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 面点小吃文化复习题

第3章 面点小吃文化复习题

第三章面点小吃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广式面点代表品种的是(B)
A.三丁包子B.叉烧包C.蟹黄包子D.狗不理包子
2.下列不属于苏式面点代表品种的是(C)
A.三丁包子B.蟹黄包子C.豌豆黄D.翡翠烧麦
3.面点在中国餐饮业通常称为(A)
A.白案 B.主食 C.小吃 D.面案
4.下列属于成都著名的小吃的是
A.担担面 B.热干面 C.刀削面 D.炸酱面
5.宫廷仿膳的服务特性决定(A )的特点是制作精致,形状美观,用料考究。

A.京式面点 B.苏式面点 C.广式面点 D.川式面点
6.长沙火宫殿小吃群始建于( A )年。

A.1747 B.1746 C.1748 D.1749
B C A A A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四大名面(ABCD )
A北京炸酱面 B山西刀削面 C武汉热干面 D四川担担面
2.中国四大名小吃群( ABCD )
A南京夫子庙小吃 B苏州玄妙观小吃 C上海城隍庙小吃 D长沙火宫殿小吃
3.我国民间面塑主要地域分布(ABCD )
A陕西 B山西 C河北 D河南
4.面塑俗称(ABCD )
A面花 B礼馍 C花糕 D捏面人
5.广义的面点,包括(ABCD )
A主食 B小吃 C点心 D糕点
6.下列属于京式面点代表品种的是(ABCDE)
A.豌豆黄B.云豆卷C.小窝头D.银丝卷E.盘丝饼
ABCD/ ABCD/ ABCD/ ABCD/ ABCDE
三、判断题
1.吴增的《癸辛杂识》记载“阜陵谓赵温叔曰:‘闻卿健啖,朕欲作小点心相请。

’”(×)
2.面点种类按成品干湿分为干点制品.湿点制品和水点制品等。

(√)
3.包子一般用面粉发酵做成的,大小依据馅的大小有所不同最小的称饺子。

(×)
4.据古籍记载,饺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
5.据文献资料,汉代早已有面塑的记载。

(√)
6.2004年“中国烹饪王国游”把美食旅游推向高潮。

(×)
7.山西四大面食有刀削面.抻面.拨鱼.刀拨面。

(√)
8.山东菏泽当地以江米面人最为出名。

(√)
9.山西霍州面塑当地称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就是“祥”有吉祥的寓意。

(√)
10.大荔县的药王庙其规模和气势堪称中国面塑艺术之首。

(√)
11.在我国古代,饼是一切面食的总称。

12.在江南的有些地区,馒头与包子是不分的,他们将带馅的包子称作肉馒头。

×√×√×√√√√√
四、填空题
1.面点按成品干湿分为:干点制品、湿点制品、水点制品。

2.我国面点大体可以长江流域经行分界,分为北味、南味、广味。

天津的“三绝”是“狗不理”包子、“桂发祥”麻花、“耳朵眼”炸糕
从地域看,我国面点一般分为京式、苏式、广式三大流派。

面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用于收藏的面塑,另一类是可以食用的面塑。

用于收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及香油等制成,而用于食用的面塑则用澄粉、生粉等制成。

1.中国四大名面是: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武汉的热干面、四川担担面。

山西四大面食是:刀削面与抻面、拨鱼、刀拨面。

5.中国四大名小吃群是:南京夫子庙小吃、苏州玄妙观小吃、上海城隍庙小吃、长沙火宫殿小吃。

五、名词解释
1. 面点
面点是面食与点心的复合词,泛指以麦面、米粉等为主要用料,以手工为主制作的食品。

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面点,包括主食、小吃、点心和糕点;狭义的面点,则将比较粗放的主食,部分小吃排除在外。

2.主食
主食,是指供应人们一日三餐消费,满足人体基本能量和营养摄入需求的主要食品。

在饮食结构中,主食处于基础性、框架性地位。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群拥有各具文化特色的传统主食。

3.小吃
小吃是一类在口味上具有特定风格特色的食品的总称,可以作为宴席间的点缀或者早点、夜宵的主要食品。

4.面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

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主要出现在嫁娶礼品、殡葬供品中,也用于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祭奠等等方面。

六、简答题
1.“饭”这一概念在中国习惯上有几种理解?
(1)广义的食品,如俗语所说:“人生万事,吃饭第一”;
(2)狭义的主食品,如俗语所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3)粒食,即泛指各类谷米所制的主食品;
(4)稻米粒食,即特指用稻米所制的主食品。

