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装工作总结篇一:电装项目经理述职报告述职报告中国二冶电装公司王涛20XX-12-25、20XX年即将过去,在过去的一年,本人在公司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安全生产,工作绩效,工程质量管理上,认真负责,积极配合正职工作不敢有丝毫懈怠。
实现过程控制一次成功,‘零缺陷’”的质量目标。
勤政廉政,与同事下属和谐共处,各项工作均取得较好的成绩。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现述职如下:一、全年工作情况(一)、明确任务、开拓创新,有计划、有组织地抓好施工生产。
20XX年对我们项目部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历年来施工任务、资金最为困难的一年。
现场施工由于受人员短缺、资金匮乏、工期紧、计划下达晚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始终制约工程的全面推进。
面对困难,全体干部职工一起分析生产形势,积极采取措施,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充分挖掘和调动各方面潜力,千方百计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工程项目20XX年的各项施工任务。
具体在生产组织过程中,有以下几个特点:1、强化生产准备的充分性。
针对今年工程项目点多面广,施工难度大的实际情况,重点抓了施工前的组织准备、材料准备以及设备准备,体现施工准备的充分性,为楼号按时扣网完成任务赢得了时间,争取了主动。
特别是对已经落实的项目,及时的组织人员、物资、设备等对施工方案进行敲定,明确了工期、质量、安全目标,为完成生产任务奠定了基础。
2、强化施工组织的严密性。
针对项目部今年内部工程施工任务量较大,重点项目较多的特点,始终坚持施工例会制度,定措施,抓落实,提要求,解决实际问题,及时确定各施工班组每个工序的生产组织重点环节。
3、强化施工计划的严肃性。
我主要抓了施工计划的执行和考核,对施工会议确定的各项目阶段性工期,加大了督查力度,并采取超常规措施,及时纠正偏差,确定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明确主攻方向,突出重点,各个击破,取得了明显效果。
在上半年质量月活动中经常要接受各种突击检查,及时在项目部掀起了确保施工质量的活动,并适时地与各生产班组签订了工程质量保证书。
4、强化施工管理文明的有序性。
在施工管理中主要狠抓了现场文明施工管理,要求从复工开始,都努力要求按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运行,做到规范、整洁,对现场文明施工、样板起步一抓到底。
通过对现场管理的常抓不懈,各项目的施工现场均达到了文明施工标准。
5、靠前指挥,及时解决问题。
在施工季节,为了及时掌握各项目生产的第一手材料,每天早上一上班我都要到各个生产班组转上一圈,深入工地,靠前指挥、靠前指导、靠前协调、靠前服务,进一步加强监督和检查的力度。
特别是五至十月在建工程数量多、构配件需求量大,能否全面按期保质地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任务,抢回各种检查耽误的工期至关重要,对我项目部生产能力是严峻考验。
对此,提出“全体总动员、后线保前线、人少搞会战”等措施,并提出高标准开工、高保准施工、高标准收尾的要求。
制定了各种提高工作效率的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各项目的施工进度。
二、总结经验,加强学习,努力做合格的生产管理者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工作的要求,主动加强业务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不断丰富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层次。
并以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进一步理解了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在政治、思想、作风等方面有了较大收获。
同时,我还能够从其他领导同志身长汲取优点和长处,弥补自身不足,努力做企业合格的管理者。
三、存在的不足一年来,虽然围绕自身工作职责和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做了一定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领导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主要是:1、有时因工作忙,政治理论学习还不够自觉,业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2、在工作方法、增强责任感、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水平上下功夫,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生产管理者。
以上是我在20XX年的主要工作。
由于水平有限,在工作中难免会存在不足之处,恳请领导、同志们给予批评指正。
在新的一年里,我将正视困难,团结同志,改进不足,使公司的生产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同时,要对一年来各位领导和同事对我工作上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谢谢大家。
二冶电装公司王涛20XX-12-25篇二:我对电装公司技术质量现状及公司长远发展的一点建议我对电装公司技术质量现状及公司长远发展的一点建议刘海波二○一五年十一月十一日我对电装公司技术质量现状及公司长远发展的一点建议【摘要】我是公司一线的一名普通技术人员,在入职公司的七年里不多不少正好参与了七个工程的建设。
俗话说“经历过才会成长”。
从一名技术新人到如今的专业技术骨干,一路走来亲历过各式各样的技术、质量难题。
在这七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在学习,一直在总结。
总结工程中成功的喜悦也总结经验和技术上的不足。
国兴家旺,公司就是我们大伙的家。
