢纽。

心阳有温煦之功,心脏一停止跳动,生命便终止,人体便冰冷了。

中医认为,所谓心病的问题,跟肺经、胃经、脾经、心经肾经等都有关。

中医认为,上午九点多发作的心脏病,是由脾胃的问题造成的,而下午两三点发作的,应是由小肠经的问题,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

有的人中午吃过午饭后,脸通红、胸闷,这实际上是心脏疾病的一种前兆。

如果是下午三点到五点发病,应是膀胱经的问题,那是阳气大虚的现象。

如果是下午五点到七点发作,应该和肾经有关了。

心的情志是喜。

喜亦有正邪之分,正的就是输布四方,此时血脉特别充足;如果经脉不通畅,一个人老憋着,是不喜。

反过来,如果他老喜,血脉就会出现问题。

邪的“喜”就是过度外散,会伤心神。

“心音为笑”。

笑分正常的和非正常的两种,如果一个人心气特别足,笑就代表他的心气的运行没有窒碍;但如果总是笑,没事就坐在那呵呵乐,那是心气将散之象,大家可以通过声音判断出人的很多疾病。

心阳虚会有以下症状:平日极易心慌气短,不耐劳累,头昏乏力,前胸自汗,面色灰暗,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心虚的主要症状有:失眠多梦,心慌心跳,心烦口干,面色红赤,舌红苔少,脉细数。

七、秋季养生法则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这一原则。

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

夏秋之交,昼夜温差大,气温忽高忽低,往往是疾病多发的“多事之秋”。

针对这一时期的气候特点,饮食起居既要防暑,又要御寒、防燥,因此秋季主要养护好“肺”。

秋季养生如何养“肺”。

五脏之中“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肺的功能是通过肺气的宣发肃降来完成的,如果肺宣发肃降的功能出现了故障,就会引起通调作用受阻,所以,一些哮喘、小便不利等病症都要从“肺”找病根。

肺,对应金,金性清肃、收敛,肺本身也具清肃之性,以肃降为顺。

肺主皮毛,即全身肌肤,人的皮肤毛孔的吸收排汗也起着散热、吸热、传热的功能,以来调节体温。

金与秋天相呼应,因此秋季应该注意养肺。

肺和大肠相表里,人要大便时,一定是靠肺气把大便排出来的。

人们皮肤的一些症状也是和大肠有关,有些问题中医可能不直接针灸扎肺经,而直接取大肠经,泄大肠经的火就可以解决问题。

“肺音为哭”。

肺气足,哭的声音特别响亮。

《黄帝内经》曾经专门探讨过哭的问题,认为从一个人的哭声里,能听出很多东西,比如,一个人哭时要是流眼泪了,就说明他动了肝气,因为肝主木;如果哭得满头大汗,说明他动了心气,因为汗为心液;如果哭的时候流鼻涕,说明这个人动了肺气。

肺的情志是忧愁。

有肺病的人就喜欢哭,肺气虚的人会两觀红,眼睛里总有眼泪,是水汪汪的面象。

肺气的表现是咳。

比如人们在肺寒时会咳嗽,就是通过振动把肺寒振出去,所以肺“在变动为咳”。

肺阳虚的主要症状:略一活动就会气喘吁吁,咳嗽乏力,语音低微,身倦无力,背凉自汗,舌淡苔白。

肺阴虚的主要症状:身体盗汗,皮毛憔悴,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咳嗽痰干稠,咽干喑哑,腮红,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八、冬季养生法则冬季“藏”,冬季气候寒冷,阴盛阳衰,人体受到寒冷气温的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和食欲等均会发生变化。

因此,合理的调整饮食,保阴潜阳,多次热食,保证人体必须营养素的充足,以提高人的耐寒能力和免疫功能,使之安全、顺利的越冬是十分必要的。

冬季养生的重要原则是“养肾防寒”。

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肾气旺,生命力强,机体才能适应严冬的变化。

而保证肾气旺盛的关键就是防止严寒气候的侵袭。

肾的主要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和主水及主纳气、肾主水,是说“肾为水脏”,它在调节体内水液平衡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主宰的作用。

主要是通过肾的气化作用来实现的。

肾主纳气指肾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

发育:肾主藏精,而精能生髓,髓居于骨中,骨依赖髓而充氧。

小孩才能发育健壮。

肾是人体冬季的代表,而寒冬季节最应该调养的就是肾脏。

肾与膀胱相表里。

膀胱的气化功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充足,才能促进膀胱司开合的功能,尿液才能正常的存储与排泄。

“肾音为呻”。

呻,就是伸发。

元气藏于肾,所以如果一个人发出呻吟之声,那就说明动了“老本”。

一般人在疼痛、受伤、自虐、过度虚弱时发出呻吟之声。

肾的情志是恐。

恐也有正邪之象,正象是谨慎内守。

人有敬畏之心,知道谨慎,知道内守,这是肾精足的一个正象的表现。

恐的邪象就是“恐外散”,指人一惊恐,气就会散了,收摄不住。

肾的表现是栗,即哆嗦。

打哆嗦这个毛病实际上与肾病相关,如果肾特别寒,就会出现打哆嗦、打喷嚏实际上是振奋肾阳,是身体要通过打喷嚏的方式,把肾阳调起来,把寒气赶掉。

所以,一般受寒凉,身体好的人只打喷嚏,身体不好的人直接就会感冒。

肾味为咸,凡是咸味都可以调肾精上来,人活着,要靠盐每天调一点点元气,因为盐是最方便调肾气的东西。

肾阳虚会有以下症状:腰冷、腰以下发凉、手足发凉、头晕乏力,小便清长,夜尿频多,男子精冷,女子带凉,舌淡苔白,脉沉无力等。

肾阴虚的主要症状有:腰酸膝软,头晕耳鸣,手心足心胸心烦热,咽干腮红,消瘦盗汗,男子梦遗,女子带下,舌质偏红,脉细数。

九、脾脏养生指导脾对应土,而呼应的是每个季节的最后十八日这一过渡到下一个季节的关键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