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语言领域
——“捉迷藏”活动设计
一.活动设计意图及其分析
"捉迷藏"是幼儿最喜欢玩的游戏活动之一。
这个活动设计很适合中班幼儿的兴趣特点,活动中将游戏角色都拟人化,给黑夜、太阳和各种颜色都赋予了生命,增加了情趣感,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游戏中了解自然知识。
二.活动目标设计及其分析
小朋友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而游戏活动的内容都取材于生活,孩子们对多姿多彩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兴趣,《捉迷藏》这个教案,有着较强的游戏性、趣味性,通过这一个活动,激发了小朋友们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
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活动的出发点,对整个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
中班小朋友已经可以简单的对事物有了感性的认知,在游戏中要让他们真实的感受到太阳,色彩以及白天黑夜等自然现象神奇的变化,以增加他们对一些自然科学的规律的感性认识。
1.情感目标:幼儿教育中情感的教育培养是重要的一课。
恰当的利用好游戏这种教育载体,可以深入浅出的寓教于乐,通过这个游戏让幼儿知道太阳是万物生长的能量源泉,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要学会和大自然友好相处。
2.认知目标:在活动中让幼儿感受到白天和黑夜的变化,和光照对我们的重
要性,激发幼儿学习的好奇心。
3.行为目标:愿意积极的参加活动,通过参与锻炼幼儿的观察力,启发他们的好奇心,通过朗诵和描述锻炼语言能力。
三.活动准备设计及其分析
1.物质准备及其分析
准备必要的道具,简单的工具帮助提高幼儿的认知,例如:图片,背景音乐,有关太阳,颜色的彩纸等等,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
2.精神准备及其分析:
让幼儿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感受到游戏情节的生动有趣,启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幼儿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四.活动教学法设计及其分析
本次活动主要采取了启发式教育法,情景教育法等适当的教学方法来达到教育孩子成长的目的:
1.启发式教育法:通过循循善诱的讲解和启发,引导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声朗诵,引导幼儿发现更多的事物在黑夜里捉迷藏的想象。
2.情景教学法:活动过程配上音乐,营造欢快喜悦的气氛,让幼儿边朗诵边配合简单的身体语言,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诗歌表达的优美意境。
五.活动过程设计及其分析
按照幼儿的心智和特点,在教学计划中开展《捉迷藏》音乐教学活动,使幼儿通过在一起愉快合作,体验到共同捉迷藏的乐趣。
活动目标:
在游戏中让幼儿真实的感受到太阳,色彩以及白天黑夜等自然现象神奇的变化,以增加他们对一些自然科学的规律的感性认识。
活动准备:
1.配乐、录音机。
2.根据内容准备颜色娃娃、植物小图片若干。
3.红、黄、蓝、绿等多种颜色的彩纸。
活动过程:
(一)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解。
平时大家都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今天我们看看太阳公公会和谁一起玩呢?下面就让我们听一首好听的儿歌吧!
(二)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诗歌《捉迷藏》:
(三)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内容:
谁把太阳公公的眼睛蒙起来了(黑夜)
谁和谁捉迷藏呢?(太阳和颜色捉迷藏)
颜色们什么时候躲起来的,(太阳数数的时候)
躲在哪里?
启发式的鼓励幼儿说出:绿色躲在草丛里,黄色躲在菊花里,蓝色躲在天空里,白色躲在云朵里……
重点引导幼儿想一想:颜色们为什么会躲在这些地方呢?(只有躲进和自己颜色接近的东西里,才不容易被发现。
)
帮助幼儿理解相同颜色的配对
(四)重新带领幼儿大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表达的优美意境。
(五)引导幼儿讨论、操作、扩展想像。
启发幼儿想象,还有那些好看的颜色,他们会躲在什么地方呢?