又称作“大米”,是相对于粟米的“小米”而言。

(5 )此外,西北传统面食区还习惯上将麦粉食品称为“饭”。

把稻米(粳、糯)、粟(粘或不粘两种)、高粱(红、白两色,粘与不粘两种)、玉米(粘或不粘两种)、麦(小麦、大麦、养麦、燕麦等多种)等各种谷类颗粒用煮、蒸、焖等方法制成的食品,统称为饭。

其中最普泛的便是用稻米制作的米饭,或称“大米饭”、“白米饭”。

七、论述题
1.面点的文化特色
(1)名称典雅。

(2)传说生动。

(3)形象优美。

2.面塑的艺术风格
(1)造型特点。

面塑艺术的主要特点是造型完整饱满、略有夸张,手法简练、注重神气、淳朴敦厚,让人觉得亲切自然。

现在流传的面塑艺术基本上形成两种风格,以地域划分:①黄河流域的面塑,特点为古朴、概括、粗狂、豪放,以山东、山西为代表。

②长江流域的面塑,特点为细致、精美,以上海、苏州为代表。

(2)面塑作品的色彩特征。

在传统的面塑中体现了色彩的基本性质,制作者根据不同的要求和感情来制作,大量运用高纯度的红、绿、黄等色彩,随意涂抹在作品上,表达了民众朴实的审美和色彩观念。

也有些作品,着色和入色细腻,图形色彩的层次丰富,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品。

就色彩而言,黄河流域的面塑装饰多用夸张、大胆的对比手法。

而长江流域的面塑装饰中,色彩对比相对较少,效果更加雅致。

3.面塑艺术的文化内涵
(1)生活之美。

面塑艺术的生活之美,美在其自然的材料、自然的工艺和质朴的心境。

它塑造的形象是符合民俗文化心理的,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

(2)教育价值。

面塑绝不仅是个玩赏品,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功能。

像西方人说哥特式教堂里的玻璃彩画是无字的《圣经》一样,面塑艺术也以其生动的形象传达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人们通过孙悟空、白娘子、穆桂英、水浒英雄等形象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在潜移默化之间启迪着智慧。

另外,对于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者而言,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也总会带来惊喜,在现代艺术作品中也频频出现。

(3)生殖崇拜和吉祥意义。

面塑作品中经常会看到具有生殖崇拜的延续,这种由远古图腾转化而来的意识,是中国民间艺术中不变的文化理念。

民俗活动的需要直接促进了面塑艺术的发展,很多面塑作品也被赋予生殖崇拜和吉祥含义。

(4)面塑是一种行为艺术,它的特点与社会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符合本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

它的演示性使人在参与的过程中兴奋不已,使人尝到塑造的快乐。

4.面点、小吃在旅游中的作用
(1)发展特色面点是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2)发展特色面点可以加深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印象,扩大宣传效果。

(3)发展特色面点可以使一些传统的食品制作工艺得到保护和发扬,可以增加旅游地的文化内涵。

(4)发展特色面点,对于充分利用当地食品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优势,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带动食品工业,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5.打造面点、小吃特色旅游品牌的对策与措施
(1)以各地的特色为基础,推动各地的面食品牌
(2)推出面点、小吃旅游一条街,专营面点或小吃
(3)以现吃型为主,同时推出便携式面食
(4)举办面点、小吃美食节
4.米线和米粉有什么区别
米线和米粉都是以大米为原料,经浸泡、蒸煮、压条等工序制成的条状、丝状米制品,形状和面条相像。

现代米线,由于机械化制作的带入,已经与传统方法制作有所区别。

特别是南方各地制作的“米粉”,已经与米线有所区别。

米粉虽然形似米线,但实非米线。

米线是以大米为原料,而米粉中由于添加了红薯粉、土豆粉等原料(所占比例也很多),使得口感,保存方式等都与米线有了很大的区别。

从口感上,米线多为“水灵筋骨”,而米粉多为“柔
绵筋骨”,米线入口较为滑爽,米粉入口较为粘糯。

特别是“酸浆米线”与“酸粉”的区别更大。

酸粉入口“酸绵易化”,酸浆米线入口“酸脆筋斗”。

“干米线”则与“米粉”类似,不同之处也在于是否以大米为原料。

米粉易于保存,和“干米线”类似,晒干以后不仅可以长期保存,而且不容易变质。

干米线由于制作简单,开始一步步取代酸浆米线,而干米线也被做得更细,更长。

云南一带的米线为米线,其余地方的“米线”为“米粉”,米粉是在米线传播后的产物,是米线的传承和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