我们取得的每一点小小的成绩都是建立在公司强大的后援支持之上,只有公司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我们才能有一个更加广阔的施展平台,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作为公司数千职工中的普通一员,我虽职位低微却也愿为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尽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下面我从公司技术质量现状、技术员队伍的培养入手分析一下公司的现状并就现有状况提出自己的一点浅薄建议。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质量企业现状改进建议作为一个企业,利润是他必然的追求,但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也要树立企业的形象。
只有在行业内部树立起一个健康的品牌形象才能为企业带来跟多的信任和更多的利润。
那么企业的品牌形象是如何树立起来的呢?这就要看我们的产品。
建筑企业的产品就是一个个在建的和已经交付使用的工程。
工程的质量就是企业形象的一个重要体现。
想要交出一个质量过硬的工程就需要有一个素质过硬的技术质量团队。
而一个素质过硬的技术质量团队必需要有明细的分工、清晰的职责、明确的权利、健全的制度,需要有章可循,还需要部门间有序的监管与配合。
这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也是发展之本,这样的企业才会健康向上地发展,达到企业与员工共同进步的境界,这也是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当然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仅仅是纸上谈兵肯定不行,这需要公司高层领导和所有管理者一起来努力实施。
具备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还需要有一个责任心强、专业素质过硬的技术质量团队。
纵观那些成功的企业,人才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建筑工程中技术质量人员是工程优劣的决定者。
培养一个素质过硬的技术员队伍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公司技术质量工作的现状我至入职以来一直奋战在施工一线,虽然不敢说对公司技术质量工作的现状达到了如指掌的程度,但通过对自己所在下属项目的一些状况总结应该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了。
1. 人才严重缺乏。
如前面所述,技术员是技术质量工作的具体执行者。
现在公司的现状是70后的技术员几乎断层,80后的技术员可以独当一面的寥寥无几。
技术质量不像别的东西,他获得的最取途径主要以传帮带为主。
由于缺少正确的专业指导现在项目上的技术员遇到问题的时候主要靠自己摸索。
有时候操作工人能提供一些建议,不过这些建议里真正符合规范又有理可究的会有多少呢。
举一个例子,某个避雷引上线的焊接现场,由于搭接用的圆钢恰好用尽工人提议用螺纹钢代替。
对于一个入职不久的技术员根本无法分辨这一做法的可行性,如果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他会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而事实上这种做法是被严格禁止的。
2. 公司下发的文件、制定的制定项目部大多采取应付的态度。
项目部对公司技术质量部门下发的要求、做法没有落到实处,仅在例行检查前统一补齐资料应付了事。
现场质量检查计划根本没有认真开展,现场的技术交底、施工方案、检查计划与实际施工严重不符。
技术交底只签名不交底,更有甚者干脆由项目职能人员代签应付,至于交底的内容,没人去讲也没人去问。
据说某个外地项目部编写的施工方案里还写着“包钢XXX工程”。
3. 分工不明确。
多数项目部技术员一人身兼多职,既要负责本职的工作还要兼管现场的施工安全、施工管理、材料的接收与发放、资料编写、预算编制等等。
这样虽然人人都锻炼成了多面手,但是分散了技术员的精力。
技术员就是现场的万能员,经常为他人做事,自己的事情却无法做到极致,兼管的工作出现了问题无法追究,互相推诿,没人承担责任。
4. 没有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奖惩制度。
目前公司在技术质量方面缺少一套严密的规章制度。
如果技术质量部门能够推行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而且严格执行的话,就不会出现糊弄应付、屡犯不改的现象。
奖惩制度要细而准确,这样有利于质量管理的实施和评价,如果奖惩制度制定得不严密,现场职能人员就会有机可乘,质量管理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
5. 质量检查只注意资料不注重现场实物。
每年的质量月或其他检查活动主要以检查软件资料为主。
很少对现场实体质量进行评估打分。
实物是软件最好的体现,如果现场质量一塌糊涂再冠冕堂皇的资料又有什么意义呢?6. 现场技术质量人员缺少一个学习提高的平台。
这是一个行业共性问题,施工现场工作时间太长且没有节假日,技术员缺少接受专业系统提高的机会。
只有等遇到问题的时候才不得不去寻找解决的办法。
行业里新技术新应用接触缓慢,严重制约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7. 现场一线缺少技术质量方面规范、标准、图集。
这是一个多年以来一直没有解决的现象。
多数项目部都拿不出一套完整的施工规范、和施工图集,现场施工仅仅是靠经验。
由于缺乏技术依据,技术员对工程质量的要求掌握的模棱两可,常常只能凭主观判断,规范要求的数据根本不清楚,工人的做法是否符合规范根本搞不清楚。
二、我对公司技术质量现状的一点改进建议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考虑,我觉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突破:、破格引进人才。
只要是对公司长远发展有利的人才就应该向他们敞开大门。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就像职业足球的转会制度,企业不仅需自己培养人才还需要有选择性地引进自己欠缺的人才。
、建立一套人才培养体系。
这里我先讲一下自己的经历。
我是06年的xx,毕业后面试去了一家台资企业。
这家企业有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我们刚入职的三个月里每天都在学习、考试。
他们的教程很有针对性,几乎覆盖了后来工作中、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方方面面。
从表面来看是公司白白养活了大伙三个月,但是等大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