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学》作业参考答案

《宏观经济学》作业参考答案

《宏观经济学》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乘数:指自发总需求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量的自发总需求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3.自然失业:指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在任何动态市场经济中这种失业都是必然存在的。

4.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年内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它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

5.总供给曲线:是表明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供给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

6.周期性失业:又称为需求不足的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

7.IS曲线:是描述商品市场达到均衡,即I=S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8.供给管理:指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包括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人力政策以及增长政策。

9.回波效应:指由于“溢出效应”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后,又会通过从该国的进口的增加而使这个最初引起“溢出效应”的国家的国民收入再进一步增加。

10.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L=M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11.奥肯定律:是美国经济学家奥肯提出的反映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的经验统计规律。

12.挤出效应:指政府开支的增加引起私人支出的减少,这样,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作用就被减弱,其产生的原因是政府支出的增加引起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会引起私人投资与消费减少。

二、填空题1.支出法2.总需求3.没有4.右上方5.增加,价格水平。

6.古典失业7.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能达到8.自发消费,引致消费。

9.右下方10.总供给11. 20% 12.价格管制与配给制13.扩张和收缩14.正,反15. 20% ; 2500万元。

16.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平衡或结算项目17.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18.物价指数。

19.朱格拉、9-10 。

20.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自然增长率21.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各种转移支付。

22.进口、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三、选择题1—5.C、B、C、B、C 6---10.A、A、A、C、A11-—15. C、A、C、B、C 16—20.C、A、C、C、C 21.C四、判断题1--5.××√××6――10.×√√√×11――15.××××√16――20.×√√××21.×五、简答题1.用支出法、收入法、部门法所计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一致吗?如果不一致,应该怎么办?答:支出法、收入法、部门法三种方法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国民生产总值进行计算的,从理论上说所得出的经过应该是完全一致的。

其中支出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最后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数字应以它为准。

如果其余两种方法计算得出的数字与支出法计算所得的数字不一致时,应按支出法计算所得的数字进行调整。

2.什么是总供给曲线?它有哪三种不同的情况?答:总供给曲线是表明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供给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

它反映了在每一既定的价格水平时,所有厂商愿意提供的产品与劳务的总和。

在不同的资源利用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即总供给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分为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表明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可以增加;短期总供给曲线,表明总供给与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长期总供给曲线,表明无论价格水平如何上升,总供给也不会增加。

3.什么是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时还有失业吗?为什么?答:消灭了周期性失业时的就业状态就是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时仍然有一定的失业。

这是因为,经济中有些造成失业的原因(如劳动力的劳动等)是难以克服的,劳动市场总不是十分完善的。

这种失业的存在不仅是必然的,而且还是必要的。

这种失业的存在,能为劳动后备军随时满足经济对劳动的需求,能作为一种对就业者的“威胁”而迫使就业者提高生产效率。

各种福利支出(失业补助、贫困补助等)的存在,也使得这一定失业水平的存在不会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是社会可以接受的。

4.国民收入的基本总量共有几个?它们是什么?这些总量之间的关系如何?答:国民收入的基本总量有五个,它们分别是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这写总量之间的关系如下:国民生产总值-资本消耗(折旧)=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津贴)=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公司利润+股息+政府转移支付和利息支出=个人收入个人收入-个人纳税=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消费+个人储蓄5.总需求分析的基本假设前提是什么?答:在进行总需求分析时,有三个基本假设前提。

第一,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即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是不变的。

第二,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总供给可以适应总需求的增加而增加,也就是不考虑总供给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

第三,价格水平是既定的。

6.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答:经济增长的源泉是资本、劳动与技术进步。

资本可以分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

其中,物质资本又称为有形资本,指设备、厂房、存货等的存量。

人力资本又称为无形资本,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投资,如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健康状况等。

劳动指劳动力的增加。

劳动力的增加可以分为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与劳动力质量的提高。

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可以有三个来源,一是人口的增加,二是人口中就业率的增加,三是劳动时间的增加。

劳动力质量的提高是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

技术进步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发展。

资源配置的改善主要指人力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是指由于企业规模扩大而引起的成本下降与收益增加,知识的进展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运用,新工艺的发明与采用等。

