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第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宏观第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第八章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经常出现的现象,也是许多国家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西方经济学家对其成因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各种效应做了大量研究,形成了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第一节失业理论一、失业的定义与衡量1.有关失业的概念(1)就业人口:有工作的成年劳动力。

(2)失业人口:劳动力中想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人。

根据ILO的定义,失业人口是指在某个年龄以上、在特定考察期内没有工作而又有工作能力、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口。

(3)劳动力: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可能或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数。

包括实际参加社会劳动和未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员。

是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总和。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与人口的比率。

(4)非劳动力:人口中除了劳动力人口之外余下的部分。

如孩子,全日制学生、退休者、家务劳动者、残疾人。

2. 失业的衡量与统计(1)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人数)×100%是反映经济发展“睛雨表”的三个最重要指标之一。

(2)失业的统计:①随机抽样调查②领取失业救济金人数二、失业类型1. 周期性失业(有效需求不足失业)(1)定义:指当经济周期处于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2)起因: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

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总需求不足,产出下降,经济中实际需要的劳动力少于劳动力供给量而引起的失业。

是一种非自愿失业。

(3)特点:这种失业与经济的短期繁荣与收缩密切相关。

是短期问题。

2. 摩擦性失业(1)定义:劳动力在正常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失业。

人们想换工作或找新工作,但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如转业困难、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充分等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2)原因:劳动者想换工作,但劳动者找到合适的工作和厂商找到合适的劳动者都需一定的时间。

劳动者从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过程中处于暂时失业状态。

(3)特点:①短期性,过渡性。

②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

③任何时候都存在,不可避免,不影响充分就业的实现。

3. 结构性失业(1)定义:经济结构变化了,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和对劳动力的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上出现了不一致所引起的失业。

即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失业。

(2)起因:由经济结构变化所致。

如技术进步,消费者偏好改变、产业兴衰,引起了有些部门收缩,劳动力需求减少。

有些部门还需要劳动力。

劳动力一时难以改变技术结构、地区结构,加上劳动力的流动性不足,很难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动,出现了失业。

如纺织部门。

传统相机和胶卷。

(3)特点:①“失业与空位”并存,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是摩擦性失业的极端②长期性③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

另一种失业的分类:1.自愿失业: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失业。

2.非自愿失业: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找不到工作造成的失业。

凯恩斯认为,非自愿失业已经消除,失业仅限于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就叫充分就业。

三、失业的成本与代价1. 充分就业和自然失业率(1)充分就业:当一个国家的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这个国家就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

(2)自然失业率:经济在正常情况下存在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

稳定状态是既不会造成通胀也不会导致通缩的状态。

自然失业率一般就指只存在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时的失业率。

目前经济学家认同的自然失业率为5.5%。

自然就业率:是与自然失业率相对应的就业率,既充分就业量出以劳动力总量的比率。

一个经济的自然失业率和自然就业率之和100%(3)潜在GDP:又称充分就业GDP,是指一国国民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的总产量,是与自然失业率相对应的GDP水平。

*失业的经济学解释:一次经济波动使劳动力市场工资过高,为w2,由于工资刚性,不能向下浮动,劳动的价格保持在w2 ,在过高的工资下,愿意工作的工人数量是N3,而企业愿意雇用的数量为N1, N3 >N1,于是出现劳动供给过剩,是非自愿失业。

如图4-3。

2. 失业的经济成本(1)产出的损失:失业的基本损失是社会产出的减少。

损失掉的产出叫GDP缺口:实际GDP(实际就业率下的产出)低于潜在GDP(充分就业率下的产出)的数量。

失业通常随经济周期中的产量波动而变化。

产量与失业之间的这种明显的稳步运动,被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在20世纪60年代,以数字关系加以表述,这就是著名的奥肯定律——奥肯根据美统计资料,提出失业与产出变动的经验性法则。

(2)奥肯定律:实际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实际GDP就低于潜在GDP 2%。

或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每下降2%,失业率就上升1%。

①内容:实际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实际GDP就会低于潜在GDP 2%。

或GDP相对于潜在GDP每下降2%,实际失业率就会比自然失业率上升1%。

反过来说, GDP每增加2%,实际失业率将下降1%。

②用途:可以通过失业率的变动推测GDP的变动,也可以通过GDP的变动预测失业率的变动。

例如,实际失业率是8%, 高于6%的自然失业率两个百分点,则实际GDP就将比潜在GDP*低? %。

失业缺口就是? %。

结论:如果政府想让失业率下降,则该社会的实际GDP的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的增长。

假如:现有实际失业率 7%,自然失业率为5%, 潜在GDP*增长率为2%,若实际GDP 的增长率为4%,根据奥肯定律则几年内可以实现充分就业?3. 失业的心理成本失业的心理成本主要由失业者和他们的家庭所承受。

长期失业会使人失去自尊、灰心丧气、产生自杀行为。

4. 失业的社会成本失业的社会问题,如犯罪、家庭暴力、酒精中毒、吸毒等。

四、对失业的治理1.对周期性失业的治理周期性失业的产生原因:有效需求不足治理:国家积极干预经济,设法刺激有效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

