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重要名词释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劳动者按照预定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以获取物质资料,满足人类需要的实践活动。

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三要素: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劳动:即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和生产经验的人,通过其脑力和体力,有意识有目地运用劳动资料,通过改造劳动对象,以获得物质资料,满足自己和他人需要的实践活动。

劳动对象亦称劳动材料: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将劳动置于其上的一切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亦称劳动手段:人们用来影响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条件。

社会生产方式:包括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

生产关系: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环节中发生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实质上就是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规律: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想交换量的关系或比例。

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价值的大小。

具体劳动:具有各种特殊的具体形态的劳动。

抽象劳动:撇开劳动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平均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也称劳动生产力,是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的效率或能力简单劳动:指人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即劳动者不必经过专门学习、训练、和培养就可以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直至劳动者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训练和培养,从而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知识才能从事的劳动。

货币:本质上是一般等价物,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价值尺度: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价格标准:包含有一定贵重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

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货币流通: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不断地离开出发点,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这种运动就叫做货币流通。

贮藏手段:把货币作为一般社会财富贮藏起来。

支付手段:货币用于清偿债务以及支付工资、利息、房租、地租和税金等。

世界货币:即货币超出一国范围,在国际范围内执行其职能。

贵金属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同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贵金属流通速度成反比。

纸币流通规律:纸币的流通量,限于它象征的代表的金(或银)的流通所需量。

纸币: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

通货膨胀:纸币流通量持续的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每一单位的纸币实际所代表的贵金属货币的价值就会降低,物价就会持续的上涨;通货紧缩:纸币流通量持续的少于流通中的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每一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贵金属的价值就会上升,物价就会持续下跌。

自然经济: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包括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是一种以交换为生产目的的经济形式,即生产为了满足市场需要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由于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劳动者长期的、固定的分别从事各种不同生产活动的分工,简言之即劳动分工。

简单商品经济:亦称小商品经济,指的是以生产资料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式社会化、普遍化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的规律。

拜物教:人们把某种物当做神来崇拜的一种观念。

商品拜物教:人们崇拜商品、迷信商品的社会观念。

货币拜物教:人们崇拜货币,迷信货币的社会观念。

市场:狭义,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地点,广义,整个商品流通领域,指商品供求关系总和。

市场主体:在市场上从事交换活动的组织和个人。

市场客体:市场上的交易对象。

市场体系: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种类型的商品市场的总和。

生活消费品市场或消费品市场:以用于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生活消费品和劳务为交易对象的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以社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为交易对象的市场。

市场机制:市场这一有机体内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和作用方式。

风险:市场主体面临亏损甚至破产的可能性。

市场经济:让市场机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经济体制。

经济资源:指的是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且存量有限的因素。

计划经济:经济资源的计划配置。

价格机制:包括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作用机制。

前者指的是价格形成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后者指价格变动对社会经济运动所发生的作用。

供求机制:指的是价格、竞争、工资、汇率、利率、风险等市场要素与供求关系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

买方市场:对买者有利的市场态势。

卖方市场:对买者有利的市场态势。

竞争机制:是竞争与价格、供求关系等各种市场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联系。

资本:能够增殖的价值。

劳动力:存在于人体中的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劳动过程:劳动者的具体劳动的下好过程,亦即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出价值的过程。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不变资本: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变换自己的物质形态,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马克思称之为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是指得以增值,马克思称之为可变资本。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生产更多剩余价值的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生产更多剩余价值的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的差额。

工资: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计时工资:按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

计件工资:按劳动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数量支付的工资。

名义工资:就是货币工资,即用货币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

实际工资:用货币工资所实际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再生产过程:社会作为一个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

简单再生产:生产过程在原有的的规模上的重复。

扩大再生产:再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

外延的扩大再生产: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以扩大生产规模而实现的再生产。

内涵的扩大再生产: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效率而实现的再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剩余价值全部充当资本家的消费基金,仅仅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

资本积累:剩余价值当做资本使用,或者说,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积聚:单个资本通过资本积累而扩大它的生产规模。

资本集中:已形成的单个资本的积聚。

相对过剩人口:资本造成的劳动力供给相对于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而过剩的工人人口。

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

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

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

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

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产业资本:一切生产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投入的资本。

货币资本:货币形态的资本。

商品资本:商品形态的资本。

生产资本: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资本周转: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的资本循环运动。

资本循环周转时间:就是资本价值周转一次所持续的时间,或者说,是产业资本从一个循环周期倒下一个循环周期所经历的时间。

资本周转次数:就是在一定时间内产业资本有出发点复归到点运动的次数。

固定资本:资本家投资在厂房、及其、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上的那部分资本。

流动资本:资本家投在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购买劳动力上的那部分上产资本预付资本: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了生产剩余价值而预先垫付的资本。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它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

生产时间:足本停留在生产领域的时间。

劳动时间:一定生产部门的劳动者为生产产品实际投入的时间。

劳动过程的中断时间:指机器设备正常维修和供人休息、罢工等而停止劳动的时间。

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作用时间:指某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对象需要独立发生物理、化学或生理变化的时间。

流通时间: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里的时间。

单个资本:各自独立发挥职能的资本。

社会总资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单个资本的总和。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相互交错、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各个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

简单协作:即许多雇佣劳动者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在资本家的监督和指挥下,进行同一的或同种的协同劳动。

工场手工业: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

资本原始积累;加速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过程。

产业革命:以机器的发明和普遍应用为标志的用及其大工业代替以手工业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

自由竞争:商品生产者之间为争夺最有利的生产和销售条件而进行的不受限制的争斗。

企业:将一定生产要素集合起来,独立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古典企业:在自由竞争这一经济基础上运行的企业。

单一业主制企业:业主靠自己支配的资本创办的独资企业。

合伙制企业:业主的若干家族成员或业主的若干亲密合伙人出资组成的企业。

成本价格:生产商品所耗费的资本。

利润率: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平均利润率:由于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各部门不同利润率趋于平均化的利润率。

平均利润:各生产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所得到的利润。

商品的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

超额利润: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

商业资本:即商人资本,是一种专门经营商品买卖业务以攫取利润为目的的独立的职能资本。

借贷资本:是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为了利息而贷款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信用: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的总称。

商业信用:是职能资本家之间以赊购商品的方式结成的借贷关系。

银行行用:是银行资本家以贷放货币资本的形式向职能资本家提供的信用。

票据贴现:即持有商业票据的资本家在票据到期以前,向银行兑取现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