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辅导工作
人际交往是人们学习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适度的人际交往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和人格成熟,促进个体安全感、幸福感的产生。
人际交往辅导就是运用有关心理学理论、技术和手段来指导、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增强学生人际互动和社会适应能力,改进学生人际关系,推动学生人格成长和成熟。
学校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历程的重要时期,是学生学会人际交往、适应学习生活、融入集体生活的基础阶段。
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是构成少年儿童的社会经验和他们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概念与情感的重要基础,良好的校内人际交往环境和人际关系能使孩子们心情舒畅、身心愉悦,有利于培养孩子乐观豁达的品格,促进孩子积极主动地适应各种环境,应付各种问题。
心理学家马•劳迪斯•卡兰丹认为:“一个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比没有进过大学的孩子具有更大的缺陷。
”学生在学校内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会共情、理解、宽容、合作,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人际交往辅导,适应了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是每个教育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我们都希望用一定的方式证明自我价值的存在,适度的自我价值感也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自我价值感来源于对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而存在的固有价值的认识。
任何一个个体都是无法完全被取代的,都有其独特性和独特的创造性潜能。
伴随这种价值感而来的是对他人的独特性价值的理解以及对他人的尊重。
是否具有这种适度的自我价值感会直接影响到人际交往的模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利克•伯奈依据个体对自己和他人所采取的基本态度,提出了4种人际交往模式:
第一种交往模式:我不好——你好,我不行——你行。
人在生命的初始是依赖于周围的人而生存的,与周围的成人相比,儿童常常感到自己的无能,因而从小就有自卑感,因而在潜意识中形成了“我不行——你行”的心理模式。
人的成长过程也就是逐渐克服这种心态的过程。
有的同学由于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尚未完全摆脱儿时形成的这种心理行为模式,因而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卑和恐慌,最极端的表现是社交恐惧症。
第二种交往模式:我不好——你也不好,我不行——你也不行。
具有这种心态的人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表现为:不喜欢自己也不喜欢别人,既看不起自己也看不起别人,既不会去爱人也不能体验和接受他人的爱。
第三种交往模式:我好——你不好,我行——你不行。
常常表现为充满优越感,骄傲自大,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自己对别人好而别人对自己不好,并为此感到愤愤不平,把人际交往失败的原因都归咎于他人。
第四种交往模式:我好——你也好,我行——你也行。
这是一种成熟的、健康的心理模式,具有这种心态的人能充分体会到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爱自己也爱他人。
这种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却能客观地悦纳自己和他人,正视现实,并努力去改变自己能改变的事物,善于发现自己、别人和外部世界的光明面,从而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的、乐观的、进取的、和谐的精神状态。
在了解了上述人际交往模式理论后,我们还有必要对小学生的人际交往特点做一个分析,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有与同伴的交往、与父母的交往和教师的交往。
1.与同伴的交往
小学生与同伴的关系最初建立在外部条件或偶然兴趣一致的基础上,比如住在同一条街道、同一栋楼房,或者是同桌,或者父母相互熟悉等。
后来,他们逐渐建立了新的交往标准。
首先,他们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习惯、性格和经历相和谐的人做朋友;其次,他们倾向于选择品行得到他人赞赏的人做朋友,如挑选学习成绩比自己好或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做朋友。
小学生的同伴关系还有一定的性别特点。
青春期以前的小学生,都倾向于选择同性同伴。
有些男生尤其是低年级的男生,常常采取制造事端的方式与女生接触,比如在课间时把女生的文具藏起来,在课桌中间画一条界线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生会表现出微妙的变化,比如到了高年级,男生在与异性交往时,往往表现出拘谨、腼腆、漠不关心的样子。
2.与父母的交往
父母往往是小学生最早模仿的对象,他们事事处处效仿父母,学习父母的行
为方式,父母是他们最直接的榜样。
小学生对父母形成的依恋感使他们易于向父母倾诉不安和烦恼,以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帮助,亲子间也因为沟通而更加融洽,小学生的归属感也在与父母沟通中得到满足。
3.与教师的交往
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的话是绝对权威的,这种绝对服从心理有助于他们很快学习、掌握学校生活的基本要求。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也随之增长起来。
从三年级开始,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
小学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他们对教师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开始对教师做出评价,对不同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喜好。
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往往是讲课有趣、喜欢体育运动、严格、耐心、公正、知识丰富、能为同学着想的教师。
小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还影响着小学生对教师的反应,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教师往往报以积极的反应,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往往报以消极的反应。
对不同的学科教师的情感偏好,影响着小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通过以上模式理论及对小学生人际交往特点深入剖析后,在日常的人际交往辅导课中我们就可以综合运用案列式体验教学、角色扮演式体验教学、心理游戏体验式教学、心理训练体验式教学等几种活动方式去引导学生做好人际交往。
同时在辅导过程中还需注意两个问题:
1.教师本身要具有人际魅力
在进行人际辅导时,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人际辅导课堂上,教师更要发挥表率作用。
要教给学生礼仪,教师首先要衣着端庄,温文尔雅;要教给学生礼貌,教师就要面带微笑,文质彬彬;要教给学生语言表达的技巧,教师首先要斟酌词句,语言幽默;要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教师首先要耐心倾听学生。
教师的言传身教,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教师要关注弱者,促进优势互补
无论是给低年级学生上课,还是高年级学生上课,教师都要摆正自己的心态,站在学生的立场,以成人的心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所有的学生要一视同仁,对性格羞怯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给予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
他们的心是细腻敏感的,教师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体贴的话语,就会点燃开发他们潜能的引信。
总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注重学生人际关系的培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时代需求。