7.为什么利率与国民收入在货币市场上成同方向变动?答:在货币市场上,利息率与国民收入成同方向变动可以用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来解释。

根据这一理论,货币需求(L)由L1与L2组成。

L1代表货币的交易需求与预防需求,取决于国民收入,与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L2代表货币的投机需求,取决于利息率,与利息率反方向变动。

货币的供给(M)是指货币供给量,由中央银行的名义货币供给量与价格水平决定。

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是:M=L= L1(Y)+ L2(i)。

当货币供给既定时,如果货币的交易需求与预防需求(L1)增加,为了保持货币市场均衡,则货币的投机需求(L2)必然减少。

L1的增加是国民收入增加的结果,而L2的减少是利息率上升的结果。

因此,在货币市场实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必然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8.什么是外生经济周期理论与内生经济周期理论?答:外生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经济之外的某些因素的变动。

这种理论并不否认经济中内在因素(如投资等)的重要性,但它们强调引起这些因素变动的根本原因在经济体系之外,而且,这些外生因素本身并不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内生经济周期理论在经济体系之内寻找经济周期自发地运动的因素,这种理论并不否认外生因素对经济的冲击作用,但它强调经济中这种周期性波动是经济体系内的因素引起的。

因此,每一次繁荣都为下一次萧条创造了条件。

这些经济体系内的因素自发地运动就引起了周期性波动。

9.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有何区别?答: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它研究的是发达国家的问题。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如何有不发达状态过渡到发达状态的问题,因此,发展不仅有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的问题,而且还有适应这种增长的社会制度及观念、意识的变化问题,它所研究的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10.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答:库兹涅茨总结了经济增长的六个基本特征:第一,按人口计算的产量的高增长率和人口的高增长率。

第二,生产率本身的增长也是迅速的。

第三,经济结构的变革速度是高的。

第四,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迅速改变。

第五,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

第六,世界增长的情况是不均衡的。

11.在不同时期,如何运用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答:在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为了刺激总需求,就要运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其中包括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降低贴现率并放松贴现条件,降低准备率,等等。

这些政策可以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刺激总需求。

在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为了抑制总需求,就要运用紧缩性货币政策。

其中包括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提高贴现率并严格贴现条件,提高准备率,等等。

这些政策可以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抑制总需求。

六、论述题1.关于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学家有哪几种观点?各自的依据是什么?答:经济学家的观点分为有利论、不利论和中性论三种。

有利论认为,通货膨胀尤其是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

第一,通货膨胀引起的有利于雇主不利于工人的影响可以增加利润,从而刺激投资。

第二,通货膨胀所引起的“通货膨胀税”可以增加政府税收,从而增加政府支出,刺激经济发展。

第三,通货膨胀会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而富人的储蓄倾向大于穷人,所以,通货膨胀可以通过加剧收入分配不平等而增加储蓄。

这对于资金缺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利用通货膨胀来发展经济是重要的。

不利论认为,通货膨胀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

第一,在市场经济中,通货膨胀使价格信号扭曲,无法正常反映社会供求状态,从而使价格失去调节经济的作用,经济无法正常发展。

第二,通货膨胀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使投资风险增大,社会动荡,从而经济混乱,经济效率低下。

第三,通货膨胀所引起的紧缩政策会抑制经济的发展。

第四,在固定汇率下通货膨胀所引起的货币贬值不利于对外经济交往。

他们强调,也许通货膨胀在某个时期中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其最终结果却是不利于经济发展。

采取通货膨胀的方法来刺激经济无疑是“引鸠止渴”。

中性论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货币在经济中是中性的,从长期来看决定经济发展的是实际因素(劳动、资本、自然资源),而不是价格水平。

在长期中,由于货币量变动引起的通货膨胀,既不会有利于也不会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因此,没有必要把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联系在一起。

2.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是如何解释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的?围绕菲利浦斯曲线的争论,他们对宏观经济政策效用的分歧何在?答: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都存在交替关系,从而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与长期中都是有效的。

货币主义认为,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都存在交替关系,而长期中不存在这种关系,从而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只在短期中有效,而在长期中无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