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虾增殖放流现状与展望摘要:日本对虾抗病性强,生长速度较快,营养价值与中国对虾相似,具有在内湾海域进行增殖放流的优良品质。
随着我国对虾资源的衰退,日本对虾已成为增殖放流的主要品种之一。
我国现北至渤海辽东湾,南至南海大亚湾,在许多条件适宜的港湾均有进行日本对虾的增殖放流。
国内放流规格一般为10mm 左右,回捕率普遍低于4%。
日本对该品种的增殖放流量有下降的趋势,但放流体长稳步上升至30mm左右,回捕率为0%-22.1%不等。
提高幼虾的成活率和回捕率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营造良好的海洋环境、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和保护适宜栖息地将有利于改善日本对虾增殖效果。
关键词:日本对虾;增殖放流1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习性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俗称花虾、竹节虾或斑节虾,属于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对虾属。
日本对虾头胸甲和腹部体节上有棕色和蓝色相间横斑,尾节的末端有较窄的蓝、黄色横斑和红色的边缘毛,其前端有具齿的额角。
日本对虾的地理分布较广,为暖水性海产大型虾类,为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区广布种,主要分布于日本南岸沿海、韩国南岸、中国黄海南部、东海、台湾和南海沿岸,东南亚各沿岸,红海直到地中海东部和非洲南端的广阔水域,是我国近海尤其是东海区拖虾作业的重要对象种类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港湾生态系统重要的增殖放流对象。
日本对虾栖息于10~40m 水深海域,喜砂泥底,白天潜伏砂内少活动,夜间频繁活动并进行索饵。
具有强潜沙特性,其深度在沙面3cm 以下。
日本对虾以摄食底栖生物为主,兼食底层浮游生物及游泳动物。
由于它具有吃粪便的习性,因而产生某些食物再循环现象。
冬季,当水温下降时,个体大的对虾游到30m或30m 以上较深的海域越冬。
待水温回升时,移向浅水处产卵。
长大的幼体逐渐从浅水索饵洄游到深海区[1]。
日本对虾的适盐范围是20~35,它耐高盐度,而不耐低盐度,盐度7 以下就大批死亡。
适温范围是25~30℃,但在8~10℃停止摄食,5℃以下死亡。
忍受溶氧的临界点是2mg/L(27℃时),低于这一临界点即开始死亡。
耐干能力好,是较易长途运输的种类。
日本对虾适宜PH一般在8.2 左右[2]。
日本对虾繁殖期较长,产卵盛期为5月~8月,产卵适温为20℃~28℃。
性成熟个体的体长范围为118mm~180mm,以130mm~160mm为主。
日本对虾的变态、生长总是伴随着蜕壳而进行的。
每蜕壳一次,体长、体重均有一次飞跃增加,在此期间要注意对虾个体之间的残食现象。
2增殖放流技术2.1增殖技术日本对虾亲虾全部来自自然海区,不至于使苗种退化。
日本对虾幼体培育水温在27~29℃,盐度24~32。
无节幼体及蚤状幼体要求较高的盐度,其后可逐渐降低,以加快发育速度。
日本对虾幼体的饵料在溞状Ⅰ期至糠虾Ⅱ期一直采用虾片加对虾幼体配合饵料,在糠虾Ⅲ期到仔虾第 5 天这一阶段采用虾片+配合饵料+卤虫幼体的饵料[2]。
2.2放流技术2.2.1 放流种苗的计量常见的有三种:(1)带水容量计数法(2)无水容器计数法(3)重量计数法。
通常所用的放流种苗的计量方法为干称重法,在虾苗出池或放流时全部滤水称重计量,并用有足够代表性的多次取样测定平均体长,称重,换算为尾数,再记录放流的总量。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快捷、易行,精度较高;缺点是干称操作过程中易对虾苗造成较大的机械损伤[1]。
2.2.2 放流地点的选择根据日本对虾活动范围小、具有很强的潜沙生活习性等特点,选择水流平缓、有天然屏障、苗种运输方便、无污染的内湾浅海,以滩面平缓、底质为沙泥质最佳,对敌害生物应采取“回避”策略。
2.2.3放流时间的确定根据日本对虾的最适生长水温为20℃~30℃和潜沙的习性,应选择清晨太阳未出来之前、无风无浪时为好,这样可使虾苗避开高温的影响,无风缓流也可使虾苗迅速潜钻海底。
选择落潮将至干潮,海水落到0.2m~0.5m 深时放苗,可保护虾苗不至于随潮流漂失。
此外,水浅也便于虾苗潜沙隐藏[4]。
2.2.4 放流种苗的规格从理论上讲,最佳的放流规格应是种苗放流入海存活率较高的最小体长。
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日本对虾放流规格一般为10mm[3]左右。
2.2.5 放流种苗的运输运输中尽量维持其自然条件,防止活力减退途中应使桶内的海水轻微地震动,以增加水中溶解氧,并应尽量避免在炎热的中午运苗。
2.2.6合理放流数量日本对虾的合理放流数量,通常可参照放流海区历年该种类最大的世代产量,并根据不同补充量水平与回捕率来确定相应年份种苗的放流数量[3]。
2.2.7日本对虾的放流效果评估2.2.7.1放流苗种的跟踪调查放流虾群的移动与分布,是多种因子作用的结果。
此处就用到标志放流的方法,观察对虾移动的方向和分布,这对于放流效果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虾放流方法有剪尾肢法.剪眼球法.标志牌法.荧光标志法等。
2.2.7.2放流群体的回捕率日本对虾种苗目前有两种较可行的回捕率的估算方法,一是采用放流前后幼对虾相对数量两次调查的方法;二是幼对虾体长频数分布混合分布分析的方法。
目前国内估算回捕率的较为常用的方法,是将放流前 5 年该海域该种虾的年平均渔获尾数视为该海域该种虾的自然种群的渔获尾数,放流后该种虾的年总渔获尾数减去其放流前的年平均渔获尾数即为放流后增加的渔获尾数,其与当年放流该种虾的总尾数的比值即为回捕率[4]。
3我国的增殖放流现状3.1概况我国内地沿海地区养殖日本对虾起步较晚,自1988年起在浙江省、福建省和广东省陆续开始养殖。