分别请不同的幼儿展示和表演颜色宝宝,与同伴分享体验的快乐,加深印象。
活动目的:通过拟人化的游戏角色,让幼儿感受到诗歌所描述的优美意境,引导他们对大自然的神奇色彩的兴趣,并能通过模仿诗歌中的句式,达到锻炼语言表达的目的。
六.结论与建议
(一)活动效果
1.目标分析
目标是教学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的定位应是情感目标、认知目标、行为目标等三维目标。
具有以下特点:
目标一:情感目标
情感是人在社会活动中的一种态度体验,我们应当重视对幼儿的情感教育。
能够根据歌词内容做动作,知道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游戏的快乐。
目标二:认知目标
游戏中,要启发幼儿的认知心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了解一些关于
太阳队万物的光照哺育作用,和一些基本的色彩搭配常识。
目标三:行为目标
鼓励幼儿根据诗歌内容做出身体相应的肢体动作,学会模仿,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内容分析
《捉迷藏》是一个内容简单,容易操作的游戏,喜悦欢快的背景音乐简单易学,增加了幼儿的乐感和兴趣,可以取得很好地效果。
3.过程分析
形式:游戏采用了做、说、看、听等多感官结合的形式。
小朋友们在游戏中其乐融融,积极参与到捉迷藏的欢快喜庆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方法:游戏中主要采取了情景教育法。
通过幼儿的直接参与,从中了解了太阳光照和万物的关系,以及各种色彩的搭配规律。
途径:这个游戏遵循幼儿教育理论中“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注重幼儿的参与体验,实践发现,孩子们对这样的活动十分感兴趣。
环节衔接:欢快的音乐背景符合了小朋友的心理成熟度,大家很快就融入其中,并能随着音乐自然的调动肢体语言配合,积极的响应老师的引领,取得的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教师评价:教师在这个游戏里始终贯穿着一个引领的作用,引导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对其他植物和色彩的搭配,启发大家展开想象,主动展示出自己的认知。
幼儿参与程度:幼儿很乐于接受这样的游戏体验,无论是从诗朗诵,还是讲述自己对色彩的认识等各个环节,幼儿的参与都还是十分积极的。
材料利用程度:活动的准备相对简单,主要是音乐,加上各种图片,彩纸,
简单的植物模型等比较容易取材的道具。
欢快的音乐播放有利于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产生艺术通感,帮助教师顺利开展活动。
师幼互动情况:游戏中,幼儿对于教师发出的指令和循循善诱十分呼应,并能愉快的参与集体的活动,师生配合融洽。
(二)活动反思与建议
通过游戏这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促进幼儿积极的融入集体生活中去,激发出大家热爱集体的良好情感。
所以,自认为这种活动对幼儿园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活动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反思。
1.对活动设计的反思
捉迷藏这样的游戏活动寓教于乐,通过情景设置,为幼儿呈现出大自然的奇妙,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锻炼他们的感官意识和观察力,想象力,让他们在不知不觉的得到心智的陶冶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2.对活动实施的反思
幼儿的天性就是喜悦和好奇的,游戏能为幼儿带来互动的喜悦和共同参与的热情,教师应因势利导引申幼儿发散性思维,将游戏的内容进行扩展,进一步锻炼幼儿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
(三)研究建议
这次活动设计,从内容上并没有突破以往的教学提纲,旨在培养幼儿在了解白天和黑夜的差距,光线和色彩在生活中的关系,启发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通过共同参与,培养幼儿对老师,同学的友好情感,感受集体生活乐趣。
或许能对大家在幼儿教育方面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对幼儿教师的建议:
教师要深入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提升知识素养,并能根据幼儿的兴趣,设计出互动性强,有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活动,达到节日教育的目的。
2.对幼儿园的建议
游戏活动不一定局限于教室内,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带幼儿走出幼儿园,让幼儿更加近距离的接触大自然,了解神奇的自然规律和植物的生长特性及颜色辨认。
3.对家庭的建议
幼儿对事物的认知和探索是无止境的,时时处处随时都是他们认识大自然的课堂,除了在幼儿园参加集体活动以外,家庭教育也十分重要,家长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所以要利用一切时机教育孩子了解这个大千世界,家教共同联手,共同做出努力,才能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如何培养中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文学教育(下)》.2015年10期.徐磊.
2.高野纪子.四时物语(秋冬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
3.石文彦.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应用策略【J】.考试周刊,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