如:(1)扩张性财政政策,促进国家投资。

(2)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私人投资。

2.对摩擦性失业的治理摩擦性失业的产生原因:劳动力市场不断变动;信息不完备。

治理:缩短选择工作的时间来减少摩擦性失业。

如:增设人才市场、职业介绍所、青年就业服务机构、建立人才库网站以更多的途径传播就业信息。

3.对结构性失业的治理结构性失业的产生原因:劳动力的素质跟不上经济结构的变化。

治理:(1)进行教育培训,使受结构性失业威胁的人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2)帮助劳动力迁移,使劳动力能够很容易在不同的工作与地区之间流动,以此降低结构性失业。

讨论: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劳动力市场,根据前面所讲述的知识,结合你的理解,请分析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和未来就业情况走势。

五、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与就业问题1. 中国失业人口到底有多少?(1)城镇失业人口 = 登记失业人口+(下岗职工总数- 已重新就业人员)(2)农村失业人口(农村隐性失业)2. 高失业的危害(1)直接伤害广大群众的基本利益(2)引起GDP损失——中国的奥肯定律3. 中国高失业率的原因(1)我国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不断上升时期,形成持续的巨大的就业压力。

⏹劳动年龄规模扩大;⏹总人口就业率大幅度上升,属于“高就业”模式;⏹我国妇女就业参与率过高,大大超过经济发展阶段;⏹15—24岁青年人口就业比例过高。

(2)我国正处在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阶段,下岗职工激增表现为持续长期性的结构性失业。

⏹农业部门由新增就业机会主渠道之一变为排斥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

⏹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吸纳新增劳动力的能力在下降。

⏹我国制造业已由“短缺经济”向“供大于求”类型转变,正在经历深刻的结构性变革过程,使传统工业部门企业关、停、并、转、破,促使下岗职工急剧增加。

⏹革命性的技术进步会加剧结构性失业,结构变动较快时期正是失业率高峰期。

(3)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国有经济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迅速下降,而非国有经济还无法吸纳全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必然出现失业率上升。

(4)我国经济增长正经历迅速“资本深化”过程,吸纳新增劳动力能力正在减弱。

4. 中国就业战略与基本思路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定义及分类一、定义通货膨胀指社会经济中大多数商品价格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普遍上涨。

或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

二、衡量指标1.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价格水平用价格指数Pt 衡量。

通货膨胀率πt =(P t -P t-1 )/p t-1 ×100% 2.价格指数:是用来描述整个经济中各种商品价格的总体平均数(加权平均数), 也就是经济中的价格水平。

价格指数=∑P t i q ti i /∑P 0i i q t i i ×100 (i=1~n)=计算期总的市场价值/基期总的市场价值×100其中P 0、P t 是基期和计算期的价格。

q t 是计算期的商品量。

(1)消费价格指数CPI是指在城乡普通家庭的支出中,购买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商品,现在要比过去多花多少钱。

选取一组相对固定的典型的商品或劳务,比较其在不同时期购买所花费的支出。

消费价格指数=计算期总的市场价值/基期总的市场价值消费价格指数=∑P t i q t i /∑P 0i q t i×100例:某国普通家庭每年购买一组商品:面粉200斤,猪肉100斤,2006年计算期面粉价格为1.6元/斤, 猪肉价格为8.0元/斤;2005年基期面粉价格为 1.4元/斤, 猪肉价格为7.0元/斤。

则2006年消费价格指数=?则2005年通胀率=?(2)生产者价格指数 (批发物价指数) PPI是衡量生产原料与中间产品批发价格水平变化的指数。

衡量产品成本,是价格水平变化的一个信号。

生产者价格指数=∑P t i q t i /∑P 0i q t i ×100(3)GDP 折算指数 (GDP 内含物价减缩指数)GDP 折算指数 =名义GDP/实际GDP ×100%(4)零售物价指数(RPI)反映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的一种经济指数。

涉及的产品更广泛。

11---=t t tt P P P π三、通货膨胀的分类1. 按物价上涨速度分4类:(1) 温和通胀:每年物价上涨率<10%,影响不大,对收入和就业增长有积极刺激作用。

包括爬行通货膨胀(5%以下);步行通货膨胀(5-10%)。

(2) 奔腾通胀:年通胀率10%~100%。

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货币购买力下降较快。

公众预期价格还会上涨,会采取措施保卫自己免受损失,这又加剧了通货膨胀。

(3) 超级通胀:年通胀率100%~1000%,价格猛涨,人们尽快使货币脱手,结果货币完全失去信任,货币购买力猛降,货币体系和价格体系完全崩溃。

(4) 恶性通胀:年通胀率>1000%,往往引发社会动乱,发生在战争和饥荒时期。

2. 按人们有无预期分2类:(1)未预期到的通胀:价格上升的速度超过人们的想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