随着养殖技术的开展,该养殖品种逐渐北移,并从1992年开始其增殖放流。
现北至渤海辽东湾,南至南海大亚湾,在许多条件适宜的港湾均有进行日本对虾的增殖放流。
日本对虾放流地区以大亚湾、黄海北部、辽东湾、东海等地为主,涉及到省市则以我国各沿海城市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山东省、辽宁省等省为主,根据各地区自然资源衰退程度以及市场需求等,日本对虾的放流数量会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北方地区如山东省、辽宁省的放流量均较大,而日本对虾非其固有品种,所以大的放流量主要是应市场需求,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而在南方地区,日本对虾作为固有品种,其增殖放流主要是为了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兼有获得经济效益的目的。
根据市场需求和放流地区的环境特点,放流的对虾种类和数量会有所不同,历年的数据也会有所变动。
3.2放流量3.2.1 放流数据现从南至北,选取3个典型的日本对虾增殖放流港湾或地区来概述我国日本对虾的增殖放流现状,分别为浙江宁波象山港、山东威海市及辽宁葫芦岛市。
日本对虾为象山港的固有物种[5],经多年过度开发,其资源衰退严重。
在象山港实施日本对虾增殖放流,保护并修复日本对虾资源,从种类选择的角度上讲,较为合理[1]。
象山港在2009年首次进行了日本对虾增殖放流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近年来的具体放流状况如表1所示。
表1象山港日本对虾放流状况年份放流量(万尾)规格(mm)2010 16700 112012 100002013 19300 11.92014 374202015 20000日本对虾是山东省引入的一个新的渔业捕捞品种。
未增殖前,黄海中部以北海域未有自然日本对虾分布的报告[6]。
山东省从1993年开始放流日本对虾,至2006年共放流体长10mm以上的日本对虾10亿尾。
山东省威海市近年来的放流数据如表2所示。
表2威海市日本对虾放流状况放流地区年份放流量(万尾)放流规格(mm)山东省威海市2005-2011109000基本上大于10 201224000201326000201521000辽东湾海域未见有日本对虾分布的记录,辽宁省自1994年起在黄海北部海洋岛渔场开展的日本对虾移殖放流试验,取得较好效果[8];葫芦岛市自1998年开始,连续20年开展日本对虾放流,累计放流规模达20.86亿尾,其近8年日本对虾和中国对虾的放流量如图1所示。
与初期摸索试验阶段相比,各地后期日本对虾的放流数量均逐步增加,成功的增殖放流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近几年,以葫芦岛市为例(见图1),其每年的对虾放流总量保持在4亿尾左右,已经形成一个稳定的趋势,不过其中日本对虾与中国对虾所占比例会有所变动,日本对虾所占比例在逐年降低,原因可能是放流水域环境因子的改变,也可能是应市场需求而做出的变动。
3.2.2与中国对虾比较我国现在增殖放流的主要对虾种类有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由于中国对虾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经济价值高、亲虾越冬和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成熟等优点,中国对虾在我国的放流历史比日本对虾要更久远。
中国对虾的增殖放流始于1984年,是山东省大规模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的“龙头”项目,也是全省受益范围最广的品种之一。
至2008年全省累计放流平均体长25mm以上的中国对虾143.8亿尾。
1995年之前,中国对虾放流规模较大,如1991年,放流数量约为15亿尾,但1993年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中国对虾白斑病之后,中国对虾的放流数量锐减。
与此同时,抗病力较强的日本对虾的增殖放流规模逐渐增加,2005~2007年,日本对虾放流数量超过了中国对虾。
其中,2007年放流数量近8亿尾,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对虾资源,至2008年全省累计放流平均体长8~10mm的日本对虾30.0亿尾[7]。
3.3放流效果目前国内开展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的案例较少,本文根据现有论文中象山港、崂山湾以及葫芦岛市海域日本对虾的回捕率来大致反映国内日本对虾的放流效果。
利用2010年8月15日—10月1日期间的象山港日本对虾渔捞日志,分析日本对虾增殖放流苗种的回捕率。
结果表明:在此期间,桁杆拖虾和地笼网作业日本对虾单船渔获尾数均值分别为7591尾和487尾;两者总渔获产量分别为37.96万尾和4.87万尾,合计42.83万尾。
按9月份中旬调查所获取的日本对虾放流苗种占总渔获的比重98.2%计算,在此期间,两种作业方式共计捕获日本对虾放流苗种42.06万尾,回捕率约为0.25%。
2010年9月中旬,第1、2批放流苗种的平均体长分别达到95.4 mm和71.4 mm,成活率分别约为0.786%和1.06%;10月上旬,放流群体数量锐减,可能离开港区,洄游至港外近海越冬[1]。
根据崂山区和即墨市海洋与渔业局的统计资料及现场回捕调查统计数据,自2008年8月20日至10月底,崂山湾放流海域约有490条渔船参加了日本对虾的回捕作业,累计捕获日本对虾约7 910 kg,根据日本对虾月捕捞量及回捕调查中各月的平均体质量,回捕尾数合计约30.68万尾,日本对虾放流群体在崂山湾的回捕率为:30.68/6 328.2=0.48%[3]。
葫芦岛市于1998年在近岸海域进行了日本对虾的移殖放流试验,1999年、2001年又进行了移殖放流试验,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