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历史1894-1919部分知识点

中国近代历史1894-1919部分知识点

第二单元清末民初(1895-1919)1898年戊戌变法、1898年义和团运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11年辛亥革命。

一维新变法运动1.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与主权;欧美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同时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危机。

19世纪末,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顺应时代的要求,掀起了一场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导致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性因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70年代,出现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由王韬、郑观应等。

他们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习君主立宪制度、早期维新派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描述的是君主立宪。

王韬说“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

究其极,不为流弊。

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

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

(2)维新思想的发展康有为写成《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路基础。

他还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编发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康有为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预言人类社会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阶段,强调当时的中国应该进入升平世的君主立宪。

鉴于“今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改易服饰”的主要目的是推动社会近代化。

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任主笔,发表《变法通议》抨击专制,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

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之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

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

呜呼,则非吾所以敢言矣!是故变之途有四。

其一如日本,自变者也。

其二如突厥,他人执权而代变者也,埃及、高丽等国皆是。

其三如印度,见并于一国而代变者,越南、缅甸等国皆是。

其四如波兰,见分于诸国而代变者也。

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

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而中国之尊王者曰:“天子富有四海,臣妾亿兆。

”臣妾者,其文之故训犹奴虏也。

夫如是则西洋之民,其尊且贵也,过于王侯将相,而我中国之民,其卑且贱,皆奴产子也。

设有战斗之事,彼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斗耳。

夫驱奴虏以斗贵人,目何所往而不败?为了摆脱奴虏地位,严复主张,设议院于京师,而令天下郡县各公举其守宰。

是道也此,欲民之忠爱必由此,欲教化之兴必由此,欲地利之尽必由此,欲道路之辟、商务之兴必由此,欲民各束身自好而争濯磨于善必由此。

呜呼!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1897年初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

3.维新运动的兴起(1)公车上书《马关条约》康梁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历史上称为“公车上书”。

上书虽然没有上达给皇帝,但却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影响,解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2)维新运动的展开为了争取更多支持,康有为在北京上海湖南天津等地创办《中外纪闻》。

1898年发起成立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强学会。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指出再不下决心彻底变法自强,清朝将面临灭亡。

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成立了保国会。

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以救亡图存相号召,制定详细章程,资产阶级改良派政党。

4.戊戌变法(1)变法的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这次变法历时共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2)变法法令政治方面: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隔;谕令各省督抚举荐通达实务的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

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奖励创新发明;设立铁路矿物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兴办邮政,裁撤驿站。

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筹设铁路、矿物和医科等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

军事方面: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按新法练兵,还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

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先前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

新政的许多措施切中时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参政的可能性,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

(3)变法的结局变法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慈禧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

光绪为贯彻改革措施,任命谭嗣同、刘光第、杨锐和林旭为军机章京,参与变法。

光绪和维新派寄希望与袁世凯和列强身上,但袁世凯与慈禧密切勾结。

9月21日,慈禧和旧势力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重新“训政”。

28日,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政变后,除京师大学堂保留之外。

(4)变法的影响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起了重要作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有进步意义。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二、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1.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

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以“救护驻华使馆,并助中国剿匪”为借口镇压义和团,根本目的是瓜分中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

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的司令部,设在北京紫禁城内。

慈禧携光绪仓皇出逃,途中,她命令清军严厉镇压义和团,并部署与侵略者“议和”。

联军在京烧杀抢掠,军队被允许公开抢劫三日。

3《辛丑条约》1901年,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

李鸿章“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划定北京的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拆除天津大沽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西方国家得出以上认识的历史事件是义和团运动阻止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三、辛亥革命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兴中会的成立孙中山名文,字逸仙,1866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

甲午战前,上书李鸿章想依靠清政府走改良道路,发展资本主义。

上书受挫后,走上了以武力推翻清政府的革命道路。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决心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三民主义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实行“新政”(1901-1905)新政的内容:编练“新军”;振商励实,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

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改官制,整吏治;学习西方法律制度。

新政的积极意义:推动经济自由发展;中国法律现代化;政权机构现代化;中国军队近代化;新学教育兴隆;民族资产阶级崛起;促进民主革命。

新政的消极作用:增负;北洋军阀崛起,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崛起,是清末新政的又一恶果;清末新政时,某些经济政策的公布,客观上也为帝国主义输出资本创造了方便条件;清末新政时,练新军、办警政,强化了封建专政的国家机器,有利于清政府对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镇压。

1906年,清政府设立谘议局和筹建资政院。

清政府于1908年8月宣布预备立宪以9年为限,同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23条,其中关于"君上大权"的14条,1911年5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等机构,公布所订内阁官制,组成新内阁,由庆亲王奕劻任总理大臣。

在13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僚4名,蒙古旗人1名,满族8名,其中皇族又占5人,被讥为皇族内阁。

清政府借预备立宪欺骗国人。

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在日本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后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具体内容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的统治(民族主义)前提--民族革命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核心--- 政治革命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涨价归公,这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民生主义)补充--社会革命。

三民主义思想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3)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1911年4月黄兴等人发动的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

1911年4月27,黄兴领导革命党人在广州起义。

双方激战一昼夜,最后只剩黄兴等少数人带伤逃走。

后收敛尸体72具,合葬于广州黄花岗,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近代民主革命家章太炎为革命领袖黄兴撰写挽联:“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盛赞其开创民主共和的伟大历史功绩。

2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1)武昌起义1911年5月清政府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铁路、川汉铁路,引起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四川同盟会会员组织保路同志军起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